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6 14:24:20 阅读:182
在曹氏父子中,曹丕应该是最难把握的一位。与才华横溢而又命运乖蹇的弟弟曹植相比,曹丕似乎显得才华不足却吉星高照;与世人皆知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父亲曹操相比,曹丕的人格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定义。而曹丕人格难以定义的主要原因是后人对其人格本色的挖掘和认知不够。换句话说,虽然人们能够从正面看到曹丕本人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能,但这两方面的分量很难抵销他人品的那些污点所造成的人们对他的整体负面认识。
换个角度看,我们对曹丕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认知不足。如果能从这方面重新挖掘认识,曹丕这个历史人物形象正面和负面的对比判断有可能要颠倒过来了。
说到曹丕人品的负面表现,世人皆知的就是他对手足的残忍迫害,其中又以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最为著名: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
古今中外,大概找不出因为七步之内做不出诗来就要掉脑袋的明确法律规定。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帝王就是法律。曹丕之所以对骨肉同胞如此残忍,根源于他和曹植因为王位继承问题而造成的关系恶化。可见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儒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还是要让位于政治需要的。
尽管这次生命危难被曹植本人的才华暂时化解,但曹植并没有从根本上逃过被亲哥哥压制迫害的命运。甚至在曹丕死后,曹植以为这会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几次上书请求入仕。虽曹丕本人去世了,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的政策没有变。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没有给自己的叔叔提供这样的机会。曹植最终抑郁而死。
如果说曹丕对曹植是慢慢地折磨,让他自己在煎熬中死去的话,那么对他的另一个亲兄弟任城王曹彰则是亲自下手,让其当场毙命的: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尤悔》)
从这个故事后面卞太后的警告来看,曹丕没有对东阿王曹植下杀手,似乎是因为母亲的面子和警示。这段描写,曹丕对于亲兄弟曹彰堪称赶尽杀绝,所用手段之毒辣凶残,令人发指。当然,作为小说家言,《世说新语》记载或许未必完全属实。叶嘉莹先生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过两点疑问:一是黄初四年(223)诸王来朝的时间应为农历五月,当时枣子并未成熟,不可能有枣吃;二是曹植受封东阿王的时间为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卞太后不会在黄初四年称曹植为“东阿王”。根据这两点疑问,叶先生否定曹彰为曹丕所杀,而是暴病而亡(参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第三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叶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毕竟只是推测,所以还不能作为否定曹丕杀害曹彰的铁证,理由也有二。其一,文中提到吃枣,并未明确指定为鲜枣。既然如此,那么就不能排除所吃枣子为干枣的可能。如果吃的是干枣,也就不会受到季节的限制。而《世说新语·纰漏》就明确记载王敦在舞阳公主家的厕所,误将用来塞鼻的干枣吃光的故事,说明吃干枣在当时并非难得。其二,关于卞太后称呼东阿王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这段文字是《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所书,不是卞太后本人。大家都知道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一个人去世之后,后人为了表示尊敬和纪念,一般习惯用其谥号或封号来称呼他。而《世说新语》的作者生活在黄初四年二百年之后的刘宋时期,用“东阿王”称呼曹植并非没有可能。因为这些缘故,所以还不能以受封时间作为否定曹丕杀害曹彰的关键性证据。因而,我们仍然可以认为曹彰死于亲哥哥曹丕之手。
除了对骨肉同胞的残忍,曹丕负面人品的突出表现就是荒淫的生活了。后妃众多,喜新厌旧,这些封建帝王习以为常的行事作风在曹丕那里也未能免俗。只是他在这方面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方式,其中一个非比寻常的表现就是喜欢抢父亲曹操喜欢的女人——他的皇后甄后就是这么得来的。
袁绍去世后,曹操攻下原属袁绍的地盘邺城。曹氏父子一生戎马倥偬,战事不断,但这场战役与其他战役最不同的一点,就是曹操和曹丕都怀着个人的小心思——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女人——袁绍次子袁熙的夫人甄氏而来的。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城破之后,曹操便迫不及待地“令疾召甄”,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手下给曹操的汇报是:“五官中郎已将去!”(事见《世说新语·惑溺》。按,曹操攻破邺城在建安九年(204),而曹丕受封五官中郎将在建安十六年。如果按上文叶先生的说法,这时还不能称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此可为上文关于后人撰文往往用其在世封号或去世后的谥号的又一旁证)见此情景,曹操也只好做个顺水人情,承认了曹丕对甄氏的所有权,同意曹丕将甄氏纳为正妻。
可是曹丕似乎并没有因此改变对父亲喜欢过的女人的喜爱和狂热猎取,并且愈发变本加厉了: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馀,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世说新语·贤媛》)
父亲尸骨未寒,做儿子的竟然就把父亲身边的女人全部收为己用(按辈分曹丕应该称这些女人为小妈)。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之说,在此荡然无存。难怪连他的母亲(卞太后)都无法接受,骂曹丕猪狗不如,连身为皇帝的儿子驾崩,都愤然不去吊唁。
再者,曹丕负面人品的表现是政治角逐中手段的卑鄙。这对于政治家来说似乎已经不能算是多么特别的品性了,但与常人相比,仍然算是一个不小的人格污点。
前面所述曹丕对于曹彰、曹植两位弟弟的残害,实际上就是政治角逐的结果。他要迫害两位骨肉同胞的唯一原因,也正是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对曹丕的政治地位具有潜在的威胁,所以他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除此之外,在角逐太子的过程中,曹丕也是苦心经营,用尽了各种卑劣手法:
(杨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曹丕)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裴松之注引《世说新语》)
魏王尝出征,世子(曹丕)及临淄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三国志·魏书·吴质传》裴松之注引《世说新语》)
参与曹丕与曹植政治角逐的还有他们各自身边的谋士。站在曹植一边的杨修、丁仪等人完败于曹丕的挚友兼谋士吴质。曹植和杨修、丁仪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是被吴质教唆曹丕用这么不入流的手段击败的。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