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1 16:07:46 阅读:106
魏延,蜀汉后期重要的将领之一,本来是刘备最器重的人,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魏延是一位叛将,就因为诸葛亮一句“脑后有反骨”给误导了,事实上有没有脑后反骨还有待考究,不过魏延的死却是和自己有极大关系,魏延真的谋反了吗?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据《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秘密的榻前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退的时候,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如果魏延不从命就不要管他,做了这个安排后诸葛亮就病故了。费祎想魏延传达丞相命令后,魏延则坚持北伐,费祎就借口去找杨仪跑掉了,魏延派人去打探才发现军队都撤走了。
魏延怒了,于是抢在杨仪前南撤了,还走一路烧一路把路和桥都给毁了,一直撤到了南谷口,杨仪带着部队往回撤的途中,发现路桥都被毁坏了,两个人的积怨更深,于是都上书朝廷告对方谋反。刘禅就找来董允、蒋琬商议到底谁造反,董允和蒋琬都担保杨仪不会谋反,而对于魏延不好说。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兵拦截魏延,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追击魏延,两军将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延带着几个亲信逃往汉中被马岱所杀。
易中天对于魏延的谋反的看法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合逻辑。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既然诸葛丞相下令魏延断后,就该服从,怎么能擅自行动,挥师南下呢?是撤回成都还是想回去颠覆蜀汉政权呢?百口莫辩。而且为什么要断掉杨仪的路?这样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魏延谋反,为防止杨仪救驾才毁坏沿途的路桥。所以魏延被诬事出有因。
不合逻辑是说以魏延当时的能力、实力不足以自立山头称王称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的话,应该就近投降,没有理由南下。所以陈寿就推测,魏延的本意不是去投降曹魏,而是想诛杀杨仪。以魏延当时的地位、威望、功绩,如果杀了杨仪,接诸葛亮班的应该就是自己,这样就可以继续北伐了。据此可以判断,魏延一案不是谋反案,是内讧,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
现在很多人认为魏延和诸葛亮不合,这是真的是有点误会,魏延和诸葛亮最多算是政见不合,因为魏延爱冒险,而诸侯亮却偏偏很谨慎,但私交并没有矛盾,而且还经常庇护魏延。魏延是一员非常难得的将才,智勇双全,只是太过于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这点倒是和关羽有些许的相似,而在魏延出场时“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小关羽,魏延的死亦或是自身的性格导致亦或是所处的环境导致,只能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