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3-03-18 12:28:01 阅读:151
公元前382年,吴起正式担任令尹后,楚国朝中一下子炸开了锅。
这小子,初来乍到(刚到楚国满一年),何德何能,大王竟给他封这么大的官。
面对满朝的流言蜚语,楚王不为所动,他郑重的告诉吴起:楚国的军政,就此托付给令尹您了。
吴起也毫不谦让,一上任,就雷厉风行的进行变法——史称“吴起变法”。
变法,其实就是改革,在战国时期颇为流行。之前的李俚,后来的商鞅,都进行过变法。和他们相比,“吴起变法”的内容最少,名气最小,时间最短,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不起眼的变法运动。
当然,他的变法也有显著的优点:见效最快。
其他人变法,少说花个三五年,更多的是十年八年甚至十几年。而且变来变去的,还不一定有效。
吴起变法从推行到见效花了多久?
一年!
是的,你没有看错,楚国在吴起变法的推动下,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脱胎换骨,强势崛起。
他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我们只需看下具体的变法内容。
从吴起变法的资料来看,共分为四大总纲,另附有许多实施细节。鉴于本文篇幅有限,在这里我只用八个字简单概括。
打压贵族,整肃军队。
三毛钱的药同样能治病,简单并不代表就没效果。吴起的速成型变法,对当时的楚国,可算是对症下药。
在战国诸强中,楚国的君权最弱。很多贵族平时都逍遥法外,就算是楚王,有时也拿他们没办法。更严重的是,楚国还是历史上君主被弑几率最高的国家。比如楚悼王的老爸——楚声王,就被人稀里糊涂的给暗杀掉了(声王六年,盗杀声王)。
随便一个盗贼就敢杀国君吗?必然是楚国的贵族在暗中搞鬼。楚国历代国君,被各种暗杀活动搞得焦头烂额,特意立下一条法律:楚王死后,凡用兵器触碰到王尸的,一律处死,并罪及三族——不管是谁杀的我,只要对我亮过刀子,一律咔嚓。
这就是所谓的白色恐怖。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些楚国的贵族们。
吴起身处如此环境下,却毫不畏惧。他的变法工作一启动,很快就罢免了许多混饭吃的世袭贵族和官员们;不仅如此,即使有些人立过功,不在被免职的名单内,吴起也将他们的封地和俸禄一压再压。至于那些平日横行乡里,无法无天的败类,他同样快刀斩乱麻:直接全部发配到南海去搞扶贫!
(补充一句,这个发配南海不是指把他们扔到海里喂鲨鱼,而是指如今的广东、广西一带,在那时是人迹荒芜的偏远地区。)
这下楚国的权贵们没日子过了,碍于吴起武艺高强并且兼掌军队,他们只得跑到楚王那里去告状:“大王,如此下去,楚国必将大乱!”
楚悼王轻蔑的看着这些告状者,回答道:“这些都是寡人的主意,如何,你等有意见?”
“这……”权贵们这下都傻眼了。
出于对吴起工作的支持,楚王还特意唱了一出双簧:他下令,所有来告状的,不用追究爵位高低、官职大小,统统任由吴起发配。
好了,这下官位、钱财、土地都大量的腾出来了,吴起变法也进行到第二阶段:整肃军队。
不消说,这更是吴起的拿手绝活。
他将“魏武卒”的训练模式,在楚国进行大面积推广。由于他是令尹,不但管军队,还拥有任命权,因此训练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肯苦又听话的,重用;肯苦不听话的,待定;不肯苦但听话的,后勤;啥都不行的,打一顿,赶走。
以上就是吴起变法的核心内容,简单,方便,见效快。
战国时期的所有改革家,李俚也好,商鞅也罢,包括不算有名的申不害,所做的工作说到底都是为国家战争机器服务的。吴起变法既然已有成效,楚国军队也就跃跃欲试了。
楚国的最大敌人当然是强大的魏国。楚悼王见吴起变法初有成效,就迫不及待的想和魏国一较高下。
吴起听说大王想让自己领兵伐魏,赶紧婉言拒绝。他对楚王分析道:“如今三晋关系密切,楚国尚不具备以一敌三的能力;当务之急,是消除楚国东、南、西三方的威胁,然后等待三晋之间出现分歧。到那时,楚军无后顾之忧,只需一心向北,魏国可轻易打败。”
楚王听后深以为然,改变了伐魏的初衷,委任吴起执行上述战略构思。
吴起得令后,立即亲率五万楚军东进讨伐越国。
越国自从勾践过世后,状况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的子孙丢弃了先祖那份“卧薪尝胆”的精神,自以为有长江天堑,北可以挡齐国,西可以拦楚国,平时不整饬军备,只顾肆意享乐。
吴起大军开到长江岸边,越国毫无准备,被打得大败。只一战,就几乎把越国赖以生存的众多战船焚烧殆尽。越王见来势不妙,赶紧写信求和,答应向楚国称藩并献出大量的财物。吴起无意孤军深入,也见好就收,将矛头转向,对准了楚国南方的百越部落。
在此注明下,这个百越和上面的越国不是一个概念,是当时地处云南、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玩过《仙剑奇侠传》的朋友应该知道,游戏里有个邪教叫做拜月教,地处苗疆——“百越”、“拜月”,呵呵,原来如此。
百越族虽然人不多,但占据着有利地形,又距离楚国核心地带较远,平时造造小反,抢抢财物,也没人能管得了。
现在吴起说,你们得归我管,不服从管理我就来打。百越族人平日躲在深山里,自然是没机会听说吴将军的丰功伟绩,面对吴起的恐吓,只轻哼一声道:你是哪位,老娘贵姓?
吴起见这帮人吓不住,便动起真格的,带了一万多人轻装上阵前去讨伐。百越族人平日里最多也就是欺压下官府,哪见过这么多的正规军队,自然被打得四散而逃。吴起顺利平定百越部落后,又采取恩抚策略,渐渐吸引少数民族前来归顺。同时,他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在此,设置了五岭郡,作为楚国的最南方边界。
东、南已定,接下来只剩西边了。
楚国的西边主要有三个国家:除了占据蜀中(今四川省)巴、蜀两国外;另一个则是吴起的老对手——占据陇西的秦国。
巴、蜀两国人烟稀少,且一门心思闭关自守,不足为虑;秦国本来也是楚国的老朋友,之前还帮过楚悼王的大忙。但朋友和敌人是可以轻松转换的,谁让这是弱肉强食的战国呢?
这时的秦国国君已经是秦献公了。他本是秦国太子,和当初的陈完一样,也受过夺位之痛,一直流亡在魏国(秦惠公之父秦简公是他的叔祖父,当年篡夺了君位)。他趁着秦惠公死后新任国君才两岁的机会,潜逃回国成功夺回了君位。
秦献公继位后,意欲奋发图强,开疆拓土。他鉴于魏国数次大败过秦国,不敢招惹,只得南下向楚国开刀,希望能讨点便宜。
当时楚国和秦国的交界点位于汉中—商於(今陕西南部)一带,距离楚国郢都较远,靠秦国雍都却很近。楚悼王眼看秦军大举来袭,而楚军主力鞭长莫及,便想放弃汉中,让给秦国人算了。
吴起强烈反对,他对楚王分析道:“汉中虽然荒凉偏僻,却临近陇西,关系重大——若是让秦国得到了汉中,就能南下兼并巴、蜀两国。那时,秦国的实力将大大增强,楚国西境将永无宁日。”
因此,汉中再难以控制,也绝不能拱手让给秦国。
说的是很有理,但汉中地区和之前的宛城一样,也是楚国的力量薄弱地带,想以一支偏师和秦国主力周旋,难度不小。
不过,吴起出马,那就不一样了。
考虑到汉中一带这时已剑拔弩张,他为了节约时间,并没有召集大军,只带着几名副将轻装上路,迅速赶到汉中负责抵御秦军。
看到汉中的统帅突然换成了吴起,秦军很是郁闷。从魏国打到楚国,怎么就是躲不过这位吴瘟神呢?
吴起才不跟他们多废话,亲率汉中城内的几万楚军主动出战。而秦军上下早已患上了“恐吴症”,看到吴起来攻,之前还信誓旦旦的他们竟然不战而溃,被人数少于自己的楚军一顿痛打,伤亡惨重。
秦献公这才相信:无论吴起在哪里,都是秦国的煞星,此人一日不死,秦国一日不得出兵征战。
他只好无奈的暂时放弃了开疆扩土的念头,将精力转移到内政治理上。
看到秦献公的和议书,吴起立即同意——汉中地区楚军的实力他是知道的,只够自守,不能进攻。
和平,就这样被打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