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04 14:16:18 阅读:199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凭借一己之力,为刘备出谋划策,屡次立下汗马功劳,也因此名震八方,令人闻风丧胆。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本可以轻轻松松取代刘禅称帝,想必众人也都会佩服,可他并没有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压力还是恐惧?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文人造反几乎没有
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时期往后,大多数的,可以说基本全部的开国元勋或者是起义军的领袖,基本都是军人战士这种一介匹夫,甚至那些流氓无赖都有起义的,书生造反?基本没有,而且造反成功的,更是没有先例。诸葛亮怕也是这种心态,心怀不甘却实属不敢。而且孔明一世英名,或许他想给后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名誉,受万人敬仰,流传百年。
民众与士兵早已厌战
当时,向北讨伐的军队不用说,应该不会厌战,可你要知道后方没有参与战斗的军队可就不好说了,纵观三国的后期阶段,邓艾以兵少取胜了诸葛瞻的众军,当然除了战略安排上的问题之外,这一点是不可以忽视的,士兵不参与团战。纵观这一点,庞大的军队在成都却投降了就很容易想明白了。同样的道理,在东汉的末年时期,军阀之间互相争斗,出了奇的,益州一直远离战斗,这里就显而易见了,军民讨厌战争的姿态淋漓尽致的被展现出来。
名誉是关键
诸葛亮是以继承刘备的雄心与壮志、击溃谋权篡位的曹操、收复汉王朝的土地为动力源泉,要是他自己先称了帝,还怎么去批评曹操的不是,纯属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而且不单是名誉的问题,很多事情也会变得不那么方便、容易了,难免众将领有看法,那个时候,诸葛亮会不会失去民心,就不好说了。在三国时期,盗贼都讲道理,所以道德是衡量力量的很大一个标志,称帝造反并不容易,大多数弄不好会遗臭千年还死无全尸。
根据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来看,是非常值得我们肯定的,对待人的态度一定要谦和,不慕名利非常重要,谦虚使人进步,碰到了事情要临危不惧,对任何自己追求的事物或者人要忠诚,成也名誉,败也名誉。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