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8 15:33:02 阅读:127
嘲鲁儒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p>
原文: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p>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p>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p>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p>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p>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p>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什么适合时代的形势都未晓得,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p><|p>参考资料:1、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46-947
鲁叟(sǒu)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鲁儒,鲁地的儒生。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儒。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p>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两句意为:如果问鲁儒怎么样治理国家,就如坠烟雾,茫无所知。<|p>
足著(zhuó)远游履(lǚ),首戴方山巾。著:穿。远游履:鞋名。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p>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从:沿着。<|p>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bāo)衣人。秦家丞相:指李斯。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褒衣人,指儒生。<|p>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shū)伦。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p>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wèn)水滨。汶水:今山东大汶河。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p><|p>参考资料:1、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46-947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东鲁(今山东)的儒生。鲁地有儒者虽皓首穷经,却死守章句,不懂经邦治国之策。李白自视有“经济之才”、“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鲁儒”的轻视和嘲笑,故以此诗反讥之。<|p>
开头四句说,那些白发苍苍的“鲁叟”们,言必称“五经”,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将《诗》、《书》、《礼》、《易》、《春秋》这几部儒家圣贤之书的章句背得滚瓜烂熟,学问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们请教一下经国济世的方略,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对。这里将鲁儒的精通经书和不谙时务相对比,揭示了他们的无能本质。<|p>
然而,标志着儒生身分的仪容却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诗人接着以漫画笔法,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鲁儒们迂腐可笑的举止:他们脚下穿着文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上了大路,宽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还未迈动,先扬起了一片尘土。鲁儒们故做庄严的神态与其实际上给人的滑稽感构成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喜剧效果;同时,鲁儒们外表的矜持与其内里的无能构成的对比,又更加突现了他们的迂阔。<|p>
诗末六句,是诗人对鲁儒的评论,并且将自己摆进去与鲁儒加以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积极用世思想。诗中采用了以古喻今的写法:当年秦始皇曾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没收天下的《诗》《书》等儒家之书,谁敢违抗,就施以黥刑,并被罚去筑城。当时,那些褒衣博带的儒生确是吃了苦头。李白对鲁儒们说:正像秦代那些儒生们的可悲遭遇一样,你们这些人断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虽然也崇奉儒学,但却要效法叔孙通,干一番辅弼朝廷的事业,绝不与你们为伍。你们既然对时务一窍不通,那么,就请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结尾二句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如见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伟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p><|p>1、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166-168<|p>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