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6 14:21:58 阅读:177
冉冉孤生竹作者:佚名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p>
原文: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p>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p>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兔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p>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兔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p>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p>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p>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p>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p>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p>
参考资料:<|p>1、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92-294<|p>
冉(rǎn)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ē)。冉冉:柔弱下垂貌。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阿:山坳。<|p>
与君为新婚,菟(tù)丝附女萝。为新婚:刚出嫁婚娶。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p>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宜:犹言适当的时间。<|p>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bēi)。悠悠:遥远貌。山陂:泛指山和水。吕向注:“陂,水也。”<|p>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p>
伤彼蕙(huì)兰花,含英扬光辉。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扬光辉:形容容光焕发。<|p>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wěi)。萎:枯萎,凋谢。<|p>
君亮执高节,贱妾(qiè)亦何为!亮:同“谅”,料想。执高节:即守节情不移的意思。贱妾:女子自称。<|p>
参考资料:<|p>1、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92-294<|p>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p>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女子自寓柔弱。竹结根之处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风,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p>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菟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菟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清方廷珪《文选集成》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可能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p>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这还是以“兔丝(菟丝)”自喻,既然菟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则夫妇之会亦当及时。言外之意是说既然订婚,就及时结合,不要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从女子的心境,可以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珍惜美好人生的情感的态度。<|p>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首诗开头的六句都是比,这四句改用赋,意尽旨远,比以上六句更见性情。<|p>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女子以蕙和兰两种香草自喻,把现时的自已比作为娇艳的含苞待放的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错过时候,娇艳美丽的蕙兰花就将像秋草一样枯黄凋萎。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与此两句意思相近。<|p>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p>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其次,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再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第四,结尾反问,增强效果。<|p>
参考资料:<|p>1、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4-145<|p><|p>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