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诗词名句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原文|赏析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8 15:38:04 阅读:65

文章导读: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p>

原文:【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p>参考资料:1、杨恩成宋词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02、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中国书店,2007:966-9683、陶文鹏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137-138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lí)春雨。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玉堂:指翰林苑。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压:覆盖。小桥:指黄州东坡雪堂正南的小桥。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p>参考资料:1、杨恩成宋词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02、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中国书店,2007:966-9683、陶文鹏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137-138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p>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p>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p>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p><|p>1、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中国书店,2007:966-968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462-463<|p>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