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秦昭襄王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划算吗?为什么和氏璧这么值钱?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10-31 16:20:01 阅读:71

文章导读:秦昭襄王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划算吗?为什么和氏璧这么值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前283年,秦国王宫,一名年轻的男子举起一块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

秦昭襄王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划算吗?为什么和氏璧这么值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83年,秦国王宫,一名年轻的男子举起一块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惊失色,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了千年,人们赞颂蔺相如的不辱使命和机智,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和氏璧再值钱毕竟只是一块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换?这先要从春秋战国与今人迥异的思想观念说起。

今天我们对领土的价值观是领土代表了国家主权,主权神圣不容侵犯,带着今天这种观念我们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为,用玉领土换玉璧,秦昭襄王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春秋时期就发生过。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左传·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郑国就用玉璧换了天子赐给鲁国的许田,用城池换玉璧,在当时的思想观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城池。

图:玉璧(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璧作为当时的一种 “硬通货”,晋献公用玉璧和宝马向虞国借路,这才有了假道伐虢的故事,参见《左传·僖公二年》。

在《周礼》中将玉璧作为“六器”之一,当时普遍观点认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华,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以玉璧为载体可以与上天的神灵进行沟通。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书·周书·金縢》

这就是周公请命的出处,周公向先祖祭祀时,就把玉璧用作礼器向先祖祷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刘贺的主棺内铺满的玉璧彰显出了刘贺的地位,作为当时的一种高等级的用器,平民阶层在当时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出自《左传·桓公十年》 )的说法。

图:海昏侯墓出土玉璧

同时玉璧在当时也代表一个诸侯政权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义相当于秦之后的玉玺。

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左传·僖公·僖公六年》

“衔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将玉璧挂在脖子上,当时许国的国君向楚王投降时就“衔璧”,这一行为传承自微子启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后世以“衔璧”来形容国君投降。

子婴投降刘邦的时候就将传国玉玺挂在胸前,而南燕末主慕容超有“吾宁奋剑而死,不能衔璧而生!”( 出自《资治通鉴·晋纪》 )的感叹。

图:子婴向刘邦投降

在当时的思想观点下,能通天地能代表地位的玉璧象征意义绝不是一城一池所能比的,更何况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做法一点也不过分。

但公元前283年这次秦昭襄王以城池换取和氏璧的行为,更多的是对赵国的一种战略性试探。

当时乐毅还在伐齐,齐国此时只剩两座城市未被攻克,战国的局势剧烈震荡,原先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的秦齐东西两霸格局迅速变成秦国的一家独大。

而此前赵国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军队战力迅速提升,不仅灭亡了战国小强中山国,还在五国伐齐中大放异彩,而史书中记录的秦赵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是在赵武灵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此时赵国尚未开启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史记·赵世家》

而公元前287年赵国虽然参与了合纵攻秦,但联军各方都是观望态度,谁都不肯首攻,最后秦国取消帝制双方罢兵,秦国秦赵双方无实际交锋,从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83年,秦赵双方三十年的时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而纵观当时的局势,齐国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燕国与秦国交好双方也没有什么矛盾冲突,韩魏楚三家的底秦昭襄王常年欺负的对象,唯独只有赵国还有与秦国对抗的实力,秦昭襄王心中没底。

正是因为没底,当已经成为主父的赵武灵王从秦国境内安然离开后,“秦人大惊”(《史记·赵世家》),这是笼罩在秦国人心中对未知的恐惧。

秦昭襄王心中还留存着对赵武灵王的顾忌,既没有理由,也不敢贸然对赵国发动攻势,在这种情况下以换璧为名,对赵国进行试探。如果赵国不送和氏璧到秦国验货,那么秦国可以有理由进攻赵国,小范围的战争对赵国进行试探,正所谓要师出有名。

世人都认定秦昭襄王并非真心想给城池,小编看来这是个谬论。

第一、完璧归赵故事的出处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关于秦昭襄王不想给城池的表现都是“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全部都是蔺相如自己的主观猜测,秦昭襄王并没有任何违约的表现。

第二、秦昭襄王是真心新欢和氏璧,所以才会“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这就好比女人去买衣服,买到了物超所值的衣服自然会欣喜,秦昭襄王的心情大抵如此,这种欣喜在蔺相如看来却是要违约,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秦昭襄王答应蔺相如开出的所有条件,斋戒、九宾大典,就是迫切得想得到和氏璧,但这并不能代表秦昭襄王是要违约。

第四、最关键的是蔺相如派自己的随从换了身平民的衣服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是个风险极大的做法。以赵武灵王使秦的经历,秦昭襄王必定派人严加看管蔺相如的使团,蔺相如的随从换装出门必然会引起注意。如果秦昭襄王有强夺和氏璧的心思,派沿途的关卡搜查随从即可,毕竟那个时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以这个为借口从随从手中夺到和氏璧,而后说成是查获的赃物即可,赵国也只能吃哑巴亏。

蔺相如为什么这么害怕秦昭襄王违约,其实都是源自秦昭襄王扣押楚怀王一事,年轻的秦昭襄王一时冲动让天下都认为他无信,这一看法也深深映入了蔺相如的脑中,所以蔺相如无论怎么看秦昭襄王都不顺眼,任何举动都感觉是阴谋。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国没有给城池,赵国也没有给和氏璧,在双方没有任何信任基础的情况下,这一交易永远无法达成,而第二年秦国开始了对赵国的进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