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10-27 15:44:01 阅读:186
还不知道:明朝迁都究竟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幽云地区自从后晋失去到明朝回归中央汉人政权已经快要有500年了,不定都北京,依靠首都的作用去凝聚北方的人心,北方很容易就失去。北方一旦失去,南方也不保。只能说明军战斗力由于卫所制败坏一代不如一代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没有强有力的武力保障,定都在哪里都是没用的。就像长城,如果依托长城,建立强力的骑兵部队去劫掠游牧民族就可以大大缩短后勤补给的长度,但是拒长城而守,那就相当于直接把长城外的土地拱手让人,守势防御永远赶不上攻势防御。
即使定都南京,随着卫所制度衰败,北方内外防线迟早也是收缩和形同虚设,东北的满洲或者北方的蒙古恐怕更早会崛起。明朝就算守住南京,也不过是新的南北朝。明朝的败笔不能说是定都北京,而是收缩了太祖的外线防御线。首先就因果关系上讲,朱棣时期,明朝的大患是蒙古人,当时的蒙古已经在走下坡路,至于证据,有许多经典战役可以证明;而最终灭掉明朝的是另一个北方民族女真人。其次,政策的制定,古今中外都一样,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太祖建都南京,是有其政治考虑的,因为他是在南方起的家;而朱棣是在北方起的家,为了政治上的向心力,迁都北京并没错。所谓论据土木堡:并不是由于迁都北京造成的,而是由于一个太监干政误国造成的。历史上土木堡前后,都有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却并不是大败亏输,所以也和迁都北京没有关系。
定都北京实际上使有明一代牢牢的控制住了抵御北方胡骑入侵的幽燕一线。其一,以明时的能力,明政府很难控制距离较远距统治中心较远的地区 在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定都南方或者关中难以确保对幽燕地区的控制,而华北平原广袤的地形又使得一旦敌人于一点突破,很快便可席卷黄河以北。因此秦时山东首举义旗,唐时祸起渔阳,明时成祖靖难绝非偶然。
其二,定都北京,开通漕运实际上是以东南之财富养幽燕之士马,政治中心靠近边境迫使明政府不得不重视对北方边防的长期投入,因此,除晚明和英宗两次陷于绝境外,明政府对北方边防的重视使得明代边患相对较轻,不论是小王子还是满海都都没能破坏这一条防线,老对手蒙古始终没有击破这道防线,崇祯一朝的颓圮,与其说是设计不当,不如说是王朝末年政治机能的衰死使得明政府没有了应变能力,三百年王朝能有几,三百年统一王朝又能有几,没有这一防御体系,可能让明存在这么久吗?
其三,太祖的设计,于十年二十年有效,于百年必然无效,百年太平之下,文恬武嬉,多么周密的部署都没有成效,太祖之卫所,满清之八旗都是如此,宏观战略或许有效,而战线部署等必然失效。就算定都南京,也没有办法避免,更大的可能是上演一出南北朝,举国精锐屯于长江或淮河等天然屏障,但这又与屯精锐于幽燕有何区别?明的速亡,与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与打击地方武力有关,独与定都关系最小。
我觉得迁都北京才有了明朝270年江山,不迁都,恐怕早就亡了。燕云十六州就是燕山山脉,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没有它的保护,明朝早完蛋了。这就是清军多次入关,但没有灭亡明朝的原因,因为防线还在。明朝防线虽然可以被突破,但是直到明朝灭亡,这道防线也没有崩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