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其他论文

基于租金视角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3-03 17:02:23 阅读:327

文章导读:[摘要] 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依托产业集群而 发展 起来的 经济 现象,产学研联盟内部的 企业 群、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群等合作的关联产生了典型的集群效应。本文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租金的概念,并将其按源泉分为地理租金和组织租金。传统的产学研......

[摘要] 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依托产业集群而 发展 起来的 经济 现象,产学研联盟内部的 企业 群、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群等合作的关联产生了典型的集群效应。本文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租金的概念,并将其按源泉分为地理租金和组织租金。传统的产学研联盟正在从非正式联盟向有组织的联盟、创新战略联盟演进。

[关键词] 产学研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组织租金 地理租金

一、我国产学研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一种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要素融合的经济活动。产学研合作的使命是完成 科学 创新、技术创新,并使取得的 科技 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实践证明,产学研各方的合作使包括企业和“学研”机构等在内的整个创新系统的创新速度得以加快,创新效率得以提高,从而提升了重点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学研结合作为一种 教育 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来。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产学研结合得到长足的发展。

1.我国产学研发展的现状

从我国现实来看,科技力量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创新能力十分薄弱,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迫切需要 社会 各种创新要素持续稳定的参与。我国以往的产学研结合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但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水平还不高,简单项目合作多,战略层次合作少,单向委托多,双向互动少,各方积极性尚未得到有效调动,合作的组织形式松散,运行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各方之间没有较好地形成良性互动,不能较好地产生协同倍增效应。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 应用 得不到保障等 问题 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重点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这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实现国家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必须深入 研究 和 分析 这些问题,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

2.产学研发展趋势: 网络 化产学研合作体系是当前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当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起了网络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产学合作不再仅局限于“利益共存、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学、研间的相互合作,还需要政府、中介组织、 金融 机构、工商业团体等后援机构及供货商、销售商甚至用户的广泛参与。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正在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学研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形成创新机制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新体系。不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由原来的突击式的合作走向经常性的合作,由碰撞式的合作走向网络式的合作。

二、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在当前,产学研结合已不仅仅局限在教育的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领域,它已经进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 从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进程来看,为分散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上世纪80年代起,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逐渐兴起、蓬勃发展,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收益相统一的技术创新。因此,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式,集聚各种创新要素于企业,既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考虑,也是顺应世界产业技术创新趋势、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必然选择。

2007年6月10日,来自数十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负责人在北京签约成立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开展这项试点工作的基本宗旨是,从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有效模式,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形成一批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 影响 产业或企业长远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需求和重要标准等为纽带,为符合国家战略目标或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其本质是一种基于非零和合作博弈过程的组织制度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网络组织的形式,通过博弈的重复性与产业集群内的声誉机制稳定了合作关系,利于合作博弈实现聚点均衡。

三、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 企业 集聚

《国家中长期 科学 和技术 发展 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明确提出,现阶段要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各类产学研、技术联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1.企业不能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直接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比较高。大多数企业发展仍处于依靠资源消耗进行外延式扩张的状态。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不足,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在 经济 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主动权。为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关键是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造就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才能打破知识产权、专利和技术标准等新的贸易壁垒,才能形成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2.企业技术创新外源化要求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由于分工的深化,企业无法凭借个体的能力满足市场最终需求,企业的运行、风险和战略决策决不是仅仅停留在基于自身能力的资源交易上,它们必须跨越自身的边界,通过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降低风险成本。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自身的技术 学习 与积累之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第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广大 科技 界的积极参与、支持和服务;第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基础 研究 和前沿技术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人才储备。要从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模式,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集成创新要素,聚焦产业技术创新链,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运用。

四、实证研究——天津市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以天津工大纺织助剂有限公司为主建设单位和工程化、产业化的孵化器,以天津 工业 大学为技术研发的源头,以 中国 石化集团天津石化分公司为纤维界面处理技术的试验基地,实现产学研联合、优势资源共享。进而实现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开发、技术集成与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1.项目背景 2.“工程中心”总体发展目标

“中心”将形成一种产学研的技术辐射新模式,将现有的和将来的科技成果通过中心这个平台,以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核心,加以完善和再创新,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集成和工程化,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技术、新纤维、新材料的界面处理技术,新型化学品工艺技术,发展纺织化学品的复配技术、 应用 工艺技术、评价 方法 ,纺织品的性能检测与评价技术,纺织化学品的性能与纺织化学品加工过程的技术优化和技术服务,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科技含量高、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的“技术工艺包”,并在向企业推广的过程中再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辐射到 社会 各个相应的企业,以加快我国功能化纤维新材料的开发,提高纺织品竞争力。

3.工程中心天津市纺织产业的作用

开发生产功能型高档次的纺织产品并建立相应的生产体系是我市纺织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工程中心”针对天津目前纺织业的发展趋势,为天津市民用化学纤维、纺织加工等行业开发生产差别化、功能化新纤维的界面处理技术;为天津市产业化的重点项目汽车装饰材料、过滤材料及医疗卫生等重要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生产相应的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因此,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的建立将推进天津市以至我国传统纺织工业的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可全面提升我市纺织行业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推动机,必将为地区经济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小结:通过“中心”的运作,逐渐改变目前科研成果由单学科课题组从基础到中试一直到产业化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通过多学科联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并加强技术的系统集成,成为科技创新体系得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 文献 : [2]谢旭人:中国产学研合作现状与经验[J].中国科技论坛,2003

(2):27~31

[3]广东省 教育 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国内外产学研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

(10):16~18

[4]李学勇: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2007

(5):10~13

[5]金振蓉: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N].光明日报,2007-06-11

[6]叶明:战略联盟:高技术企业成长的新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2

(5): 106~110

显示全部

收起

TAG:技术创新租金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