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10-22 16:00:01 阅读:130
皇贵妃最早出现于明朝宣德初年,最初皇贵妃的设置实际上就是妃嫔倒逼皇后的产物!明王朝的首任皇贵妃是明宣宗孝恭皇后孙氏,孙氏是明宣宗的生母——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选中的儿媳,十岁左右便葬在了自己身边,与明宣宗青梅竹马,明宣宗也认可了孙氏的身份。可就在这个时候,明成祖乱点鸳鸯谱,硬是给孙子明宣宗重新安排了一位正室,即明宣宗的废后胡氏。明宣宗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原配,他更喜欢的还是青梅竹马的孙氏。
但是,胡氏是明成祖选的,彼时作为皇太孙的明宣宗根本无法拒绝,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之后,因为名分早定,明宣宗只得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虽然受宠,却只能屈居贵妃之位。明宣宗为了彰显孙氏特殊的身份,违背祖制,给本应有册无宝的孙氏也颁发了皇后才配拥有的金宝。即便如此,明宣宗仍然不满意。不久之后,又在皇后之下给孙氏特设了一个临时等级,即皇贵妃,一应待遇只象征性地比皇后略低些许而已。
宣德二年,孙氏生下了明宣宗的长子明英宗,当然,也有一说是孙氏与明宣宗联手以明宣宗与宫女所生之子冒充孙氏亲子,但是并无确实证据,这种说法我们就不采纳了。次年、也就是宣德三年,明宣宗以“无子”为由,逼皇后胡氏逊位、正式废后,改立生下皇子的孙氏为皇后。之后,经过一些波折,皇贵妃最终成为了明朝后宫的一个编制等级。所以说,皇贵妃当初设置时实际上就是妃嫔倒逼皇后的产物。因此,皇贵妃无论地位、待遇等等,距皇后仅仅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也注定了皇贵妃这一后宫等级的特殊性!
清朝同样设置了皇贵妃这一等级,后金时期和清初,由于制度不健全,并没有后来的一系列等级设置,直到康熙年间,才逐渐形成定制。但是,清朝首任皇贵妃却不是出现在康熙年间,而是更早的顺治年间,清朝的首任皇贵妃就是著名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彼时董鄂氏的地位实际上和明朝的孝恭皇后孙氏有些类似,多少有那么点儿倒逼皇后的味道!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年间形成定制之后,清王朝规定,皇后在位期间不设皇贵妃!为的就是避免皇贵妃倒逼皇后、威胁皇后的地位。那么,在后宫中极其特殊的皇贵妃,和皇后有着哪些区别?
第一:宗法地位的差别。皇后的宗法地位是妻,皇后所生之子为嫡出。皇贵妃虽然位居所有妃嫔之上,地位仅次于皇后,但是她的身份仍然是妾,皇贵妃所生之子也依然是庶出!虽然皇贵妃号称“副皇后”,却不是皇后的“副职”,只能算皇后的下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将皇后比作现在的省部级正职,那么皇贵妃只能算是享受副省部级待遇的正厅局职,根本不能算作省部级副职。即便是加上了“摄六宫事”,最多也只能算作现在所谓的“以副代正”,勉强算是主持工作的省部级副职。当然,这个比方有些牵强了,但大致是这么个意思。
第二:职权的差别。皇后是妻、是主母,理所当然的后宫之主,皇后管理后宫是本分!皇贵妃则不同,清朝的皇贵妃分为四类:一类是去世后的追谥、一类是临终前的安慰奖、一类是新皇帝给庶母提高待遇(含追谥),最后一类是皇后出缺时册封的皇贵妃。前三类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没有任何实权可言。最后一类皇贵妃在册封时通常会被加上“摄六宫事”这四个字。
换言之,皇贵妃管理后宫不是理所当然的,她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后宫之主!只是因为“摄六宫事”这四个字,她才能够拥有管理后宫的权力。一旦册立新皇后,皇贵妃该干嘛还干嘛去!当然,清朝除了皇贵妃扶正,并没有跨过皇贵妃直接册立继后的例子。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清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等,就曾经充当过这样的角色。
第三:待遇的差别。虽然皇贵妃与皇后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无论是政治待遇还是生活待遇,与皇后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并不是说皇帝缺这点儿养老婆的钱,主要是为了让皇贵妃摆正自己的位置,你虽然摄六宫事,干着皇后的活儿,可你不是皇后!即便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去世之后,虽然彼时她的儿子已经被密立为储君了,她被追谥为皇后只是时间问题,清高宗给她的丧仪也基本上是按照皇后规制进行的。但是,依然在礼器数量上象征性地比皇后少了一件。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清朝的皇贵妃用大白话讲,就是一个备胎。在皇后出缺之后,皇帝拿这个备胎来顶皇后的职权缺口。如果干得好,过两年扶正,皇贵妃变皇后。如果干得不好或者皇帝不想册立皇后,那皇贵妃一辈子都是皇贵妃。除了备胎这个功用,皇贵妃就只有“提高待遇”这一个作用了,但前提是你快死了或者已经死了,又或者你的皇帝丈夫已经死了!以上就是小编今天所分享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否还有着其他不同的观点呢?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多多支持一下小编的创作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