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论文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优选14篇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3-18 17:54:00 阅读:192

文章导读: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一篇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已逐步摆脱了具体的经验意识,利用概念、定理、定律等进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明显增强。从心理的角度讲,他们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他们注重在同龄人中寻求支持与帮助,有一定......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一篇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已逐步摆脱了具体的经验意识,利用概念、定理、定律等进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明显增强。从心理的角度讲,他们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他们注重在同龄人中寻求支持与帮助,有一定的处理问题能力,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愿轻信和盲从;在学习上,也不愿墨守成规,喜欢进行创新和发现,但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另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与逐渐复杂,开始不轻易流露出其内心活动,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认识模糊的情况。因此在学习中他们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异常心理,如忧愁、恐惧、焦虑、悲观等,尤其是化学学科,知识繁杂多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异常心理。

>一、学生异常心理的表现

1.化学实验中的恐惧心理。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集声、光、色于一体,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但实验中某些物质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如氯气、_、硫化氢、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有些物质有致癌作用,如亚硝酸盐等;有些物质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浓硫酸等;有些化学反应非常剧烈,这一系列物质及变化过程在化学课学习中是躲不开的,如果教师不合理引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

2.化学学习中的“标尺”心理。

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有教师的评价,也有自我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就相当于有一个“标尺”,该“标尺”是学生对自己在群体位置中的反映,如“化学难学难记”、“化学实验做不做没关系”、“化学知识乱似麻”、“化学实验很有趣”等,这是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确定的标尺。对于老师,如果备课认真,讲课方法得当,实验技能娴熟,多关心多鼓励学生,则会在学生内心确定一个良好的标尺,相反,则会在学生内心确定一个相对不好的标尺。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部分学生学习时心理受挫也是必然的,如何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如何有效地遏制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呢?

1.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应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时应适当给予提示,当回答正确时就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特别差的学生在课后应个别辅导,跟他们谈心,使他们消除思想顾虑,树立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合理运用实验,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化学学习中最有趣的就是实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合理用好实验,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明确指出所做的实验是安全实验,接触少量的有毒物质,不会引起中毒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认真履行好实验室的规定,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树立以人育人的思想,渐渐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实验态度,消除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沟通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会社会课堂上的丰富知识。平时,我就教导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借助化学的学科特点,平时我教育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并不断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课堂上,我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课下,我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简单易行的事情,我让他们自己观察、记录,得出结论;课后,我又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使学生们更爱学习化学。

综上所述,育人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国家服务,如果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培养,一切都只能是梦想,化学教学也就没有达到其目的。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二篇

【论文摘要】目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被德育界各方人士所重视,在被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也说明我们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较低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德育实效性较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管理的缺失是重要成因之一。本文以德育实效性为出发点,从德育管理层面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校领导管理和德育体制管理等对学校德育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完善中学德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学德育;德育管理;德育管理体制

近年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对社会传统秩序的冲击。道德标准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开始下降。因此,社会对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道德新秩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提高德育质量.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德育的投人,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即德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思想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的实际效果,成为目前德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者们归纳总结了若干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包括学校德育观念陈旧落后,学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学校德育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和学生主体性失落,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化和成人化等。从这些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德育管理缺失是一个更深层的因素。

关于德育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国内学者如屠大华认为,“中小学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对学校德育各要素实施组织、协调、指挥、控制,以保持德育各要素的适度状态和良好的运转机能,从而有效地完成现代学校德育任务的活动。”黄兆龙认为,“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中管理者依据马列主义_思想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科学,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最佳达成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但在我们看来,德育管理不仅涉及了学校管理者,同时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者,是四个主体之间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一、学生层面管理

学生层次的管理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自主管理.一个是以学生为德育客体中的教师队伍管理。一方面,学生必须进行自我德育管理,自尊,自爱,自我约束等等。“自我”是心理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和整合,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学业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德育的自我管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德育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把握规律性,创造德育环境和各方面德育条件,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我们觉得德育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问题,而后再从管理角度对其加以分析,才能促进德育管理的有效开展。

(一)我国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或轻或重,即有学生个体因素形成的,也有管理失范造成的。我国当前学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的思想道德问题:

1.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科学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坚定的正确立场,政治信仰迷茫,政治方向上出现偏差。少数人把理想、信念、追求、情操等看成是美好的空谈、虚无的梦幻,无理想、无信念、无追求、无激情,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2.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从目前学生的价值取向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功利型”价值观。他们信奉“有用即真理”。二是“自我型”的人生价值观。个人价值和个人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割裂,从而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三是“多元型”的价值取向。不仅对社会、对集体缺乏应有的高度责任感,对父母的责任感也不强,缺乏进取精神。

3.诚信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严重目前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是考试作弊严重。管理者们不得不以强制性手段——签订考试诚信合同来控制这类问题的继续恶化。但这些强制性的手段都无法从根本上抓住学生诚信意识危机的命脉,只治标而不能治本。

4.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个人英雄主义较为严重.不善于团结和协作,对他人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尊重。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大为强化。个人空间相对增大,集体观念相对薄弱。这同现阶段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构成相关,学生的个人意识膨胀,集体主义观念便相对来说难以迅速建立。

5.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追求物质享受倾向明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不少人忽视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一些学生淡化了艰苦奋斗的观念,害怕艰苦、贪图享受、奢侈浪费、投机取巧的思想有所滋长。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以学习为教育根本,社会以成材为导向.使得学生不再像以前能够得到艰苦奋斗的经验。

(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我德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自我管理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自我管理能创造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对中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又能调动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通过自我管理,学生在平等、民主、亲密、和谐、富于情趣的班集体活动中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其次,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学生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可以说,培养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从根本上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再次.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自我管理正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增长管理才干提供一个平台。长期在自我管理环境中成长的学生,长大以后会有进取心。不墨守成规.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也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发展其兴趣和特长,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在展示个性、陶冶情操的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参与到维护学校纪律,校容校风,制定某些规章制度等.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

二、教师层面管理

教师层面的德育管理同样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师德育教学管理,一个是以德育课教师为核心的管理。中国历来主张德教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道德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和重要不容质疑:教师承担着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传授任务,指点解答学生的道德疑惑,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是德育实践的楷模,是学生崇敬和仰赖的对象,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都需要在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言行点滴中渗透体现。但在当前情况下,学校德育的低效性同德育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师德素养问题不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当前德育教师的主要问题德育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在一些方面却已经表现出相当严重的问题,必须重视和分析。当前德育教师的主要问题有:

1.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在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害怕学生打击报复,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2.教师的师德素养问题严重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失落对教师形成冲击,一些教师向家长索要财务、暗示家长送礼、利用家长关系为自己办事:从事有偿家教.或炒股经商而影响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随意用侮辱性的语言辱骂学生,变相体罚,甚至批评指责家长等等.已经完全失去了一个教师应该有的责任。

3.师生关系紧张德育过程中教师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凭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

4.教师德育能力和技巧缺乏一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二)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管理鉴于教师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问题,改变学校德育低效现象,需要多方合力。教师自身需要进行自我管理.学校领导对教师进行统一辅助式的管理和教育,此外还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第一,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德育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德育首位”意识。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即前面提到的引导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其次要提升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德育素质。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要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

第二,围绕“大德育体系”对教师进行管理。一要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二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学校要重视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要注重培养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三要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四要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无要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学校领导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要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三、学校领导层面管理

德育管理的学校领导管理层面是被广泛论及的关于德育管理的核心成分,是德育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说,德育管理由学校领导统筹规划,是将德育管理体制实施的第一人,在整个德育中具有统率作用。也正因为此,学校领导的责任重大,他们所造成的失误对德育工作的展开影响重大而深远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目标的管理、德育计划管理、德育组织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和德育过程管理。这些内容都需要学校领导;统率全局,亲历亲为。此外,德育管理价值的理解和体现,德育管理原则的确认和坚持,德育管理机制的维护和实现及德育管理技术的提高和选用等等.都必须由学校领导者、德育管理者去分析和考虑。

(一)目前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管理思想内容的封闭性长期的德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存在着“唯德本论”“唯校本论”“唯国本论”的弊端,“唯德本论”就是以德育论德育.没有很好地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唯校本论”就是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唯学校止,没有将学校、家庭、社会很好地联系为一体.“唯国本论”是指在国家内部谈德育,没有建立与世界部分德育思想、内容的互补共融。这无疑会阻碍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2.德育管理目标的理想性从各级各类德育目标系统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与完美化,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是实事求是的经济,只有具有匹配的政治、思想、品德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理想化的德育目标对应着德育管理工作的完美性,从而形成了某种定势:无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希望到德育处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理想化、完美性的德育目标显然不适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只能使我们与时代相脱离。

3.德育管理价值的他本性传统德育价值实质就是“利他”或者说“奉献”。从”为了他人的”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再发展到“舍己为人”的他本性思想成为中国德育史的关键词。我们首先要摆正利他性与利己性的关系,唯利他性会使人们在享受高尚情操所带来的快慰时产出一种发自个体内部的自然性的种种疑惑。处理好利他性与利己性的矛盾.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目前德育管理价值中存在着的市场经济多元化与德育一元化,德育价值功能紊乱等矛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德育管理方式的机械性德育思想内容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德育管理方式的机械性。在学校中.德育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被认为是一种软性的东西,虽然建立起德育管理的机构系统,但往往都是充当智育主战场的配角,教书育人在思想上应是平等的,或者说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家庭中,家长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应在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只是做好学生的物质供给而已,家庭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如何,以及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社会将德育归于学校与家庭,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作用。因此,真正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建立灵活的德育管理方式,把德育真正落在实处,对于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正如前面所说,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存在,对其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同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一样.学校领导者同样需要自我管理,且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和关键。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的德育管理观念,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德育管理技术等等,善于提升德育管理意识,使之与德育管理现状,德育管理目标等相适宜。

第二,德育管理体制的约束管理。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对德育管理者形成约束作用,使其围绕着德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德育管理者应该在德育管理体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并善于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反馈中发现德育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学校领导进行监督,同时要善于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定期接收德育管理者的反馈信息.监督其管理工作的展开。

第四,学校各部门人员及学生的监督管理。学校领导同样也需要受学校其他人员,包括所有老师,行政人员以及所有学生的监督。在整个德育工作中,使之上下一体,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获得德育的高效性。

四、完善德育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涉及四个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德育管理体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在这四个主体身上表现出来。如上文所述,学生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直接反映出德育工作的失效和问题的存在;德育工作的失效或缺乏实效性则直接反映出学校德育管理的失职和问题的存在;德育管理问题的存在同样直接反映出德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疏漏,反之亦然。我们可以将这四者的关系概括为:

如上所示,这四个主体都是双向联系的,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在其他三者身上有所体现。所以,我国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须从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者三个方面着手.不可切断其中的联系。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1.融人德育管理新观念改革现有德育管理必须接收德育管理的新观念:(1)德育的价值管理:以共生性为主体,并兼有单子性的某些特点。(2)德育的目标管理:立足于民族性之上坚持全球视野。(3)德育内容管理:重视多元性的同时,积极探求同一性的普世伦理。(4)德育方式管理:坚持开放性与协作性的统一。(5)德育过程管理:强化终身性过程管理,建立生态性管理观念。

2.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德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建国以来德育管理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从建国到“_”前德育管理的批判改造与初步发展。第二,_时期的德育管理的异化。第三,改革开放初期德育管理的本体回归与曲折发展。第四,世纪之交德育管理发展的新时期。各个时期的德育管理都表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只有与时俱近才能同时代发展共同进步,只有整合创新才能适应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工作。

3.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德育要与学科发展进行整合。眼善于将德育内容融人到学科教育中,并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形成全员德育的大体系。

4.树立学生、教师、德育管理者及体制四位一体的德育思路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教师、德育管理者和德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大系统,各环节一环扣一环,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整个德育工作就可能出现严重危机。所以我们觉得,学校德育管理必须树立学生、教师、德育管理者及体制四位一体的德育思路,而不应该将这四个环节分割开来,单一地展开德育工作。从整体和部分的观点来看更应该如此,要取得整体大于部分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就必须将各部分统合。

总之。“与时俱进,整合创新”应该是我国步人新世纪后德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德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与德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相整合,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相整合.与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相整合。做到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眼当今,面向未来。只有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构建的适应新世纪的德育管理观,才是当前中国德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最大创新。我国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管理在其中必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推动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三篇

>一、语文教育的内容以及其优势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社会目标,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育的特点

首先,思政教育具有组织性。思政教育是为实现我国最终的政治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是辅助实现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的,而不是随便制定的,其最终的理想结果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思政教育的美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再次,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只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思政教育,其内容才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连续性、系统性的影响,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一个坚定的提高思想道德的目标。最后,思政教育具有目的性。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三、反思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缺失

1、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语文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不够重视,对语文教育的偏差就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不完整性和限制性。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第一,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目前许多高校对语文教育都保持着一副或有或无的态度,都将语文课程列入了公共课程,没有将语文教育列入重点教育内容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放弃了语文这门课程,也减少了一条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的途径,造成语文价值观上的重大偏差。第二,许多高校领导阶层对语文教育不重视。这个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应付问题。这就在总体上导致了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对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就会使得思政教育的出现偏向性错误。

2、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一般来讲,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相互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促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存在着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分离的状态。这些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还在受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束缚,没有创新意识,仍旧在以常规的教育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常规的思想教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强制性的灌输,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常规的思想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但从实际上来说,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大学语文教育是根据故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以及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学生更能够被吸引、被感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个人。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阻碍。

3、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历经几千年都不曾改变,我国的教育传授正是有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得不到较大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下降,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的认同感降低,就会逐渐遗忘,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受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逐渐培养创新意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面。

>四、针对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提出的使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策略

1、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对语文教育进行定位,语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认识道德品质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将两者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

2、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语文教育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情感饱满,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或者诗歌,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认识,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更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找到探索世界的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尊重社会现实。另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励志的例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为实现自我目标和理想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拼搏精神,这更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心态,提高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3、增强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进行多元化教学。高校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方法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以课堂为主,选取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们进行赏析和品读,一般情况下选入语文教材的以励志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题材的较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是极为有效的。同时,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作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作文写作能够进一步抒发学生心中情感和感慨,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体现内心的情怀,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综上所述,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时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更是体现两者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反思当今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还有一定的缺失,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护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四篇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发展的新希望。在经济迅速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下,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质量受到了大众的重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管理目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管理,站在尊重、平等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让学生体会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学到自主管理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主管理

从20xx年开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占人口总人数比例提高,体现了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但随着外界的不断变化,给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新,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会和支持。在科学和实践的双重论证下,发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非常的重要,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自主管理的概念

自主管理,从字面意义上就能简单看出它的含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这是自主管理的意义。自我管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是对改制院校学生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为了树立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发掘潜力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自我管理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人生的目标,是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的新方向,是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也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方法。自主管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的自主管理的引导,把学生培养成自主、自立、自强的新一代人才,能够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校规章制度和自我管理下,成为一个有强烈自律能力的学生。

>二、自我管理的作用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学生自主管理是把班级活动的权利充分交到了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寻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和需求,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让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更高,为高职院校学生发挥潜能提供了保障。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统一发展,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减轻了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的负担和难度。

>三、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的途径

1.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新课改引领下的人性化教育管理模式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是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尊重人性发展的规律,站在学生和教师以及教育目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学生的教育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尽量避免“严禁”“不准”“否则”等词语出现在规定中。一切制度规定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了解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中的需求,在一些课程和职业的选择上,不要强制性去限制学生的选择权利,尊重学生的决定,让学生自由选择。2.多样化管理模式(1)选出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管理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18周岁的成年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像幼儿园、小学一样处处看护、监督,而是一种放养式的教育模式,辅导员也不可能时时都在学生身边,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这也说明了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在学生中选出自主管理、自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由高职院校班级中的班干部和学生组成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引导,培养学生之间沟通协作能力,加强各班级之间的连接作用。(2)树立学生是主人翁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制定班规后对学生们的效果。这也充分说明了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责任意识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首先要明确自主管理不单单是对高职院校的班级进行管理,而是通过对班级的管理来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即把学习能力与自律能力的管理相结合。在制定班规时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的方法,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大家讨论、商量来制定每一条班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充分参与到班级的管理活动中,学生也会更容易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班规,确保班规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走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今后的人生目标顺利实现,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建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对学生引导能力。在制定有关规定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岑岗,余建伟.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型项目教学新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

[2]黄明东,蒋立杰,黄俊.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之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xx

[3]郑伦仁.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

[4]慕丽娜.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xx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20_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20_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_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_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新增加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的目标。本文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认真研读课标,精心设计教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备课孕育高水平的教学。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备课离不开教材,更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有的教师凭经验教学,常常把课标置之一边。对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与“情境素材”很少借鉴,对课标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实施建议”也很少采纳。因而出现教学中随意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等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仔细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在备课中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要心中有数,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恰当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二、优化教学策略,凸显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留给学生做。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学得快、学得活,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搜集有关的情境素材,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情境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四、重视情感因素,增强学习激情

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教师上课时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事实证明:教师上课时热情洋溢、神采飞扬,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表现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反之,学生听起来就会昏昏沉沉,毫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为此,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改变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_年版)》明确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要求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据教育专家研究,在学生时期教师的鼓励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课堂提问、考核成绩、学习行为时,应尽可能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多表扬,真心欣赏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得到鼓励,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六、坚持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技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容忽视教学反思工作。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积累教学灵感,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_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03.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六篇

>一、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中学生安全教育,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对中学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中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中学生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安全教育活动,但是活动过于形式,中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只了解活动的主题,而对教育活动的内容全然不知,甚至少部分中学生对活动的主题都不了解。这样的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让给中学生真正的了解安全教育,教育的内容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另外,即使学校积极开展中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但是很多教师与学生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参与度不高,他们在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2.案例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是中学生对安全教育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中学开展的安全教育方式主要采取说教、通知、宣传栏和黑板报的形式。这些方式并非中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然而例如邀请相关部门(交通、消防等)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相关安全教育电视节目播放、安全教育实际演练、老师讲解时结合具体事例等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教育的方法。

3.安全教育方面资源不足

(1)学校教师资源的缺乏校园安全教育的老师存在很大的流动性,是我国安全教育一直发展不起来很重要的原因。中学的安全教育老师主要是思想教育和体育老师,还有就是交通、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但是这些都是兼职的,学校没有安全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中学安全教育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校园安全教育的开展。

(2)安全教育教材的不足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这方面资料有很多,包括出版的书籍,音像制品。中学是有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但学校大多没有统一使用安全教育的教材,使得教师对安全教育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很强,只是一味地重复自己熟悉的内容,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实用性内容涉及较少,这使得中学生得不到系统完善的安全教育,这也对校园安全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安全教育时间的不足对于中学生来而言,学习渠道主要是课堂,这也是吸取中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中学对安全教育课堂设置很不乐观,学校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时间很难保证。很多中学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没有设置安全教育。学校大都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所以中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时间肯定是不足的。大多数都渗透在学科教育里,但也只是警示,肯定不够,也缺乏安全演练活动,很多时候安全演练成为了出事后的“被演练”。这些方面的缺乏,使得很多中学生很难掌握自救自护的能力,万一出现意外,中学生难以有效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二、对策与建议

1.思想上注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就是把学习学科知识当成了教育理念,从而忽视了安全教育,忽视了安全教育。让很多学生养成了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是没有必要的这种错误观念。针对中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频频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函需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从而摆正安全教育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位置,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确保学校真正意义上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在思想上进行安全教育,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然后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则会更具有激励作用,学校定期开展在安全工作方面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事迹表彰活动,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从根本上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推动安全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2.构建多元化安全教育模式。

为了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兴趣,应该开设多元化安全教育。比如开设讲座,播放相关的教育视频等,让他们有兴趣去了解安全方面知识,与此同时在思想上树立安全的理念。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的,学校的安全教学也应该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渠道,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安全知识的学习上。可积极组织一些有实践意义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在学校进行一些摄影和新闻作品的品读,摄影作品内容展现的是一些由于安全意识缺乏而导致的损失和危害,如摄影作品可形象地展示由于疏忽导致的火灾场景,因不遵守交通规范导致的车祸场景等,通过图片的形象展示不仅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更能从潜意识里触动他们的神经,从而能够进行自觉主动的安全知识学习。

3.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

对于中学的校园安全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借鉴安全教育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改变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有心无力状况的处罚,我国亟需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我国教育部门也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编写一套由易到难的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虽然对我国校园安全立法问题高度关注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一直没有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缺乏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已经严重了影响了我国中学安全教育的发展,使得很多学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得不到保障。

4.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作用。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有条件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学生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安全教育仅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要依靠社会力量,三方齐抓共管,为学生安全营造良好安全氛围,防止意外发生。

>三、结语

安全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安全教育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说,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中学生安全教育任重道远,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学生安全教育,总之,学生安全教育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做到警钟长鸣。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七篇

就如何定量化的讲授地理学基础类课程,Macdonald认为关键在于:(1)如何帮助学生加强对地理概念和现象的理解;(2)如何向学生提供机会练习和提高他们的定量化技能。而现实的方法包括:在讲授的材料中包含定量化的数据;适当添加具有定量化特征的计算机模拟和运算;定量化求解地理学中的数学和逻辑问题。Macdonald还认为,以提高学生的定量化技能为目的的概念性框架有助于对课程进行设计,在这方面可行的方案包括:在传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假设求证和数据收集过程),对定量技能所需要的过程进行分解并整合到一门课程中;设计一系列包含定量化的地理学问题,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并帮助他们练习,这样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在学院层面设计贯穿学生各阶段的教学方案,将重要的定量化技能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3]。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方案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可相互借鉴。

有学者指出,空间分析能力也应该被包含在这个框架中。微积分也是高年级地理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些学者还认为,应该考虑将定量表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也包含在需要讲授的内容当中。因此,通盘考虑学生的需要、课程的内容,尽可能详细、系统的制定教学计划,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不同定量方法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需要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从事地理学教学和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和能力,这对地理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6]。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八篇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思。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即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对于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多种表述,各种观点并存,主要有三点:第一,非理性主义的生命教育观;第二,存在主义的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本真的生命存在;第三,人本主义生命教育观,倡导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生活,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强调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二、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开展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现代中学生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心理上压力较大,因此需要在中学开展系列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亲人意味着什么。

>三、中学生情感层面上的困惑

>(一)情感调节能力差异形成的分析

情感调节能力又叫做抗挫力。面对挫折采用的方式不一样,就会相应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如果受挫者采用消极的方式,会造成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引起自杀和他杀的行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适应中学生活,有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们愿意和同伴诉说,所以他们具备情绪调节的资源和心理能力。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自身角色定位的失调,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前途以及未来的发展,但他们的成就动机过高,不切实际。当面对现实中的挫折时,例如考试失利等,会让他们自我怀疑,并且出现焦虑情绪。由于自身角色定位的失调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不接纳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对生存的意义产生怀疑,进而怀疑生命的价值。初中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的烦躁和焦虑时,就会采用极端方式,例如用自杀来摆脱现实中的不如意。

>(二)情感体验能力差异形成的分析

生命的情感体验表明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度。珍惜自我生命,首先表现为可以对自己的生命有较高的情感体验。珍惜自我生命、重视肉体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启蒙期,情绪丰富而强烈,热情高涨;自我意识强烈,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可以内省自己的生命价值,可以使他们对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情感体验程度加深。随着年龄的递增,面临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如一些同学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考试失利,而升学问题带来的压力会使其缺乏自我价值感,开始怀疑自身的价值,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情感体验程度下降。

>四、培养中学生的生命情感和审美境界

生命情感按照功能性分成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积极的生命情感可以让人斗志昂扬,为生命增添动力,成为生命之源。而消极的生命情感会产生对生命否定的情绪,感到生命没有意义,并且漠视他人生命的意义,由此带来忽视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会成为消极生命情感的催化剂,从而产生伤害生命的极端行为。

审美显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给人一种超越性的自由和快乐,将审美和人的生死加以融合,个体会拥有在现实中战胜困苦、恐惧的能力。特别是审美在人生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可以使个体生命在平静、快乐、单纯的感觉中获得满足。当学生可以以审美的生命方式去拓展自己的人生时,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升华自己的人生,实现生命最终的价值。拥有积极的生命情感和审美境界的学生才可以体验和感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拥有积极的生命情感体验才可以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可以尊重他人的生命,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命的开始和丧失;在他人遇到生命挫折时,可以及时体验到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来帮助他人。因此拥有较高的审美境界和生命之趣的人是可以正视生命中的挫折的,具有较高的抗挫折的能力(AQ)和情绪智能(EQ),只有这样才正真可以将情感层次的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九篇

>论文关键词:《基础会计》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品质职业行为习惯

>论文摘要: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是当前职业教育所关注和重视的教育理念。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引入价值观教育,能将职业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校设有三个专业:金融、会计、商务英语,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银行、公司等,工作岗位有银行柜员、公司出纳、文员等。近两年学校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到,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比较强,但职业素养有待加强,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专业课教师,笔者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尝试,现简述如下。

>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20xx年的报告《职业技术教育建议》中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适应21世纪知识型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型社会应当以价值为中心,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尊重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人类的劳动和工作作为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源泉,同时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它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有职业所要求的道德与价值观。价值观能激发情感,给予人思考的动力,构成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价值观教育就是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对既有的价值观加以选择、过滤、重组,并传递给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过程。价值观教育有多种,包括公民价值观教育、家庭价值观教育、道德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等等。职业价值观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更是用人单位对人格素质要求的发展取向,具有时代性。

>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

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渗透的职业价值观内容,笔者归纳为认真做事、细心规范、诚实守信和团队合作四方面。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工作态度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逐步培养认真做事的价值取向,懂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认真的态度。因此,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把认真做事的学习态度和意识灌输给学生。例如,会计核算工作,像凭证、账簿、报表都是要做给别人看的,其内容要清晰明了。要养成这种习惯就要先培养认真做事的态度,要求学生作业字体书写工整,数字书写清晰,会计凭证填制内容完整、会计科目要写全称等等,慢慢地让学生形成习惯。陶行知一贯主张以生活教育为中心,认真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十分注重把认真做事价值观融入到与生活技能相关的教育过程和情境中。例如,在了解到某班班费在生活委员的手中保管,没有收支清单,不符合现金管理制度,容易引起同学们对班费去向的猜疑时,指导生活委员设立了“班费收支登记簿”,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做记录,每月末在班内公布,使同学们对本班班费收支情况都能了解。此后,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赞赏和信任,生活委员也成为同学心中的好干部,同学们也懂得了该如何认真做事。

形成细心、严谨的职业习惯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具备严谨、细心的职业习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专业学习的起步阶段,此时,《基础会计》教学应在授予他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做账规范、细心、严谨的职业习惯习惯的形成需一定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笔者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有效措施:多练(强化训练)、多问(堂上提问)、多测(范围小、内容少的小测验)。一学期过后.学生已形成了较规范的做账能力和严谨、细心的处事方式。表l是笔者对所任教某班学生(53人)在《基础会计》学科关于“原材料明细账登记”规范性的调查结果。对比可知,期末考试规范登记人数大幅提高.不规范登记人数有不同程度减少。说明学生的记账能力提高了,较好地形成了严谨、细心的职业习惯和处事认真的工作态度。

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是一种道义、是一种准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声誉,不仅包括职业活动,也包括平时的待人接物。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朱铭基总理于20xx年考察国家会计学院时强调“不伪造账’,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目前,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受利益驱使,社会上不守诚信,提供虚假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学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并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财经法规对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要求作比(见表2),说明在校学生诚实做人、信守诺言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提出了“宁要自己的60分,不要别人的100分”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上学年笔者任教的两个班在本学科测验、考试中没有出现作弊现象,抄袭作业的现象也明显减少,诚实守信的意识正渐渐在学生中形成。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欲知未来的社会,须看今日的校园。”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道德品质,就应把诚信教育放在首位,从学生的行为品质抓起。 培育团队合作的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专业技术,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技巧。”未来社会将是合作与协作的社会,是发挥群体智慧的社会,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将成为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当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表现欲很强,在工作中较难给自己恰当定位,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我校开设有为期两天的企业认知实训(沙盘手工模拟训练),全程学习在实验室完成,做到学习环境一体化。小组制的经营方式,有助于学生自我定位,激发学习动机。岗位角色的扮演(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促使小组内各成员间讲求协作性、计划性及可行性。例如,过多

采购材料会占用资金,过少采购会造成停工待料影响生产,生产总监要做好生产的调控和组织工作,营销总监要看准市场,顺利卖出产品,为企业创利。它体现部门间的牵制对企业的'生存、效益、成败的影响,驱使小组成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心,群策群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产生竞争意识,努力经营“企业”。沙盘手工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学生与人交往、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明显提高。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笔者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其中最突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技能的获得离不开亲身体验。体验式教学正是围绕教学时效性,课堂上教师少讲多辅导,让学生自己去做,通过体验而习得职业价值观。例如,在“现金日记账登记方法”授课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把某个月的家庭收支情况设账登记,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体验日记账是如何登记的,再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在堂上分析,让学生评价登记结果,有助于学生记住‘旧记账登记”知识。而企业认知实训(沙盘手工模拟)除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外.还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把企业经营权交给各学生小组,组内制定职业角色,教师从旁辅导,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相关职业和职业行为。

《基础会计》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做到教学相长,真正有利于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如‘·基础会计实训指导”活动课程的开展,就是让学生在模拟中获得财会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感悟未来职业岗位。这种模拟学习的活动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凸显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做的过程中除了对会计基础知识内容有较全面、系统、深人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从多方面培养职业价值取向。

总之,把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入《基础会计》课程中,营造适合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社会与职业要求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财经专业课的教学应多方面、多渠道地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职业能力义有职业素养的人才。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十篇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音乐教学当成纯粹的艺术教学,以学生能拉会唱为着眼点,结果导致了学生太机械;也有的人把音乐当成单纯的德育工具,以学生具有爱国主义为出发点,结果造成学生对音乐的误解。其实,音乐课程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她应该具备三大功能。一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而且要具备推动艺术发展的功能;二是音乐作为一门审美课程,对于让学生体验美、理解美、提供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三是音乐作为一门促进心理健康的课程,应具备熏陶心灵,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音乐课程同音乐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相互割裂,相互分离,甚至相互对立起来,而应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音乐教学的价值与教学行为的实际教育效果。

一、重视音乐的情感灌输,提升音乐教学的品味

一是音乐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音乐不仅能够培养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美国在六十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虽然各学科都谈培养创造力,但音乐在此方面尤为突出。音乐产生过程就是创作过程,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和联想,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二是音乐与社会交际的关系。《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学生都爱唱,通过歌曲的学唱,我感受到孩子们喜欢这首歌曲,不光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听,而是通过歌曲的演唱,大家都感受到了旋律比文字更加直接地到达了他们的心灵。他们会为现实生活中在天灾中逝去生命的人惋惜,更为失去亲人的人们痛心,他们真正在歌曲中感受到了“我们同属一个世界”。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情感的可能性,这种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的课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三是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当音符在冥冥中翩然起舞,你会忘记人世间所有的烦恼……自由自在的游弋于音乐汇成的河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生“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态;能够承受挫折;正确认识环境并适应环境;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协调……”等。音乐是人类的心灵体验,是人心理的折射,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已成为人类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重视音乐的互动效应,提升音乐教学的深度

1.学生是主角,让教学动起来。无论是教学什么样的课程,我们都要让学生动起来。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观、创造力、想象力、合作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当主角,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出发,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去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去思考、创造、表达,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能力发展打下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若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学生将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

2.情景是主调,让教学活起来。无论是审美、还是发挥音乐对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都需要情感的参与,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让学生“心变成鸟,轻盈地飞翔在音乐构成的天空……”,我在教学《采茶舞曲》时,首先播放录像,让学生聆听观看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情景,了解采茶劳动的特点,感受茶山、茶林的景色,推荐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进行表演。学生通过观看、聆听、演唱、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感受、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

3.实践是主体,让教学立起来。音乐实践活动的组织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设计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些活动要能够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动情。如欣赏《龙船调》,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动画场面,学生们的尽头非常十足,创设了几种表演场面,他们将拖把和书包作为道具用于表演。这种既载歌又载舞的律动形式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之中。唱《渴望春天》,要求每位同学画一幅表现春天的景象,上课时将最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同学们看。这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创造音乐教学的情景也就随之形成。

4.兴趣是主题,让教学新起来。“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兴趣是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前提,兴趣是培养人对事业的追求的基础。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去参与、去思考,激发其兴趣,让学生情感盎然地学习。在听《二泉映月》过程中,我首先对阿炳的坎坷经历进行一次陈述,再让学生欣赏过程,效果自然不同。许多学生还真的走进野外,面对泉水去感受阿炳的心路历程,尽管这种想法近乎天真,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正使学生走进音乐情景,陶冶了学生心灵。

三、重视音乐的教学方式,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元化地实现音乐教学的价值,教师必须要打破“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机。

1、改革传统教法。传统教法中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对于培养多元化素质是不够的。教学中,应充分揭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教师在教授《梁祝》、《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不能就曲调教曲调,而是通过悠扬乐声感受“志存高远”和“生死不渝”的气节。

2、创设快乐情境。教师要努力发掘音乐教材的快乐因素,讲课时亲切自然、幽默风趣,创造出快乐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他们一般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营造气氛,把学生的喜好从单一程度中解放出来,正确引导他们欣赏和审美是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告诉他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增设《流行音乐欣赏》、《摇滚乐欣赏》、《交响乐欣赏》等,通过分角色演绎,解读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的音乐,而且受到情感的教育,老师乐意教、学生也愿意学,以此激发师生的共鸣。

3、培养良好习惯。音乐教学是循序渐进的,音乐技能与欣赏技能不是靠一节好的课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是非常好的方法。一方面要告诉学生音乐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够着急,要坚持。另一方面,交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欣赏学习音乐,给学生推荐一些值得学习欣赏的作品等,给学生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去表演表达,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习惯就能够养成,音乐的素养也就能够发展起来。

4、坚持统筹兼顾。在教学中,要坚持统筹兼顾,要把音乐和其他科程有机融合,不能出现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出现的“唱的不错,音乐常识一窍不通”的尴尬局面,要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和道德渐行渐远,和快乐分道扬镳,和素质南辕北辙的平庸之人。

综上所述,要让音乐使学生的心灵悦动起来,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创造力,理顺音乐与德育的关系,让音乐为民族进步服务;而且要求学生有鲜明的归属感和想象力,突出音乐和兴趣的统一,让音乐为健康成长服务,这样,就会使音乐产生激情和效果。

初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摘要:审美素质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对中学生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笔者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方面就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实施审美素质教育方式

审美素质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存在于人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生存过程之中,只有真正揭示出其深刻内容,才能使中学生具有健康、纯净的心态,以积极的精神面对世界。正像嫩芽的发育决定着树木的茁壮成长一样,中学生的心田始终洋溢着美育的旋律,才能成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才。但美感是进入美育的桥梁,而美感的获得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有序、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完成的,所以审美素质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必备课题。

什么是审美素质教育呢?关于审美素质教育(简称美育),有不同的看法,很难有定论。但一般来说,美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神灵的宗教信仰。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离不开教育。所以,美育既关系到美素和美感,也关系到教育。美育离不开教育,因为它不是自发的、自然的、自流的产生和形成的。虽然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或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证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更不意味着真正了解美,因为懂得美、认识美要有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而这是不能自然而然的产生的。所以,美育也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是通过对人们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使之逐渐获得美感能力。这也就确定美育是带有认识性质的一种教育活动,但它的认识性质又具有独自的特点,它是在人为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的,或社会生活中的,或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动来进行教育的。

美育现象、美育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是到处可见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美育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是使美育的实践形态得以充分显示,也就是如何使美育实践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和谐完美的组合,使其充分合理的利用,那么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或者通过什么渠道来实施审美素质教育呢?下面,我就在先后时序上,谈一下对中学生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

>一、家庭美育

人们接受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单是指上文化课、认字,而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早接受教育的课堂,家长(不单指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常任教师。所以,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犹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美育如同学校教育一样,它也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

人的美的观念的形成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人生的早期,是可塑胜最强的时期,家庭的熏陶有时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当然,这也不奇怪,如鲁迅说的,“读书人家的孩子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所以,儿童的美学趣味,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年长者的审美情趣和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

家庭美育不仅具有一般美育的共性,它还带有自身的特点,如它是一个人审美能力的起点、摇篮,家庭对子女智力的早期开发有着特殊作用,它关系到儿童的美好的思想品德的培育,重视培养儿童健康的高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爱好。当然,家庭美育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儿童美感能力的启蒙教育,它也关系到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如何与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相辅相成,它还关系到整个家庭成员的美学修养的不断提高。

从家庭美育来说,要想进行得有成效,我认为关键在于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的文化环境;二是家长或家中年长者的文化素养、美学趣味的引导。

在现代社会中,素质的普遍提高,不仅为国家建设和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提供了雄厚的智力背景,更主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了文明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融洽的社会氛围,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它的完善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和整个社会关系的性质。人的素质的培养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庭生活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家庭美育所需要的家庭文化环境也是由这两方面构成的。从家庭的物质文化环境来说,随着近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有所提高,而经济收入往往决定了生活方式和家庭人为的物质环境,因而很自然的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追求,这其中家庭文化设施的建设就占很大比重。电视机的普及自不必说,就像录像机、各种乐器、音响设备、书籍、报刊、工艺品、住房装演等也不断的进入千家万户。家庭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改善,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这些只是外在的条件,如何使家庭成员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设施,使之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才是最主要的。所以,一个家庭仅有众多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

从家庭的精神文化环境来说,由于购置了各种现代家用电器,使人们从琐碎的、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他们喜爱的创造性的工作和去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但从家庭文化建设来说,购置与家庭成员知识化、艺术化有关的设施、用品是必须的。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很整齐、清洁、舒适、美观,使人们感受到一种知识、文化的氛围,这不仅有利于休息和生活,而且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高尚的美学趣味,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反之,如果一个家庭只是追求物质条件,而缺少提高精神文化的追求就会不能抵制那些低级庸俗和颓废的文艺作品的侵蚀。整个家庭环境就会显得品味不高、布置庸俗、趣味低下,给人以粗俗的感觉。在这种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使不能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往往能同时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家长能自觉的、有目的的利用这些因素进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就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个家庭,如果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达到较为和谐的统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