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3-02-07 16:32:01 阅读:160
11月27日,赤色司令林彪将军使他的全部军队跨过鸭绿江,投入战争。赤色中国就这样进入了对美国军队和我们的同盟军公开作战的状态。中国的两个集团军,与沃克作战的第4集团军,与阿尔曼作战的第3集团军,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展开进攻。
第4集团军击溃了南朝鲜第2军,从而使美国第8集团军的侧翼暴露。沃克马上指挥按原定计划迅速撤退。第2师和土耳其分遣队担任了出色的后卫战,使第8集团军得以与敌人脱离接触并免遭敌军的任何侧面袭击。
第10军团所对抗的敌军甚至比第8集团军所对抗的更为难于应付。
注:
一、回忆录中提到“第10军团所对抗的敌军甚至比第8集团军所对抗的更为难于应付”,这表明,在麦克阿瑟看来,第三野战军的战斗力在第四野战军之上。
二、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二次战争时,直接指挥第10军和第8集团军。二次战争后,第10军(除陆1师因二次战争损失较大,暂负剿匪任务外)先由兴南港撤到釜山,休整补充一番后,再转到西线,归第8集团军指挥,不再由麦克阿瑟直接指挥。
三、麦克阿瑟误以为志愿军是林彪指挥的,不知道是彭德怀。
四、回忆录中的“第10军团”,又译为第10军,由阿尔蒙德指挥(又译为阿尔曼),下辖:陆1师、美3师、美7师。6.3万人。
第8集团军由沃克指挥,下辖:骑1师、美2师、美24师、美25师,6.32万人。另外还有一支预备队空降187团5000人,二次战争中也投入了西线。这样西线第8集团军下属美军部队合计6.82万人。(注:美军兵力数字,源自彭德怀的报告,1950年11月13日,《入朝作战第一次战争的基本总结及第二步作战方针》中的“第二步作战方针”部分)
五、回忆录中的“第4集团军”,指的是第4野战军;“第3集团军”指的是第3野战军。更具体一些,“第4集团军”指的是二次战争中西线6个军:13兵团的38、39、40、42、50、66军,多数是第四野战军的老骨干;“第3集团军”指的是二次战争中东线3个军:9兵团的20、26、27军,除每军有一个非主力师外,其余均为第三野战军的老骨干。
这里存在一个非常希奇的地方:我军在东西线的兵力。按多数书上的说法,是东线3个军,12个师,15万人;西线6个军,18个师,23万人。
对这种说法,虽然军、师数无较大争议(42军124师似乎未参加二次战争),但兵力数字却有争议。东线3个军,每军多出了一个非主力师,原本是要将那3个非主力师裁编到3个军中去的,但因入朝太匆忙,才未能裁编。至到二次战争后大休整,9兵团才有时间裁掉这3个师。
虽然20、26、27一共12个师,而38、39、40、42一共也是12个师,但前者总和为15万,后者总和却是20万。每军兵力同为5万,并非辖4个师的军,比辖3个师的军,兵力多百分之三十三。
事实上38、39、40、42在解放战争后期,也是辖4个师,但后来裁成了3个,而这并不意味着兵力的减少。
据《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若干问题研究》记载,入朝时兵力:
38军,4.4521万人,
39军:5.2946万人,
40军:4.8357万人,
42军:5.3219万人,
66军:4.1246万人,
50军:3.6688万人,
(注:4.4521 5.2946 4.8357 5.3219 4.1246 3.6688=27.6977万人)
(另外,《抗美援朝战争史》所列的1950年7月8日统计的边防军各军兵力,比上述所列各军入朝兵力为多,38军:49015人,39军57907人,40军50916人,42军47857人。这可能是因为部队入朝时,将一些老弱病残留在了后方)
第9兵团:
20军:5.0569万人,
26军:4.8894万人,
27军:5.0501万人,
(注:5.0569 4.8894 5.0501=14.9964万人。)
由上可知,西线6个军的兵力是27.6977万,东线3个军的兵力是14.9964万,前者是后者的1.85倍。
另外,还有炮兵第1、2、8师、高射炮部队、工兵部队等,约5万人。加上6个军27万余人,这样一次战争时,志愿军总兵力为32万人。一次战争,我军伤亡1.0721万人(国内资料提供的数字)。
这样看来,二次战争时,我军总兵力应该是“32万-1万伤亡+9兵团的15万=46万人”。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中也提到:“在这期间,志愿军从开始时的四个军增至九个军,加上炮兵、工程兵、铁道兵和其他部队,总兵力达到45万多人。”
我所统计出的“46万”,与这本《后勤史》所述的“45万多人”,误差不大。
但我们的很多书上却说什么“二次战争时东线15万,西线23万,合计38万”,这就有些希奇了。我甚至怀疑,那些书本,是不是这么算出来的:东线12个师15万,以此标准计算西线18个师的兵力,则为:15除以12,再乘18,得22.5万,四舍五入为23万。
显然,这种算法,是纯粹瞎胡闹。但这种瞎胡闹,居然会与我们很多书上“二次战争时东线15万,西线23万,合计38万”的说法,完全一致,不能不令人深思。
六、东西线美军战斗力的比较。
从人民军6月25日发动朝鲜战争,到9月15日仁川登陆,这是美军连打败仗的时期。美军投入的部队,先后有:美24师、美25师、骑1师、美2师、第1暂编陆战旅(由第5陆战旅和第33航空队编成,是陆1师部队的一部分),由第8集团军指挥官沃克统一指挥。最后被人民军困在釜山,遭受了一定损失。
总统处理危机的专家哈里曼曾于8月9日,向杜鲁门建议,撤掉沃克,麦克阿瑟也对沃克不满。但不知为什么,此案未通过。二次战争后的12月23日,沃克乘坐的吉普车与韩国人的卡车相撞,沃克当场送命,也就不用撤了,哈里曼(还有麦克阿瑟)属意的人选李奇微顺理成章地接任。
第8集团军最强的部队,据美国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雷回忆,是陆1师的那支分队。他在回忆录中说,“麦克阿瑟命令沃克的一支战斗力最强最可靠的部队―第5陆战旅撤出釜山防线,编入仁川登陆部队”。
仁川登陆部队,先后有:陆1师(第5陆战旅归还陆1师建制)、美7师。这些部队组成了美10军,由阿尔蒙德指挥。阿尔蒙德原来是麦克阿瑟的参谋长,是麦克阿瑟的亲信,但在仁川登陆战以前,没有独当一面的军级部队作战经历,和刘亚楼相似。他的这个军长职位,是麦克阿瑟推荐的。
仁川登陆时,留在日本的部队是:美3师(登陆前,留在日本的是战略预备队美7师)
二次战争中,西线四野部队的对手,即第8集团军,是人民军的手下败将;东线三野部队的对手,是第10军,是仁川登陆的部队,是胜利之师。
就建制来说,也以美10军较为充实,美10军3个师,总兵力是6.3万人,其中陆1师、美7师均为2.5万左右,只有美3师是1万多人;而第8集团军4个师,兵力仅为6.32万人,各师均只有1万多人。加上空降187团即为6.82万人。
大致说来:
陆1师是一流部队,建制充实;
骑兵1师是二流部队,建制不充实;
美2师是三流部队,建制不充实;
美3、7、24、25师是四流部队。除7师较充实外,其余不充实。
美24、25师参战较早,损失也最大,战力较差,其中24师师长迪安被人民军活捉,后由丘奇继任。
美3师是一支刚组建的部队,战斗力较弱。美3、7师虽然都没有经历过仁川登陆前的美军大溃败,但却调出一些部队,来加强第8集团军这帮屡败之师。
美7师在加入仁川登陆战之前,鉴于兵力不足,于是补入8600名韩国人,使其兵力达到了2.5万。
七、9兵团作战中,在指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1950年11月12日,毛主席致电彭德怀:“美军陆战第1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4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9兵团的26军应靠近前线,作战预备必须充分,战争指挥必须是精心组织的,请不断指导宋陶完成任务。”
应该说,宋时轮确实犯了一个错误,他在柳潭里投入4个师,围歼陆1师5、7两个团,结果柳潭里没拿下来。兵力投入不足,低估陆1师的强大战斗力,确实是宋时轮、陶勇的一个失误。至于彭德怀对9兵团的“不断指导”,则未见史书记载。
作为第二梯队,26军在二次战争中歼敌2000余人,一梯队27军歼5000余人,一梯队20军歼6000余人,合计歼13916人(这是我们自己的资料,与美方资料存在一定出入)。
事实上,身为第二梯队,歼敌数不见得非凡少,以济南战争中的第二梯队31军论,歼敌数列第三名,1.5万人。(第一名是27军,歼2.8万;第二名是28军,歼1.7万)。
不过,美军的快速机动能力,显然不是困在济南城一动不动的王耀武所能比肩。26军在二次战争中,没少跑冤枉路,但却使不上劲,主要原因是20、27军先打响战斗、尔后美军动用其超强的机动能力快速后撤。
也许让26军担任二梯队,根本就是错的,如能与20、27军同时参与围歼,形成对陆1师的绝对优势兵力就好了。
至于9兵团匆匆入朝,预备不足,使得冻伤、饿死严重,则是源自彭德怀的电报(但因这件事不光彩,因此《彭德怀军事文选》没有收录二次战争前,彭德怀关于9兵团的任何电报),而毛主席接受了彭德怀的建议。原定9兵团先在东北整顿,补足物资再入朝,后来改成不用整顿,直接入朝,待入朝后一并补足。彭德怀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在朝鲜境内补充物资的困难,尽管他经历了一次战争,对这一点本该有一定的熟悉,但他忽视了。
美军担心轰炸中国领土,会引起中美战争的扩大化,因此不愿派空军袭击志愿军后勤基地如安东、辑安、临江等,甚至在云山战争歼灭美军骑1师一部后的11月6日,麦克阿瑟命他的空军轰炸鸭绿江大桥,杜鲁门、艾奇逊得知后,立即指示撤销轰炸,国防部长马歇尔致电麦克阿瑟:“凡离满州边境五英里之内的目标一律延缓轰炸”。在麦克阿瑟表示了强烈抗议后,这才改成只轰炸“鸭绿江桥梁的朝鲜一端”。但因只轰炸朝鲜一端的限制,也使得针对鸭绿江大桥的轰炸极不彻底。
美军的绥靖主义立场,使得9兵团如在东北境内(哪怕是靠近鸭绿江)补充,很轻易,不用怕美军飞机搔扰,而一旦过了江,显然是另一回事,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使得补充极为困难。
据9兵团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回忆(系SPK披自《谢有法将军文辑》,对他那存在主义者的立场俺看不惯,但他的水平俺是佩服的),宋时轮鉴于9兵团补充不完备,曾向沈阳的国家副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请示,借用他的电话机,直接跟毛主席通话,请求主席改变让9兵团立即入朝的命令,待补充完毕再入朝,遭到高岗的拒绝。而战后,宋时轮作出深刻检讨,为9兵团的严重冻伤承担了责任,“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不仅未能全歼美陆1师及第7师,反遭巨大减员,严重缩小战力……此次未能彻底完成上级给予任务,应由职负主要责任”。把责任全推到宋时轮身上,未必公平。
八、二次战争中,东、西线敌我兵力编制:
西线:
敌军兵力:
第8集团军:
下辖:
⑴、美第1军:英27旅、伪1师,另美24师(二梯队)
⑵、美第9军:美2师、美25师,另土耳其旅(二梯队)、美骑兵1师(二梯队)
⑶、伪第2军团:伪7师、伪8师,另伪6师(二梯队)
⑷、预备队:英29旅、美空降兵187团
我军兵力:
⑴、志愿军第13兵团:38、39、40、42、50、66军
⑵、人民军第2、5军团
东线:
敌军兵力:
⑴、美第10军:美陆战1师、美7师、美3师(二梯队)
⑵、伪第1军团:伪3师、伪首都师
我军兵力:
⑴、志愿军第9兵团:20、26、27军
⑵、人民军第3军团
二次战争中,敌军在东、西线,包括联合国军、李伪军在内的总兵力数字,存在疑问。一般的书上,是说东线敌军9万,西线敌军13万。
不过,据阿尔蒙德战报称,二次战争末期敌军自兴南(咸兴)港逃窜时,兵力是10.5万人,另外,敌军自下碣隅里坐飞机转运后方的伤兵,是4537人,陆1师还把137具尸体装上飞机。
“10.5万士兵上船+4537伤员空运+137具尸体空运+阵亡失踪等未上船或空运走者”,这样算来,敌军在二次战争中,在东线的兵力,应该是超过11万人,与我们的书上所报“东线9万敌军”兵力不符。难道是书上说“东线敌军9万”搞错了?
不会的!东线美军3个师,兵力也许与彭德怀所报6.3万人有误差,但误差不会很大。至于伪3师、伪首都师,2.4万,加上传说中的波多黎各团,兵力至多9万。绝不可能到11万。
这样,就令人怀疑另一种可能:由兴南港海上撤退的部队,和下碣隅里坐飞机撤走的伤员,并非全部为东线部队,有一部分西线部队在撤退过程中,转移到了东线,并和东线部队一起撤退。
而《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美,约瑟夫·格登著)一书,印证了我们的猜测,里面提到了美2师士兵的丑事。按说美2师在二次战争中在西线打仗,怎么位于东线的下碣隅里机场,居然出现了美2师士兵的身影?
美2师是和西线四野13兵团作战落败,陆战1师是和东线三野9兵团作战落败。而战史沙龙的很多网友是四野迷,为了吹四野战斗力的强劲,自然就要吹其对手:美2师的强大。而9兵团对手即陆战1师的战斗力,要贬低难度较大,因为基本上所有的资料都显示陆战1师是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既然陆战1师贬不得,那么就要拼命鼓吹13兵团的对手即美2师了,因此四野迷们,竭力否认下碣隅里存在美2师士兵,并公布这是一本垃圾书。
下面,是该书引起网友争议的段落:
12月2日,美2师的头一批伤亡人员开始源源涌来。史密斯(陆战1师师长)甚至更看不起美国陆军。他说,很多没有受伤的士兵为了登上后撤的飞机都假装受了重伤。“他们走到跑道上,裹着一条毯子,倒在担架上呻吟。看护兵就过来把他们抬上飞机。”陆战1师的军医尤金·赫林上尉提醒史密斯注重美2师中大量装病开小差的人。
12月2日上午,他的医院里有450人,当天由空运撤走了914人,但天黑时还有260人卧床。赫林认为,“有为数众多的没有受伤的士兵”得以登上飞机。陆战队加强了登机检查。
美2师的这些部队使史密斯感到厌烦。他们丢弃了武器,在下碣隅里的行为令人耻笑。“他们不打算支帐篷―他们认为应该由我们照顾他们,给他们吃的,给他们支帐篷。我们纠正了他们的那种想法。”
其实,除了上面这本,还有一本书也可能会因为某些段落,而引起大家的争议,那就是《麦克阿瑟回忆录》。
先列《将军百战归―布雷德利自传》:从1950年11月到12月这60天,是我职业军人生涯经受最严重考验的时刻,其严重超过了“突出部”战争时期。朝鲜战争出乎预料地一下子从胜利变成了丢脸的失败--我军历史上最可耻的一次失败。麦克阿瑟对作战和他的感情都失去了控制,以致华盛顿完全丧失了对他的信任。通过这场灾难,我们看到随时都可能同俄国人的一场世界大战,自由世界正处于一场大灾难的边缘。
再列《麦克阿瑟回忆录》:
1月初,我使第8集团军的战线在南朝鲜中部的一个阵地上稳定下来了。敌人方面补给能力日益恶化的现象正在对敌军产生致命的影响。沃克的巧妙的撤退是以如此的速度完成的,以致引起了一些无知的新闻记者纷纷评论说部队是在逃跑。再也没有比这更不符合事实的了。队伍行动时秩序良好,各组成部分之间密切配合。他们士气旺盛,情况良好。
当第10军团完成了掩护沃克的右翼免遭敌军包围的任务以后,我马上指示他们由海上撤至釜山去与第8集团军会合。阿尔蒙的三个师,第1海军陆战队师、第2和第7骑兵师(注:原文如此,搞错了?)在就地狙击三个中国兵团的战斗中打得非常出色。兴南的撤退是一个典型。阿尔蒙将军12月24日的报告写道:“第10军团已经完成了从空中和海上撤出兴南的任务。35万吨补给品和装备已撤出。没有什么东西留下给敌人。10.5万士兵包括南朝鲜军队在内以及大约10万难民已撤至南朝鲜安全地带。凡对敌人有军事价值的建筑物都已摧毁。敌军企图干扰我军的行动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方部队的伤亡较轻。”当第10军团抵达釜山时,全军处于极佳状况,士气旺盛,信心充沛。
在上面的描写中,作为亲自指挥了一场败仗的麦克阿瑟本人,简直要把二次战争描写成联合国军的一次很普通的撤退行动,甚至是为了诱敌深入、断其粮道而采取的一个计谋,而这本应是一场大胜的前兆。字里行间,你看不出丝毫惨败的症状。而对于那些记者,他的评价则是“无知”。并用“士气旺盛,情况良好、”“士气旺盛,信心充沛”之类词汇,来粉饰自己的这场失败。并与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的回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姑且不谈上述麦克阿瑟厚颜无耻的文字,就说那些争议文字“阿尔蒙的三个师,第1海军陆战队师、第2和第7骑兵师”。这是怎么回事?
7师本应称为“第7陆军师”,何以成了“第7骑兵师”?为配合陆1师、美7师的撤退,作为第二梯队的美3师北上支援,阻击志愿军第9兵团,怎么在麦克阿瑟笔下忽然“蹦”出美2师来了?
《麦克阿瑟回忆录》、《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在东线美军部队中,都提到了美2师这支原本是在西线战场作战的部队,构成了二书最令人难以索解之处。
当然,我们也确实不能否认,麦克阿瑟时期的“鸭绿江战争”比李奇微任第8集团军司令官,统一指挥第8集团军及原10军时期的三八线四周的战争,战绩差得多。这确实不能表明麦克阿瑟的水平比李奇微差得多。
李氏接受了麦氏的教训,而三八线四周作战确实加大了志愿军后勤供给的难度,与往昔“鸭绿江战争”背靠“沙发”不可同日而语。一如粟裕主张在淮海决战,不赞成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南,原因也是因为后勤上的困难,不再背靠老解放区这张“沙发”了。
当然,要在背靠“沙发”的鸭绿江边,把二次战争打成超级歼灭战,难度很大。最起码彭德怀在从国内征调部队方面,就很不合理,13兵团、50军、66军、9兵团、19兵团、3兵团,逐步增加兵力,形成添油战术,对9兵团的急促调令,则犯了“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不打无预备之仗”的大忌。指挥西北野战军几万人,与指挥志愿军几十万人相比,相同之处是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不同之处是,西北野战军兵微将寡,装备也差,略强于游击队,灵活性强而正规性差,因此适合灵活多变(或曰“朝令夕改”)的调动。但对几十万近现代化的志愿军来说,这是不行的。
原因是兵力增加、装备变好,后勤的难度大大增加了,部队转移考虑的因素也大大增多了,对上级发出的命令,具有稳定性、连贯性要求。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稳定性、连贯性要求,意味着指挥员较高的前瞻能力,否则无法保证命令的稳定和连贯。9兵团在二次战争中因预备不足而致严重非战斗减员,这只是二次战争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但不是问题的全部。50、66军的使用,存在类似情况。只有先入朝的四个军这方面做得较好。
附注:
三野迷关注重点是解放战争,对朝鲜战争关注得少。这也使得在二次战争问题上,四野迷数量过于庞大,处于垄断地位,破坏了“全面、公正地反映历史所必需的不同倾向派别力量平衡的原则”,从而使得关于二次战争的一些错误看法甚嚣尘上。比如东西线美军兵力,很多人误以为西线美军兵力远多于东线,实际上不算预备队187团,西线美军兵力仅比东线多二百人。再如知道美7师里面有韩国兵的多,而知道美7师实力比陆1师以外的各美国师都要充实的就少了。这类片面熟悉,都是垄断产生的恶果。
为此,假如三野迷多关注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从而打破这种垄断,有助于恢复平衡,对“全面、公正地反映历史”,是有帮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