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23-06-12 21:48:01 阅读:
项羽和刘邦是清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的两大领袖。项羽进入咸阳后在鸿门设宴欲取刘邦性命,但最终却造就项羽失败刘邦建立汉朝。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鸿门宴上刘邦为何没有死?
这得从项羽的心理谈起。
首先,项羽是守义的谦谦君子。
中国人讲究一“义”字,古语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项羽,出身于楚国项氏望族,他秉承了上层贵族文化的诚信守义、知恩图报、光明磊落等品质。鸿门宴中,项伯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诺之。项伯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说得项羽一时没了底气,缺少了攻打刘邦的把柄。
所谓杀之无名,因此,既然项羽已同意了项伯的意见,就不能名正言顺,大张旗鼓的讨伐刘邦,那么,他更不会以小人行径,在宴会之上,置刘邦于死地了。因为对一个已经来谢罪的人还要杀害,更是杀之不武,胜之不武。
因此,他对范增的多次暗示才“默然不应”,故作不闻不知,并宽容了樊哙的不敬,甚至产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这些问题的关键,都是“义”字在起作用。在当时,项羽的这种信义之举可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直到今天,坚信守义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次,项羽有高度自信的心理。
项羽不杀刘邦也是建立在他对自身勇气和实力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
鸿门宴发生时,项羽不仅携巨鹿之战胜利之威势,而且与刘邦实力悬殊(“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种唯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撼三军,动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里,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
最后,项羽有仁而爱人的性情。
一般人认为,项羽个性格残暴、动辄杀人。但是,项羽还有至情至性的另一面。作为一名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武将,项羽本是性情中人,他不是政客,不像刘邦那样惺惺作态,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高祖本纪》)项羽仁而爱人,敢爱敢恨,因此才会有分食推饮的举动,才会见伤病者而落泪,才会流传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楚汉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虽这想法幼稚,但爱民之心天地可鉴。
也许,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在项羽看来,至少在当时刘邦还算不上是他的对手,如果随意杀了有功的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瓦解。
而从“勇武”的角度,“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对于刘邦的到来,项羽定然高兴。最重要的是,刘邦没有让项羽在将士面前食言。项羽也是懂得兵法的,而且不少,刘邦已经认罪,亲自上门请罪来了,他怎能再打,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他何乐而不受?这可是战争的最高艺术啊!
总之,鸿门宴上,项羽迟迟没有下手,确实有上面说的个性因素、心理因素,也有双方军事力量强弱、人心向背等外界因。但不争的现实是,项羽没有把刘邦杀掉,以致留下后患,最终成为千古之恨,诚为可叹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