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南越王赵佗:古代中国在位最久、最长寿的皇帝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3-03-15 10:56:01 阅读:197

文章导读:导读: 他有很多头衔,他是秦始皇的大将,他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广东人的先民,他给蛮荒的南方带来了血腥的杀戮,也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中国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是谁?汉武帝?他活了70岁,在...

导读: 他有很多头衔,他是秦始皇的大将,他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广东人的先民,他给蛮荒的南方带来了血腥的杀戮,也带来了文明与进步。

中国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是谁?

汉武帝?他活了70岁,在位54年,够长寿了。康熙?他有21位公主,24位皇子,在位61年,也不简单,可跟我们的主角比,都还稍逊一筹。在位最久又最长寿,而且真正当过皇帝的只有一位:南越国武皇帝赵佗。他足足活了121岁(有没搞错),在位长达71年。

赵佗有很多头衔,他是秦始皇的大将,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他给蛮荒的南方带来了血腥的杀戮,也带来了文明与进步。

广东的先民原来是他们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国大将王贲乘着灭燕的余威,大举攻齐,安享太平40多年的齐国在这支铁血大军面前,没有半分的还手之力,齐王建乖乖当了俘虏。六国覆灭,天下一统,秦始皇突然发觉自己没了用武之处,他的为人,永不满足,可下一个目标呢?

目标其实有两个,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匈奴骑兵强横,久为边患,百越蛮夷混杂,茹毛饮血,要想建立万世基业,两个都不能扔下。南征北讨,看来是箭在弦上了。两相比较,当然是北强而南弱,所以北伐匈奴的任务交给了大将蒙恬,蒙家世代为将,忠心不贰,而南征百越的任务,则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屠睢。屠睢,这个听来生猛的名字还是第一次见诸史书,而且被称为尉屠睢,尉是常见军衔,可大可小,秦始皇的军师尉缭就当过国尉,但一般的尉只是中层军官。秦灭六国,猛将如云,秦始皇放着一干宿将不用,挑上这个小字辈,着实匪夷所思。

赵佗

总之,50万南征大军交到了屠睢手中,这个尉级军官被彻底雷到了。想当年,秦国第一名将王翦征讨楚国,也只有60万人马,始皇帝还一百个不放心,逼得王翦买房置业,摆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屠睢区区一个校尉,何德何能?却手绾重兵,专征一方,真是八辈子修不到的好福气啊。

不过,秦始皇和屠睢都低估了即将面对的敌人。五岭以南那时分布着众多的原始部落,统称为百越,虽然篷发纹身,不通王化,但好勇斗狠,更胜中土。按屠睢的想法,南征要一举收功,必须速战速决,所以他兵分五路,齐头并进:

第一路,由兴安县向越城岭前进,直向桂林;

第二路,从湖南江华的萌诸岭向南,直奔广西的贺县;

第三路,从骑田岭进入广东西北,沿连州江南下,直达番禺;

第四路,由大庾岭进入广东北部;

第五路,集结在江西东部的余干。

除了头脑发热的屠睢,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行颇为不易。先不说岭南炎热,瘴疠之地,后勤困难,单是讨伐计划自身也是问题多多:五路分兵,明显轻敌,结果不出所料,第一、第二两路由屠睢亲率向广西前进的秦军遭到了西瓯人的顽强抵抗。

西瓯是百越的一支,大概还处在原始社会,落后就不怕死,绝对是真理,屠睢头一仗杀了西瓯的酋长,但这些土人越发拼命,秦军反而困在崇山峻岭中动弹不得,屠睢中了流矢,一命呜呼,他的部下不是战死,就是病死、热死。主帅身死,剩下的残兵败将,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又逢雨季,平地水深数尺,唯有苦苦支撑,等待援军,可他们不知道,这一等就是三年。

秦始皇修长城的同时,也在筹划另一项更有意义的工程,这就是灵渠。这条水道修通,南征大军就不愁后勤补给了,意义大概可以和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媲美。工程由伟大的水利专家史禄负责,这个人名是瞎掰的,史书里只说他是“监御史名禄”,实际他既不姓史,也不姓监。

灵渠打通了湘水和漓水,使得物资顺利抵达南征前线,屠睢的继任者也确定了,是任嚣,此人跟屠睢一样来历不明,但应是大将之才,他的副手就是我们的男一号赵佗,河北正定人氏,少有才名,19岁时已经陪伴秦始皇周游天下了。

任嚣、赵佗点齐人马,兵发百越!

可惜此时的秦军再不是横扫六国的劲旅了,真正的精兵都在北方,跟着蒙恬与匈奴作战,南征大军完全由亡人、赘婿、贾人等社会渣滓组成。所谓亡人,就是无业游民(现在的名称是待业或下岗);赘婿不用说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上门女婿几乎就是下等人的代名词;贾人比较奇怪,追求利润的商人在以农为本的秦国是天生的贱民,什么苦活、累活都少不了他们。

这样的讨伐军战斗力可想而知了,可是任嚣和赵佗没有退路,只有拼死向前。他们汇合了原来的秦军残部,与越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亏得灵渠源源不断的补济,到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军终于在最后的较量中占了上风。

被征服的岭南为秦帝国提供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的土地,主帅任嚣顺理成章当了第一任南海郡尉,同时还节制桂林和象郡,南海郡下辖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治所在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至于赵佗,任嚣让他当了龙川县令,那里控制着通往中原的道路,非有得力的人把守不能安枕。

政权建立,剩下的就是殖民了。如果不能充实人口,岭南即使占领了,也不会长治久安,何况那么多士兵的生理问题也要考虑。于是,秦始皇紧急征调了1.5万未婚妇女送往岭南,任嚣、赵佗麾下那些社会渣滓倒是白拣了便宜,最走运的还是赘婿,又当了一回新郎官,媳妇送上门了。

移民比较困难,全国半数的人都在为长城、阿房宫之类的伟大建筑忙碌着,哪里还有闲人?于是,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又把贪赃枉法的小官吏发配了过来,还不够?干脆把曾经当过商人的也凑上充数,最后连商人的父母、祖父母也搭上了。

这就是今天广东人的先民,几十万无业游民、上门女婿、犯法的官吏、商人和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一万多含苞待放的黄花大姑娘,真是奇异的组合!这种情况跟澳大利亚的开发史有一拼,当年英国也是把澳大利亚当成罪犯流放地的,1788年1月18日,菲利浦总督率领1500人的队伍到达澳大利亚,其中一半是囚犯,一半是士兵。

  天高皇帝远的南越王

秦始皇如愿当了千古一帝,可他的江山并没有传之万世,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灭亡的六国纷纷复辟,过度使用民力的秦王朝走到了尽头。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乱世,对野心家来说,这是个机会。对实际统治岭南的任嚣和赵佗来说,他们也面临着三个选择:

一、勤王

岭南世外桃源,大军数十万,要说勤王,倒也有这个资本,但暴秦无道,天下苦之,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天神下凡也救不了,任嚣更不想一起陪葬。

二、举义

有没有人跟任嚣来一个隆中对我们不知道,但这位“东南之主”如果北上以争天下,并不是没有机会,而任嚣无此雄心,他也不想残民以逞。

三、割据

岭南方圆数千里,足以自保,干脆与中原断绝联系,管他洪水滔天,等天下安定再说。思虑再三,任嚣决定走第三条道路,公元前二〇八年,他一病不起,特意把赵佗招来,安排后事。遗嘱很简单,就八个字:封关绝道,保境安民。

赵佗当然是萧规曹随,遵命行事,他接任南海郡尉,按预定计划,吞并了桂林和象郡,然后分兵封锁关口、断绝道路,关起门来作了南越武王。天下大乱时安享太平,这是岭南人民之大幸,当然换个角度,这种做法也有分裂国家之嫌,世上的事,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

对这个新崛起的南方强权,代秦而起的汉王朝也是毫无办法,刘邦的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至于天朝的威仪,只能以后再考虑了。司马迁写《史记》,照顾刘家皇帝的面子,相当雷人的描述了汉朝的大度,说刘邦是因为“中国劳苦,释佗弗诛”。言外之意,刘邦心眼太好,所以不杀赵佗,仁君形象,跃然纸上。其实,刘邦清除异姓王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之所以放过赵佗,纯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武力征讨不行,当然就需要一位说客,刘邦的选择是陆贾。此人是汉朝的职业外交官,口才出众,曾经给刘邦解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由他出使,当然再合适不过。公元前一九六年,陆贾来到南越,与赵佗进行了一番颇为意思的对话。

今天来看,陆贾对赵佗的心理,肯定是做了相当仔细的研究,所以他的说词是逐层递进。首先,陆贾解决了赵佗的身份认同问题,你是中国人,因为天下大乱,割据一方,终非长久之计;其次,陆贾吹嘘刘邦,五年之内,扫灭群雄,是真命天子;最后陆贾恩威并施,刘邦爱惜百姓,不想动武,但如果赵佗不听招呼,派个十万人来灭他跟玩一样。

这是陆贾的三枪拍案惊奇,可惜赵佗不是阎妮大妈,不听他扯蛋,只问自己跟曹参、萧何、韩信相比怎么样,陆贾送了顶高帽子,您比他们强太多了。

赵佗又问,我比刘邦怎么样?自比天子,这还了得?陆贾不带脏字的挖苦:汉朝人口亿计,幅员万里,南越地方千里,人以万计,怎么比啊?赵佗也不客气:我若是与刘邦逐鹿中原,还不知谁赢谁输呢?

两人一番吹牛,一番恐吓,都达到了目的,最后赵佗表示愿意归附汉王朝,陆贾也顺水推舟代表刘邦册封他为南越王,当然一切都还是老样子。这一来一往,显示出刘邦和赵佗的老辣,既然不能消灭对方,就要学会相处,这是政治智慧的最高境界,可惜和平只维持了十多年,到了吕后秉政,就变天了。

从皇后升级为太后的吕雉对赵佗称孤道寡的派头看不惯,打发隆虑侯周灶带了十万兵马前来讨伐。陆贾说十万人能灭了南越,那是胡吹大气,吕雉可当真了。结果,周灶连五岭都过不去,后来吕雉病死,刘家班成功复辟,周灶这才黯然退兵。据说,赵佗曾给周灶写信,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可惜这份善意无法上达天听,等到周灶班师,赵佗更是得理不让人,之前他已经发兵攻破了长沙国,现在又趁势打劫临近的闽越、瓯越,俨然是东南之主了,而且赵佗也不再是什么南越王,他开始自称武皇帝。

僭号,这是个重要的信号,表明了赵佗与汉王朝对抗到底的决心。

皇帝的亲笔信

强硬的吕家班已经垮台,百废待兴的汉王朝何去何从?这个僵局,要考验刚即位的汉文帝了,考验他的政治智慧。

23岁的汉文帝刘恒性情平和,有着与身分和年龄不相称的社会阅历,知道以当时的国力还动不了赵佗,所以决意安抚,当然前提是赵佗必须去掉皇帝头衔。怎么才能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善意呢?汉文帝决定写一封亲笔信,这是一种相当罕见的沟通方式,不用诏书,不用口谕,大概是想显示他的亲民,而信的措词低调,态度中恳,更是让人大吃一惊,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汉文帝亲手所拟。

首先,信里明确了双方的身分,是“皇帝谨问南越王”,不提赵佗称帝一事,避开了最敏感的话题,双方都有面子,也缓解了对立的情绪。

汉文帝简单叙述了一下刘邦死后政权更替的情况,字里行间,处处自谦,甚至说自己“壅蔽朴愚”,没有及时与赵佗联系,然后一古脑把汉越交恶的责任推到已死的诸吕头上。接下来汉文帝用两个举措表明态度:一是撤回防备南越的部队,二是慰问赵佗在河北正定的亲属,并整修了赵家先人的坟墓。

善意之后就晓之以理了,道理讲得很透彻,兵连祸结对谁都没有好处,天子富有四海,也不在乎南越国的那点财富土地,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归顺中央,共享太平,才是正理。

这封诚意十足的信,显示了汉文帝的苦心,而送信人也是赵佗的老友:陆贾。当然,这也是一封冒险的信,假如赵佗不买帐,贵为皇帝的刘恒如何下台?他即位不久,大权还握在一班元老手中,届时能否稳坐江山都成疑问了。

公元前一八〇年,已到耳顺之年的陆贾衔命二赴南越。

这一次,赵佗真的被打动了,他登位已有49年,子孙绕膝,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与汉朝对抗不过是赌气,如今刘恒既肯放下身段,他又何必固执己见?为了表示诚意,赵佗宣布卸下皇帝称号,还让陆贾给刘恒捎去一封回信。

这信写得也很有水平,刘恒自谦,赵佗更是低调,自称为蛮夷大长,还用了昧死上书这样的字眼,很有点愚忠的样子。信中,赵佗回顾了高祖、惠帝两朝的“恩德”,然后学刘恒的样,把破裂的责任推给吕氏,好像称帝根本就是逼上梁山。

在一番剖白之后,赵佗生动地表达了对天朝的向往,声称自己“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日子过得了无生趣,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不能侍奉天子。末了,赵佗承诺马上去掉皇帝名号,而且说“老夫死,骨不腐”,暗示一定说话算话。

随信而来的是一份礼单,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这份良苦用心让刘恒赚足了面子,可谓皆大欢喜。两位远隔万里的帝王,居然有着对共同利益的高度认知,这是真正政治家才有的默契。

对赵佗来说,他认可汉朝的宗主地位,换取了稳定的双边关系,唯一的损失是面子,毕竟要尽些藩臣的本分;刘恒也有理由高兴,他用一封信摆平了10万大军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国家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顺便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虽然这是一个双赢的关系,但还是有人不满,特别是那些把“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奉为金科玉律的人,在他们看来,武力总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某些后来的越南人也有类似的想法,越南黎朝的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狂赞赵佗,认为他开疆拓土,与汉朝抗衡,又没让北方人占便宜,功德无量,潜台词是能打败汉朝就更理想了。

赵佗当然没有这些纠结,他年事已高,无欲无求,只想与子民安享太平,凭着这份心态,他一直活到公元前一三七年,也就是汉武帝建元四年,以121岁的高龄撒手人寰。在他死后,南越王国又传了四代,公元前一一一年,终于被汉武帝所灭。

很多人为如何评价赵佗伤脑筋,其实大可不必,单是做到保境安民,已经善莫大焉,何况赵佗和辑百越,大义归汉,分明是一代雄主。赵佗最有争议的两件事,一是去秦,二是归汉。

前者让秦国的Fans不爽,他们一直幻想出这样的情景:秦国的北伐和南征大军同时回援,灭了项羽和刘邦,这在理论上说得通,但忽略了一点:秦国两代暴君,再加一个赵高,残民以逞,赵佗为什么替他们卖命?至于归汉,是大义之举,以当时情况来说,没本钱对抗的是汉朝,赵佗如果北进中原,加上匈奴的威胁,不要说汉武帝的辉煌,有没有文景之治都两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