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1 16:08:48 阅读:147
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国黄海海域,对战的是中日双方海军,以北洋舰队丧船五艘,伤亡千人的重大失败而告终。很多历史学家分析,甲午战争是近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外敌交战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而日本联合舰队竟然一艘未沉,这样的结局令人昨舌。究竟为何一败至此?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后经过反复考证,得出较能为人接受的几个主要原因。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指挥不统一。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本应该由身处第一线 的指挥官根据战况决定采取适当的行动,但是北洋舰队的活动却由远 在天津的李鸿章及驻在北京的军机处全权指挥。清政府当局限定北洋 舰队固守渤海湾,不得越出山东半岛尖端的成山头到鸭绿江一线的指 令,束缚了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手脚,剥夺了北洋海军战略上的主动。
二、没有明令指定代理旗舰。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不仅采用了错 误的阵法和战法,而且在海战之前没有明令指定自己的代理人,特别 是没有明令指定代理旗舰,因此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即被敌舰排炮击中 桅楼后,信旗、索具被毁,信号兵牺牲,旗令无法发出。丁汝昌又负 重伤。以致北洋舰队旗舰定远“仅于开战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 ……督旗不升,各船耳目无所系属。诸舰只得各自为战。”开战不久, 被日本舰队包围分割,阵势散漫,陷于被动挨打局面。
三、弹药不足。北洋舰队不仅炮火装备不及日本舰队,而且供应 不足,炮弹极为缺乏。致远舰就是在炮弹用尽之际,准备与敌舰冲撞 时,被敌舰鱼雷击中沉没的。定远击中松岛之弹,就是在榴弹用尽后, 以彻甲弹击中的。击中后,炮弹穿透水雷室、粮糈库、机油库,止于 露炮塔爆炸。战后检查该弹碎片,其中实以洋灰而炸药极少,所以威 力大减。如果该弹系榴弹而又装足炸药,则日舰松岛中弹后,绝不止 死伤百余人。即使不粉身碎骨,其受创程度亦必更为沉重无疑。
四、列阵失误。多数人认为,战斗打响之前北洋舰队的击敌队形 为“一字雁阵”。在一列横队舰首向敌的阵形下,由于丁汝昌要求各舰 “始终以舰首向敌”;战斗打响后,日本联合舰队越是接近北洋舰队队 列线的右翼,北洋舰队左翼各舰势必逐渐向右转向,以保证舰首向敌; 越是外沿舰,其转向幅度越大。这样北洋舰队各舰的射击舷角就势必受己方邻舰遮蔽而更加缩小,火炮攻击力随之减弱。以致当日军舰队 抵近北洋队列线右翼时,北洋舰队中除了右翼外沿舰,整个舰队的火 力完全无法发扬。而丁汝昌在战斗开始的第一轮炮声中,就因为指挥 台震塌而受重伤,致使战时指挥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战斗发展后的阵 形混乱。
五、丁汝昌顽固抗战。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 也成为研究者们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过去,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丁汝 昌是一个积极主动与日本海军作战的将领。但是现在人们却对其提出 了置疑。丁汝昌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多次置清廷与顶头上司李鸿章的出 港击敌之明令于不顾,顽固率领舰队消极株守军港,最终铸成整个舰 队全军覆灭于威海卫军港的惨剧。他这样做到底为何?有学者根据包 括丁汝昌在威海卫保卫战最后关头的亲笔书信等第一手材料,认为丁 汝昌当时是在以自己殉死于威海卫的方式,为自己当时所处的“待罪 候决”恶境寻求彻底的解脱;这种过于自私的考虑,将北洋舰队送上 了株守至覆灭的不归之路,丁汝昌对于北洋海军的最终结局,应承担 其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外,还有最重要的两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