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10-31 08:32:01 阅读:168
养“冰”千日用“冰”一时!古人是如何养“冰”用“冰”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炎炎夏日,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夏日三件套就是WIFI,空调加西瓜(西瓜还得是从冰箱里冰镇过的,那口感才是最佳的)。那么在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制作消暑解渴的冰镇食品的呢?其中最常见的办法就是利用冰块来消暑,但是古代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是如何获取和保存冰块的呢。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办法制作冰块只能通过保存天然冰的方法使得夏天也能用到冰块。
第一,取冰
以清朝为例,当时的清朝庭设有专门取冰和保存冰块的部门,有内务府和六部中的工部都水司共同负责。“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一九二九冰欠坚实,四九冰渐融化”。每当到了三九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是工部都水司派人去采冰的时候,
采冰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内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及由什刹海向东南流的御河等河湖。而在比之前冰窖监督和工部所派官员早已经祭祀过河神,祭祀完毕便“测河”,即捞去水草杂物,开上游闸门放水冲刷,再关下游闸门蓄水,使水面上涨,等到三九天一到,河水结成厚厚的冰块,就可以开采了。冰蹿是采冰人的重要工具,杆长六尺多,顶部蹿头呈矛状,有1.5尺长,带有双倒钩或单倒钩的矛状。工匠在冰面上按照每块冰方正一尺五寸的标准,用冰蹿横平竖直地一排排、一行行划出来
第二,储冰
为了防止冰块出水后融化,采冰工人会把采好的冰块尽快拖至岸边堆积,再迅速运至冰窖进行贮藏。
从清初顺治到乾隆年间,用于藏冰的冰窖共计37座。紫禁城内的5座分布在内务府造办处院中。宫外最近的冰窖是景山西门外,共有6座;向北远至德胜门外的有10座;向南远至正阳门外的土窖有2座。城外的12座冰窖主要面向兵、工、刑、吏、户、礼六部官员,以及没有资格建立自己府窖的皇亲贵胄而设立的冰窖。这些冰窖通常建在地势较高,土质坚实的地方,由于土壤温度较大气更为稳定,冰窖呈地下或半地下结构。清代冰窖主要分砖窖和土窖。砖窖是用石材和城砖砌成,窖底铺设砖块或者石板,向一端或两端倾斜,最低处与窖外排水沟或专门挖的井相连,以便融水时及时排出,或由设在窖外的井口抽出,窖顶有屋宇覆盖。土窖通常是挖土坑,筑土墙,就是一个大坑。土窖坑池里有四壁,一边有一条运冰的坡道,土窖没有窖顶,只在冬季采冰后,临时用竹竿、杉篙,搭个架子盖上苇席茅草,抹些泥或培土来保温、隔热护冰。
第三,用冰
到了夏日,天气炎热的时候,就从冰窖里讲冰块拿出来使用,主要是为消暑。在一没空调、二没冰箱的古代,只有冰块能代替这两件现代设备。到了夏天,在厅堂内放一个木架,把冰盆或冰桶置于木架上,盆内或桶内放好冰块,凉气徐徐,室内顿时清凉许多。用冰块形成一个天然简易的“空调”。冰块有空调的功能自然也有冰箱的功能,清朝统治者爱吃冷饮、冰食是出了名的。最爱吃冰食的是慈禧太后。慈禧要求消暑小吃必须冰镇,而且花样繁多。消暑解渴不是皇家特权,下至百官平民均有此权力,顺治初年,政府曾定下制度,“每年自小暑日起至处暑日,凡应安设香薷汤之处,具奏安设”。香薷汤是一种消暑汤,酷夏时节为上朝办事官员提供的冰镇饮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