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安禄山为什么反唐?背后原因是什么?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11-06 09:36:01 阅读:196

文章导读: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安禄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公元9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安禄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公元9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许多人在解读这段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心中也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安禄山为什么反唐?有人认为这自然是安禄山欲壑难填,狼子野心,妄图吞下大唐江山,让自己来做皇帝。这种观点看上去似乎言之凿凿,但仔细一想却经不起推敲。要知道安禄山当时虽然是三个藩镇的节度使,手中握有十几万雄兵,但这与整个大唐帝国相比,孰强孰弱不言自明。安禄山既然决定要干“蛇吞象”的事情,仅仅用“野心”两个字来形容,显然不太合理。那么安禄山反唐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第一个导致安禄山反唐的原因是右相(中书令)李林甫的去世。后世的史学家们往往将李林甫描述成是一个排斥贤才,口蜜腹剑的大奸臣。然而平心而论,李林甫虽然擅长玩弄权术,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在他执掌宰相大权的十九年时间里,完成了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制度设计与改革。唐朝在外交和军事上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李林甫提倡让安禄山、哥舒翰等外族将领担任藩镇节度使,因为他认为这些将领在朝廷中没有根基,不会牵扯到朝廷内部的政治风波之中。同时,他又通过制度设计、人事安排等手段,有效地牵制住了藩镇节度使手中的权力,使主动权始终掌控在朝廷手中。因此李林甫在世时,安禄山对这位右相大人一直是非常畏惧的。然而随着李林甫的去世以及死后不久又遭到清算,他原先用来牵制藩镇节度使的制度设计和人事安排迅速瓦解,套在安禄山等节度使头上的“紧箍咒”突然消失,这才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导致安禄山反唐的原因是继任右相之位的杨国忠(杨贵妃族兄)步步紧逼。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大权独揽。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最后几年,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甚至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杨国忠屡次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会造反,并想方设法给安禄山“穿小鞋”。他一方面让皇帝召安禄山进京以测试他的忠诚;另一方面又派人搜查安禄山在京师的府邸,想要在那里找出安禄山计划叛乱的证据。

我们无从得知安禄山究竟是什么时候决定起兵反唐,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杨国忠的步步紧逼之下,安禄山肯定是惶惶不可终日。他心里必然非常清楚,只要杨国忠时不时在唐玄宗面前磨嘴皮子,总有一天他这个三镇节度使将会难以善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击。这是每个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做出的选择,安禄山自然不会例外。

第三个导致安禄山反唐的原因是唐玄宗的纵容。唐玄宗一生在处理人事问题上非常果断,不少位高权重的大臣只要让他产生丝毫怀疑,那往往就是严惩不贷,即便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至少也要给个贬官流放的处罚。然而也不知道唐玄宗究竟是什么缘故,他对安禄山却特别宽宏大量。安禄山在与北方契丹的战斗中曾有多次败绩,按照正常流程,至少也得来个降职处分,可是唐玄宗却每次都对安禄山网开一面。甚至朝廷里有人说安禄山坏话时,唐玄宗还会因此大发雷霆。

753年冬,安禄山奉诏进京。他的这一行动立即让杨国忠等断言安禄山打算造反不敢进京的人大失所望。唐玄宗为了表彰安禄山的忠心,授予他兼任尚书省仆射、闲厩使、陇右群牧使等职务。安禄山利用这一新职务从哥舒翰控制的藩镇(陇右)中挑选走了数千匹一流战马,大大加强了其军队的战斗力。

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唐玄宗一直对安禄山信任有加。安禄山请求在他的军队中提拔一批外族将领来取代汉族将领,唐玄宗也欣然应允,这就相当于为安禄山解除了最后的枷锁。

755年秋,唐玄宗派使者前往范阳询问安禄山向朝廷进贡马匹的事宜。可是安禄山以极其傲慢的态度接待了使者,并将其打发回长安。此时所有人才明白,安禄山造反只是时间问题了,然而为时晚矣。就在使者回到长安后不久,安禄山率领三镇官兵以及同罗、契丹、室韦等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浩浩荡荡向长安杀来,“安史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