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抗日英烈汉斯·希伯:左手拿笔右手持枪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3-03-14 12:32:01 阅读:171

文章导读:汉斯·希伯(1897-1941),记者、国际主义战士。他是一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的记者,也是一名“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战士,他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穿上八路军的军装、拿起枪,同法西...

汉斯·希伯(1897-1941),记者、国际主义战士。

他是一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的记者,也是一名“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战士,他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穿上八路军的军装、拿起枪,同法西斯战斗而牺牲的欧洲人,他是第一个。

他就是汉斯·希伯(Hans·Shippe)。日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而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战争英烈名单中,汉斯·希伯的名字赫然在列。

  曾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见 传播中国革命实情

汉斯·希伯1897年出生于奥地利克拉科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因参加反战运动被捕入狱,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获释,并加入了刚成立的德国共产党。

1918年,为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希伯亲赴俄国采访,撰写了大量报道,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在俄期间,他还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亲切接见。

希伯十分关注中国的革命运动。1926年,他闻悉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的消息后,深感“东方睡狮已醒”,毅然决然地来到广州,参加北伐军,被分在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任《中国通讯》编辑。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希伯愤然离开中国。回到欧洲后废寝忘食,潜心撰写《从广州到上海(1925-1927)》一书,详细介绍中国大革命的实情。

1932年9月,希伯偕同夫人秋迪又一次来到中国,暂居上海租界内。他经常与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协助安置秘密电台,输送情报。他在《中国周刊》上发表《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一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并以“亚细亚人”的笔名,为《太平事务》、《曼彻斯特卫报》撰文,评论远东时局和中国问题,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评击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称霸亚洲的野心。

1938年春,希伯到了延安,受到毛泽东的亲切会见。1939年,他以美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的身份,来到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会见了周恩来、叶挺、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在苏北,他完成了一本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报道这一斗争的神圣事迹”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妄图打破僵局,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重点“扫荡”。为了粉碎日军的“大扫荡”,我八路军115师领导决定从滨海区挺进沂蒙山区,与山东纵队的领导机关会合,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反“扫荡”领导机构。由于当时形势十分险恶,山东分局决定让希伯夫妇暂回上海躲避。而希伯坚决留下:“让秋迪(希伯妻子)回去我同意,但我决不离开山东。一个有作为的记者,是从来不畏惧枪炮子弹的!”他还说:“正因为这样,我才更应该去!那里从没有外国记者去过,更需要我!许多问题我到了那里才能找到答案。”“这正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把这一斗争的神圣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们。”他还坚决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留下,和八路军战士一道参加反“扫荡”。

一天深夜,希伯跟随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领导机关,在师特务营的掩护下,顶着寒冷的北风,涉过结了薄冰的沂河和沭河,静悄悄地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沂沭平原。

激烈的反“扫荡”战斗开始了。八路军战士为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往往要跋涉于高山峻岭、溪流河谷之间,有时白天打仗,晚上急行军,常常整日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希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和战士们一起生活和战斗。他很快适应了游击战争的流动生活,学会了射击,熟练地掌握了行军和夜间联络暗号,并利用战斗空隙现场采访,撰写新闻报道。他常说:“我的任务就是抗击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在同敌人作战时,子弹呼啸着从他身边掠过,他总是沉着机智,一面战斗,一面观察,并记录战斗的场面,为新闻报道积累资料。

每当到了宿营地,万籁俱寂,战士们已进入梦乡,他却忙于写作,“滴答”的打字机声不断响着,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人们常见他肩背装有地图、望远镜、搪瓷杯、毛巾的牛皮囊,活动在部队、村民中间。他不仅采访党政军领导人,采访战士和农民,采访日本战俘,参加各种集会,而且还参加夜袭战斗,实地观察战士们如何打击敌人。很快,他就写出了通讯《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八路军在山东》和《为收复山东而斗争》等长篇报道。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又增添了《反“扫荡”日记》等大量详尽生动描写八路军反“扫荡”的通讯和特写。

《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一文中,希伯写道:“日本帝国主义宣布‘占领’了山东,但是,我──一个反法西斯的新闻记者,却在这个‘日本占领区’自由自在地旅行,却在这个地区遇到了千千万万武装的抗日战士和人民,却在这个地区到处瞥见日本‘皇军’的破盔烂甲和破裂的‘太阳旗’。我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情,很多外国人是难以相象的,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些事实的话,到了中国人民在某一天全部光复了自己的土地的时候,那些人会感到惊讶。”

  击毙数名敌人 年仅44岁血染中国战场

留田突围以后,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日寇,保卫抗日根据地,115师和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决定将部队、机关和抗大学员组成许多工作组,分赴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希伯随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进入沂南县西梭庄。

1941年11月29日晚,雪骤风急。希伯随后方机关3000多人转移时,在大青山身陷日军重兵合围。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将我部团团围困。当时我部只有一个特务连和一些抗大学员,敌众我寡,战斗异常激烈。为了掩护机关转移,部队首长决定将所有人员组成三个分队,分批向南突围。希伯谢绝随第一、第二两分队先走,毅然拔出手枪加入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

敌人以密集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压过来,将突破口封锁了。希伯的战友——翻译和警卫员,为了掩护他而先后牺牲了。希伯拿过他们遗留下的武器,向敌人猛烈射击。一发子弹打中他的臀部,鲜血沿着大腿流淌下来,他继续向敌人继续射击。又一颗子弹打中了他,希伯胸前涌出了鲜血。又一发炮弹又落在了他的附近……全身五处受伤的希伯终于倒下了。

历史铭记这一刻:1941年11月29日夜,在大青山五道沟下的獾沟子附近一连击毙几名日军后,希伯血洒中华,捐躯沙场,时年44岁。牺牲时,他到山东仅仅两个月零18天。

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分别为希伯题词: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希伯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