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23-06-09 16:36:01 阅读:
文种之死一直被后人所探讨,成为后世处理帝王与功臣关系的反面教材。历史总结出了一条金律,但凡功劳过高的大臣,他们的结局基本上都不会好。
当年,吴国亡国后,范蠡嗅到了勾践对他们的杀机,很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离开了越国朝廷的纷争,并在此之前留书一封规劝文种离开勾践这个人,以免遭到勾践的毒手。可惜文种没有听进去,还是选择在越国做丞相。
在治国上,文种建议休养生息,主攻内政,而勾践作为一个王,有称霸各国的野心,主张对外征战各国,令其他诸侯国俯首称臣,这样就产生了战略冲突。文种与勾践之间产生了间隙,加上文种的功劳有压勾践的威胁以及他人的谗言,勾践就越来越不放心文种。
勾践找来了文种,对他说希望他用七术中剩下的四术到地府给先王报仇,实则叫他自决。文种的忠心和苦劳换来了这样的结果,赐给他的那把“属缕”还是先前吴王用来杀伍子胥的剑。文种用生命成全了勾践。
文种为何被勾践赐死
对于文种之死,要是当初他听从范蠡的话,肯退下来,就不会给勾践赐死他的机会了。但是历史无法更改,帝王与官僚的权利斗争把文种推向了死亡之路。
当初勾践因为战败在吴国做牛做马,将越国内部的事务全部交给了文种打理,是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勾践在吴国的那几年肯定在担心,文种一旦在越国站稳脚跟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甚至取代自己。所以当文种开心地迎接勾践回国,并上报近年来的政事时,勾践就已经对他不信任了,封他为相也只是象征性的。
文种在范蠡都那样直白地劝他隐退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留下,不仅是对勾践的忠心,还可以看出他对勾践是抱有幻想的,以为自己还能被勾践信任。于是他采用了缓兵之计,假装抱恙在家,只不过勾践对他的杀心已决。
文种作为一名功臣,没有得到与其功劳相应的回报,反而惹来了杀身之祸,让人唏嘘。文种之死有他没有听从范蠡劝告的原因,也是王道压过官员的必然结果,引发了后人对帝王与权臣关系的关注与思考。文种之死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是唯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