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曹操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司马光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10-24 15:48:01 阅读:152

文章导读:曹操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司马光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古代的时候要说什么身份最为吸引人的话那就是皇帝了,用的什么东西都是最好的,...

曹操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司马光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古代的时候要说什么身份最为吸引人的话那就是皇帝了,用的什么东西都是最好的,也掌握着众人的生杀大权,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完全不属于刘备,那为什么曹操却一直没有称帝呢?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帝制之后,皇帝这个身份就成了一个高高在上、拥有万里江山和全部臣民的人物。他大权在握,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他富贾无比,天下的财宝都是他的。所以很多人为了做皇帝,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比如李世民杀哥哥,比如武则天害自己的儿子,等等。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上表给汉献帝,推荐孙权为票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作为礼尚往来,孙权派校尉梁寓入朝进贡,又将之前被东吴俘虏的朱光等人送还,并上书向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天命,即位称帝。

曹操把孙权的书信拿给大家看,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吗!”但侍中陈群等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都趁机劝谏说:“汉朝的统治实际上早已结束,并非只是今日。殿下您的功德如同高山一样巍峨,天下人都寄希望于您,所以孙权在远方向您称臣。这是天意在人间的反应,所以异口同声,殿下应该正式登基称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曹操于是说出了一句名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即:如果上天要我做皇帝,我还是当周文王吧!明确表明了自己不称帝。

那么,曹操为何不称帝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少分析,我们就不一一详谈了。在这里,我们只跟大家介绍宋朝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看法。

在司马光看来,曹操是一个粗暴强横的人,加上对天下建立的大功,他不是不想称帝,他其实想称帝很久了,只是碍于当时的教化和风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才不得不克制住自己想称帝的欲望。

司马光认为,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头等大事,但昏庸的君主和庸俗的官吏却对此疏忽,不加以重视。只有明智的君子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知道教化和风俗的益处之大,功效之深远。

汉光武帝在建立东汉之初,就十分重视教化和风俗。西汉末年,适逢汉朝中期衰落,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汉光武帝以一介平民之身奋发起兵,继承恢复了祖先的事业,征伐四方,终日忙碌,没有空闲,却仍然十分重视教化和风俗的培养,能够在征战天下的同时推崇儒家经典,以宾客之礼延聘儒家学者,大力兴办学校,昌明礼乐,所以,武功既完成,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

汉光武帝之后,汉明帝、汉章帝遵循先辈的遗志,亲临辟雍拜见国家奉养的三老五更,手拿经典向老师请教。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郡县官吏,全都选用熟悉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人,就是虎贲卫士也都学习《孝经》,匈奴贵族的子弟们也要到国家设立的学校学习。

因此,东汉“教立于上,俗成于下”(教化建立于朝廷,风俗形成于民间),忠诚、厚道、重视道德修养的人,不仅受到高官的尊重,也为百姓所仰慕;卑鄙、邪恶、下流之徒,不仅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里鄙弃。

司马光认为,自从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教化风俗之好,还没有象东汉那样兴盛过。但到了汉和帝之后,东汉皇亲国戚独擅大权,奸佞小人得势妄行,赏罚没有标准,贿赂公行,贤良愚劣不分,是非颠倒,可以说一切都乱套了。

然而,即便如此,东汉朝廷仍然能够延续下去,而不至于立刻灭亡,原因何在?

司马光认为,原因就在于当时上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等人,不惜冒犯龙颜,在朝廷上据理力争,运用公义挽救危乱;下有身为平民的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辈,以民间舆论矫正已经败坏的社会风气。所以,当时的东汉政治虽然污浊,而风俗却不衰败,甚至有人甘愿冒斧钺诛杀的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忠义之心更加激奋,紧紧跟随,虽接踵被杀,仍视死如归。

而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几个人忠正、贤德,也是因为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所遗留的教化使他们如此。

在那时,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发奋振作,则汉朝的皇统治仍然不可估量。不幸的是,经过伤害、衰败之后,又加上了昏庸暴虐的汉桓帝和汉灵帝,保护奸佞,胜过骨肉之亲;屠杀忠良,胜过对待仇敌;百官的愤怒积压在一起,天下的不满汇合到一处。

于是,何进从外地召来了军队,董卓乘机夺权,袁绍等人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难,使得皇帝流亡,宗庙荒废,王室倾覆,百姓遭殃,汉朝的国祚已经结束,无法挽救。

然而,当时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除了袁术),虽然你争我夺,互相吞并,却都还是以尊崇汉朝为号召。

为何如此?还是因为教化和风俗。

所以,司马光认为,正是碍于教化和风俗的力量,所以曹操虽然为人强横,虽然建立了大功,虽然很想称帝,却不得不压制住自己的欲望,表示自己不称帝,只愿意当“周文王”。

司马光强调教化和风俗对曹操的约束力,虽然是从维护东汉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有违历史向前发展的规律,但他的思想,实际上暗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对现今社会治理还是有一定启发作用。

古人所说的教化和风俗,大概就相当于现代哲学里的意识形态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意识正确,三观正,则社会清明、风清气正,正义的力量就会压过邪恶的力量,奸佞小人就无法为非作歹。因此,加强思想意识和三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纵观曹操一生,他的为人处事,都是从两个字出发:实际。所以,最终在选择到底称帝不称帝的时候,他选择了更实在的丞相。不过曹操也曾说过一句话,叫:“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曹操内心的最真实想法,那就是就算天命在我,我也不会选择做皇帝,而宁愿选择做周文王。足见曹操宁愿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也不愿做皇帝的决心。而曹操也最终说到做到,他没有称帝,但他建立的功业事业却比称帝的刘备和孙权要更大,从这一点也足见曹操雄才和远见卓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