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揭秘:建文帝朱允炆竟险要明朝回归奴隶社会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3-04-08 17:48:01 阅读:157

文章导读:明朝历代帝王,即便算上最后那几位常年风雨飘摇,被清军追得无处可跑的南明帝王。唯一一位执政生涯里被半路叛乱篡权成功的,也只有明惠帝朱允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文帝。对于这位悲催皇帝,明朝当时很多臣子百姓,...

明朝历代帝王,即便算上最后那几位常年风雨飘摇,被清军追得无处可跑的南明帝王。唯一一位执政生涯里被半路叛乱篡权成功的,也只有明惠帝朱允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文帝。

对于这位悲催皇帝,明朝当时很多臣子百姓,哪怕面对胜利者朱棣的高压,依然对他表达了深切缅怀:除了被朱棣事后残酷清算,遭到暴虐灭族的齐泰方孝孺等重臣外,还有如礼部右侍郎黄观和翰林修撰黄英这样,在朱棣篡位登基的前夜傲然自尽,留绝命诗表达忠诚。特别是黄观,他的殉难,在民间传说里同样被传成神话。他与妻子投水而死的地方,被传说成“血影石”,据说每到阴雨天英魂就在石头上显灵。对这样大逆不道的传言,明朝政府也一直宽容,从未严打。一些籍籍无名的草根小卒,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忠诚:朱棣军中的小兵储福,拒绝接受出征任务,在朱棣登基后绝食而死。金川卫看门小兵龚诩,朱棣打下南京后就大哭外逃,宁可回家也不为大明效力。明朝官员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他从永乐年间起一直种田到善终,当地官民对他十分尊重,敬称他“节山先生”。

如此深切缅怀,最重要原因,是建文帝代表了正统皇帝,法统自然得到尊重。但同样也有另一个原因:悲催的建文帝,登基后的许多表现,也给了臣民们期待。他出名的仁慈感动了许多臣子,而他不顾朱元璋的“祖制”,强力推行的“建文新政”,好些内容更开一代新风,也被胜利者朱棣继承了下来。

下落不明且获得深切缅怀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民间文艺中,也总被善良的作者,安排好美满的结局。武侠片《永乐英雄儿女》里,朱允炆不但平安活到满头白发,还修炼成江湖老大,更和晚年朱棣化解恩怨,亲切会面。在那场热情攀谈中,借朱棣之口,编剧向朱允炆提出了一个观众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倘若没有靖难之役,你平安当皇帝,能不能当的比我(朱棣)好!

是啊,假如朱棣没造反,朱允炆能否当个好皇帝?

一,朱允炆的能力

一个皇帝的成功,各种因素有很多,但关键一条,就是个人能力。皇帝的能力是什么?朱元璋认为是四个字:仁明果决。确切说,就是仁慈,明白,果敢,决断。朱元璋就是这四条能力的集大成者,而且以这四个字为标准,努力培养接班人。最早培养的是太子朱标。培养过程更煞费苦心:组建了最强的教师团队,包括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几乎囊括当时大明朝军事政治文化的所有精英。还整合充足教育资源,专门建了“大本堂”(皇家图书馆)。教育过程更严格:除了要认真读书外,还要召集臣子开研讨会,更要广泛实习,不是基层考察,就是列席参加国事会议,后来还要帮朱元璋批奏折,且还要拿出独立意见来。堪称德智体全面培养。朱元璋本人的考核更严格,经常和儿子讨论治国得失。有时候为考验儿子,甚至故意抬杠。

一件案子怎么判,一桩国事怎么处理,故意和儿子别扭,鼓励儿子和自己争。好几次闹得父子红脸,相关官员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到抓狂。但这样的苦心没白费。朱标一直照着朱元璋期待的样子成长:性格宽厚,为人仁慈,但做事有担当,认定正确便不动摇,遇到不同意见,哪怕朱元璋发飙也敢争。是个外柔内刚的典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茁壮成长的朱标却突然英年早逝。而后经过一番权衡,其子朱允炆成了皇太孙。虽然这娃年纪小,长的难看。但朱元璋有信心,照着他爹的培养流程再来一遍,管保出品明君。但这一培养,就差大了:先是教学团队不同。比起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四位大神人物,朱允炆摊上的老师,包括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号称“读书人种子”,品质堪称模范,但不论是徐达啸傲沙场的能耐,还是李善长事无巨细处理妥帖的本事,刘伯温运筹帷幄的智慧,宋濂学富五车的博学,这几位都差的远,更遑论教人。

朱元璋本人的考察也有问题,虽然跟对儿子一样,也教育孙子学习处理国事。但身为爷爷“隔辈亲”,对孙儿从来慈祥无比,就是狠不起来。而且啥事都是手把手教,基本没让他放手做过。等于一直带着朱允炆走路。如果拿种树比教育,朱标这棵“树”,可谓营养(教师资源)充足,过程(培养方式)得当,堪称科学栽培的典范。至于朱允炆,看似过程一样,但营养水平就差个档次,更一直窝在温室里,直到朱元璋驾崩,还是棵没经过风雨的小苗。最关键一条,却是朱允炆本人的性格差距。

朱允炆和父亲朱标比,好些地方很相同,比如对老师很敬重,对长辈很孝顺,对臣子很宽厚。都是大臣最盼望的仁君类型。但骨子里的东西就差远了,朱标外表仁慈,内心却坚定刚强,换成朱允炆,这条恰恰相反,内心总比外表还软。先天差距摆在这,后天教育又不给力。于是“仁明果决”四字要求,朱允炆最多也就第一条沾边,其他三条完全不靠边。

等到继位称帝,对决朱棣,这能力的差距,便暴露无遗。不客气说,他输给朱棣,除了朱棣能耐强外,也实在因为他太弱。十分弱的一条,就是他的犹豫:登基后朱棣进京,可以扣押朱棣的机会,他犹豫着没做,后来朱棣又派俩儿子进京,可以软禁俩位世子挟制朱棣,他还是犹豫着没做。多少次可以提前扼杀靖难之役的机会,就在他的犹豫中错过。比犹豫更弱的,却是他的用人。说到这条,好些后人都埋怨朱元璋,说老朱杀功臣杀了大半辈子,人才全杀光,闹得朱棣造反的时候,亲孙子朱允炆无人可用。但这埋怨,真是冤枉了朱元璋。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大多数不是骄横不法,就是贪赃枉法。

真正老老实实尽忠保国的,比如李文忠徐达汤和都是善终。而且好多人忽略的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文武人才济济的强大团队。

这团队有多强大?就说留下的开国功臣,郭英和耿炳文,都是明朝开国战争中的大神级人物,一个能攻一个能守。水平比朱棣强不强不好说,但配上朝廷强大的军事资源,打起来只强不弱。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同样是继承其父能耐的军事人才。文官里更有强人,卓敬就是眼光卓越的战略家,当初朱允炆要削藩,他提出不要硬削,可以用养老的名义,把朱棣从边境藩镇迁到内地,既不伤和气又解除他武装。朱允炆觉得太麻烦,果断表示不干。他不干,但朱棣干,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也要削藩,就照着卓敬的法子来,北部边境手握重兵的各路藩王,不动声色轻松全削平。

这么多的牛人,朱允炆不是不用,就是用不好。朱棣刚开始造反,朱允炆先派了耿炳文出战,刚把朱棣打的叫苦连天,朱允炆却嫌打的慢,果断换上传说中的名将李景隆,然后战局果断逆转,几十万人被朱棣十几万人打的稀里哗啦。最后朱棣兵临南京,也是这李景隆吃里扒外打开城门,提前把朱允炆出卖。

而朱允炆身边最依赖的几位文臣,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出名的有学问却也出名的蠢,当初削藩的时候,这几位放着实力强大的朱棣不削,专挑没实力的乱削,既惹了众怒,还给了朱棣充足的战争准备时间。后来战争开打,更是败笔连连,齐泰身为国防部长,朱允炆问他战略规划,他回答说我们是天子之师堂堂正正,不用规划也能赢。黄子澄推荐了草包李景隆,本来还是相持的战局立刻大败涂地。这样几位只适合文化工作,军国大事眼高手低的角色,朱允炆却从头信任到尾。若不是三人最后壮烈殉难,真和朱棣派来潜伏的差不多。

而比起用人水平来,朱允炆最可怕的素质,却是不分时机的瞎指挥。

削藩的时候,主次不明。要对朱棣动手,没做好准备就下狠手,反而被朱棣反戈一击。后来开打后,没打几下就临阵换帅,任由草包李景隆败事。后来朱棣决死一扑,率军长驱直入长江,好在明军反应迅速,在徐辉祖等人的指挥下,顺利将朱棣合围。可偏偏朱允炆又瞎指挥,下令前线军队撤回保卫南京,最后一次可以全歼朱棣的机会,就这样无情错过。而后朱棣死里逃生,攻克南京,大局再难挽回。就能力说,他唯一值得表扬的,就是仁慈。开打前反复叮嘱,前线将士千万不能伤害我叔叔。结果几次朱棣吃了大亏的仗,没这叮嘱保护,十条命都搭上了。是朱允炆的仁慈与愚蠢,最后成就了永乐大帝的霸业。

二,传说中很美好的建文新政

能力有问题的建文帝朱允炆,如果说人生还有什么亮色的话。那就是在与叔叔掐架的三年里,他一直不遗余力,在做另一项勇敢的改革:建文新政。

所谓建文新政,就是对朱元璋执政三十年时期,一些过激弊政的强力纠正。虽然这项改革运动,给了朱棣“破坏祖制”的口实。但在当时很多人眼里,他还是深得人心。具体说来,确实有几件好事。首先是他本人以身作则,改变朱元璋苛刻臣下的作风,对大臣十分宽厚,鼓励臣子直言进谏,每次召对都如春风般温馨。满朝文武从此心情放松,工作起来轻松愉快。然后就是一些政策调整,最让群臣欢迎的,就是平反朱元璋在位时期的各类冤假错案,赦免大批正在服刑的官员。他在位三年干决心最大,成果也最大的,也正是这条。在他的皇恩浩荡下,建文年间监狱里的犯人,竟比洪武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二。

这条说是好事也不为过,但朱允炆干的决心太大,手段太温柔,蒙冤的大臣们重见天日了,好些罪有应得的贪污犯也逃出生天了。比如有个叫刘观的,洪武年间因贪腐下狱,朱允炆上台后就给平反。从此顺利洗白,继续官运亨通,终于进化成明朝宣德年间名满天下的巨贪。与之对应的,是抬高文官们的地位,六部的尚书都成了正一品。坚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条本身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关键看谁来做,以朱允炆的用人眼光,重用的文官,都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人称“秀才朝廷”。

这群秀才学问高能,治国却是低能,外加又是他们把持大权,秀才选秀才,上上下下都是秀才,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比如前面提到的卓敬等人,基本都被边缘化。靖难之役三年里,朱允炆败笔迭出,秀才朝廷为此做出了极大贡献。而他朝中好些不入流的干部,却都被朱棣重用,最典型的,便是后来支撑起永乐盛世财政大局的杰出经济学家夏元吉。

除此之外还有减税,大规模削减江南赋税。这条老百姓最得利,可也要看时机,前方打的如火如荼,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他在后方搞减税,减到最后只能派人四处跑出去筹粮草。面对朱棣的最大优势——战争资源,却被朱允炆自废武功。除了上面这些看上去很美好的事之外,建文新政,还有一件让后人看起来很惊悚的事:恢复奴隶制王朝周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事按照当时官方说法讲,叫恢复“周礼”。首先是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参考《周礼》的规定,重新定官名,把好些官职的名称,都改成周朝的叫法。以至于后人研究这段史料,看到当时明朝臣子的官职称呼,都难免一头雾水,还以为穿越到周朝了。

而比起一头雾水来,下面的事更叫人一头冷汗:朱允炆竟还准备恢复周朝的井田制。这事他不但多次召集臣子讨论,还引起了倡导者方孝孺与其他大臣的吵架。而且据一些笔记说法,他甚至打算在打败朱棣后,就全国推广这个美好的土地制度。如果参考历史的话,自从周朝灭亡后,历代封建王朝里,上一个积极恢复井田制,力图把中国带回到奴隶制王朝的伟大人物,便是新朝的王莽。而王莽的下场,是国破身灭。放在十五世纪的大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都开始生长了,却要往井田制开倒车,后果可想而知。就这个意义说,朱棣逆袭成功,真心是个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