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3-03-11 18:44:01 阅读:130
美国演艺界巨星施瓦辛格在竞选加州州长时,有句竞选口号很是得人心,“我的钱花不完。你们选我当州长,我不会贪污你们的钱。”这句话体现一种做人的真诚,一直很是欣赏。读《清史稿·张伯行传》看到了先人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说过这样话,张伯行说:“我为官,誓不敢取民一钱。”
这位张伯行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河南仪封人(现兰考县),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又改号敬庵。康熙二十四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当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卒于雍正三年(1725年),年七十五岁,赠太子太保,谥清恪。康熙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光绪初年,准祭于孔子庙。
张伯行属大器晚成型,但他在任官期间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授任山东济宁道,赴任时正值灾荒,他让人从老家运来粮食救济灾民,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饥寒,又捐出几船钱帛分发给百姓。到任后立即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赈济汉上、阳谷两县。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新任官员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请求关照,这是一种“潜规则”。张伯行秉性耿直,藐视这个旧俗。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康熙南巡到江苏时谕令巡抚和总督举荐贤能官员,张伯行当时任江苏按察使,因廉政得罪人过多,因而没有官员举荐他。
康熙在举荐的名单中没有看到张伯行,十分气愤:“朕听说张伯行居官清廉,是个难得的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他转向张伯行:“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明君,善识英才;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康熙当场破格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匾额。
做官为民是张伯行始终坚持的原则,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叫苦不迭深受其害。张伯行经过调查,当即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这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赚些钱用在下一年买粮济民上。
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革职问罪。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终免遭处分。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塑像,改祠堂为义学,祭祀朱熹。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整个路费仅花一两银子。他临走时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丧考妣。张伯行赴任后,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檄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这篇檄文在《郎潜纪闻》、《清稗类钞》和《清朝野史大观》中均可见到。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官,跃然于纸上。
江南一带官场上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浮华奢靡之风盛行,所谓“各行省积弊最深者莫如江南。”张伯行走马上任后不负圣望,他见巡抚衙门连帷幕也是富丽堂皇陈设豪华,让人把这些东西全部撤掉,换成布做的。《禁止馈送檄》,就是他这时拟就的。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风气为之一变。
江苏六合县县令将一幅山水画送到张伯行府上,请他指教。张伯行回家后见到画幅,拿起竟从画轴里抖出一根金条来。他找来这位王知县,说:“你的画不错,我收下了。礼尚往来,我也送你一幅字。”王县令很高兴,惊喜地接过字幅回去了。回到家后,从里面倒出根金条,物归原主。再看张伯行写的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一字诗”自此不胫而走。
历代清官总是受贪官打压诬陷,清廉的张张伯行也没能逃脱这个魔咒。
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接受贿赂交接考生,公然买卖举人名额。发榜后,诸多考生齐聚闯入学宫抗议官员营私舞弊。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康熙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中牵连噶礼,张伯行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噶礼反而捏造张伯行“七条罪状”上奏。康熙将二人都进行解职。张鹏翮等不久奏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
康熙责备张鹏翮等为噶礼掩饰,又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重新审查,结果仍旧与前次张鹏翮等人的结论如出一辙。康熙说:“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意见是非颠倒。”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康熙说:“伯行居官清正廉洁,噶礼的操行我不能相信。
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必然受到他的盘剥,大概要达到一半地区。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终将贪官噶礼革职问罪,张伯行官复复职。为此,当地百姓“焚香结采,拜龙亭呼万岁者,至数十万人”。康熙乘兴亲书“天下清官第一”六字予以褒奖。
张伯行在二十多年宦海生涯中,始终以居官清正闻名朝野。“止饮江南一杯水”是贯彻他一生的不二准绳。张伯行最初任官时曾说:“圣人们的学问,概括为一个‘敬’字,所以学习没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因此他自号为“敬庵”。张伯行生长在富裕地主家庭,在他当官期间,粮食、衣物等一切花销都是由老家提供的。家境富有本身还不构成张伯行成为清官的绝对条件,成为一代清官与他崇信理学、洁己自律分不开。他曾说“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这才是张伯行的人生信条。
张伯行苏州石刻像
康熙六十一年,张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皇帝称赞他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
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一代清官张伯行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皇帝赐谥号“清恪”,意为官清廉,恪勤职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张伯行一生勤政、清廉,受到当时朝廷的最高嘉奖,准其从祀文庙。据史料记载,清代以名臣从祀文庙的,仅张伯行、汤斌、陆陇其三人。一位封建官吏能有此高德懿行,实在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