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3-04-09 20:28:01 阅读:126
唐顺宗李诵是唐朝第十四代皇帝,四十三岁才登基,当年禅位,在位八个月,名副其实的短命皇帝。李诵是李诵是唐高宗李治的六世孙,李治是李诵的三世祖。两人中间经历了180年,隔了五代人,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形成共同点,即同为“病夫”皇帝。
一、病夫皇帝的登基风波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十七岁便被立为太子,可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待就是二十六年,还待出了偏瘫病,只因为老皇帝太能活了。
唐德宗李适在对儿子寄于厚望的同时,也对自己占着皇位也感到有些不安,他老当益壮,就是不肯当太上皇,李诵就在这无尽的盼望中突患“风疾”,即所谓“中风”,身体偏瘫,口不能言,百方调治也不见好转。
第二年新年,诸王和宗亲大臣都去给皇帝拜年,唯有太子李诵卧病在床,不能给父亲磕头,六十四岁的唐德宗也百感交集,忧心如焚,老泪纵横,引发疾病,于正月二十三日咽了气。
皇帝死的太突然,宫里边乱成一团,急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人至金銮殿起草遗诏,安排后事。本来皇帝死了,太子继位是名正言顺的事,可是突然有个太监发难,嘟囔了一句“我们还没有商量好的呢”,众人闻听变色,全都不知所措。
原来唐德宗在位时疑心很重,先是派宦官监军,后来干脆派太监统领军队,所以太监掌握兵权,势力极大,立新皇帝没有这帮人点头,啥也干不成。他们可能认为李诵病怏怏的,难以治国,萌生在他的兄弟中挑选新皇的念头,只是内部意见此时尚未统一,故迟迟未能决策。
正在危机时刻,卫次公处变不惊,说“太子虽然有病在身,但他是先皇的嫡长子,众望所归,皇位非他莫属。”众人纷纷表示支持。太监们难以应对,无话可说。李诵继位被写进了遗诏,但人们对李诵的身体状况仍然很忧虑。
病中的李诵闻讯,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居然自己从床上爬起来了,在左右近侍的帮助下走出九华门,见到了大臣和宫廷禁卫军中的各级太监将领。虽然他仍然无法开口,一语未发,但既然皇帝能站起,太监就无话可说了,至此人心稍定。
仅仅过了两天,李诵就正式登基。可惜这回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被人抬上了龙椅,接受群臣朝贺。
二、小人当道的混乱朝廷
偏瘫病人,哑巴皇帝,如何料理国事?李诵既然没法上朝,干脆就在寝宫“卧床理事”、“垂帘听政”。他身边有两个人,一个是李诵最信任的妃子,昭容牛氏,还有一个是太监李忠言。
群臣奏事时,太监跑进跑出,将大臣的意见和皇帝的意见上传下达,妃子牛氏不停的在皇帝旁边耳语一番,把大臣的话告诉皇帝。这种上朝方式也够累的,但愿他们能忠实地将大臣的汇报告诉皇上,也能真实地把天子的真实的意思告诉大臣。
大唐的天下,就靠着一个女人,一个太监和一个不能说话的病人开始带病运转,各种诏书、文告不断出炉。反正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的意思。当然,这三位实际是啥也干不了的,他们还有帮手。一个叫王伾,一个叫王叔文,时人称之为“二王”。
翰林侍诏王伾是书法泰斗,苏州司功王叔文是棋坛高手。李诵当太子且身体健康时,常与二人切磋技艺,日久生情,大为信任。可以想象,“二王”经常出入太子宫中,与牛昭容和太监李忠言肯定也认识,而且可能关系还不错,所以“二王”也入了伙。成为宫中四人团伙中的成员。
在这四个人中,王叔文官职不大,能力却不小,他是干活的主力,不过他得听王伾的,王伾听李忠言的,李忠言听牛昭容的。每次遇到军国大事,王叔文负责拟定方案,牛昭容拍板,然后让李忠言交给宰相执行。
王伾操一口别人难懂的江浙土语,大臣都听的头大,但李诵当年却能听明白,被他哄得笑逐颜开。此人爱财,大肆索贿,在家中专门制作了一个大柜子,用来收藏金银财宝。两口子白天数钱,晚上以柜为床,即结实又防贼还放心。这四位在朝中大肆索贿卖官,结帮拉派,搞的朝廷上下一片混乱。
三、被迫禅位
李诵的身体状况明显不适合当皇帝,群臣议论纷纷,都想早立太子。“二王”担心立了太子就没他们什么事了,就是不从。宫中的大太监俱文珍、刘光琦等人,痛恨二王专权,一起跑到李诵面前,要求册立太子,实际上是逼昭容牛氏、李忠言二人表态。二人抵挡不住这群公公的攻势,被迫同意立太子。
永贞元年(805)三月,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人应召商议太子人选。牛昭容等人认为李诵的长子、广陵王李淳英气逼人,不易控制,阴谋另立他人。
郑絪见到牛昭容不同意给自己传达,干脆就写了一张纸条,上书“立嫡以长”四个大字,在李诵面前呈上。眼斜手颤的李诵,忽然明白过来,连连点头。牛昭容无法捣鬼,含恨同意,李淳当太子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四月,李诵被人抬上宣政殿,亲自册立李淳为太子,改其名为纯。
王叔文和牛昭容不甘心失败,私自任命大将军范希朝为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同时让自己的亲信为范希朝的行军司马。此举的目的就是想夺了宦官的兵权,为以后造反做准备。
可惜的是,大唐的太监们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一方面设法解除了王叔文的职务,一方面严密监视军队动向,并且拒不拜见上任的节度使范希朝,使之成为“光杆司令”。王叔文掌权军队的算盘落了空,又见大势已去,遂借口母丧辞职,就这么跑了。
“智囊”去职,王伾失意,但是他还是不死心,天天跑到宫里找李诵,想让王叔文重新出山掌握兵权,可惜这时的大权早就被大太监俱文珍等人掌握,王伾的奏章,如泥牛入海。他知道事情不妙,回到家中大叫一声:“王伾中风了!”轰然倒地,做抽搐状,被人抬回家中,从此闭门不出。王伾不愧是李诵的“忠臣”,连装病都要和皇上保持一致。
八月,太监以李诵的名义下达的诏书令太子李纯继位,就是唐宪宗。“二王”比较倒霉,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亡;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被赐死。至于牛昭容和李忠言,史书上没说,早就不知所踪,估计也好不到那去。
第二年,即元和元年(806)正月十九,李诵在兴庆宫病情恶化,在不言不语中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一种解脱,应该为他庆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