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10-20 08:28:01 阅读:176
还不知道:蜀国边境发生叛乱为何要等两年才出兵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谈到三国故事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读者会首先将目光放在三国之中的蜀汉集团身上;更为奇怪的是,在这样一种密切关注之下,偌大一个蜀国,其知名人物不过寥寥十几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蜀国不设史官,许多人的资料严重缺失。后来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更是直接将刘关张和诸葛亮作为了主要线索描写。正因如此,在提到三国人物之时,不少读者的第一印象便是蜀国的赵云、诸葛亮等人;而同样为蜀国重臣的刘巴、许靖等人,却鲜为人知。
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的这位蜀国重臣,也非常的有意思。从其一生行事来看,此人是一位极有原则的人。在蜀汉后期,哪怕是掌握了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面对这位臣子的劝谏,也不得不听从。这位以刚正著称的直臣,便是蜀国重臣王连。
王连字文仪,荆州南阳人,也是诸葛亮的同乡。王连早年间,是在刘璋手下做事的。因为他颇有才干,即便是刚入蜀的刘备,也听说了他名声。据《三国志王连传》记载:“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此时王连只是阁小小的梓潼县令,但面对刘备的招揽,王连却依然很有原则的拒绝了前者。直到刘璋献城投降之后,王连这才跟随旧主,投入了刘备麾下。
在这之后,王连在处理地方上的政务之时,也是颇有政绩。为了不大材小用,刘备将蜀汉集团的盐铁事务,交给了王连。在古代,盐铁方面向来掌管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刘备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了王连,也足见对其的重视程度了。当然,王连也没叫刘备失望:“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不仅如此,王连还继续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他加入到蜀汉集团之后,便经常为国家发掘人才。由王连提拔的吕乂、杜祺、刘幹等人,也都成为了蜀汉集团的栋梁之才。在刘禅继位以后,王连更进一步,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在刘备死后,南方的蛮夷和益州内部一些士族相互勾结,并在西南边境屡次发动了叛乱。在这种情形之下,诸葛亮还打算亲征南蛮。对此,王连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从王连的角度出发,他之所以阻止诸葛亮亲征,可能有着以下几个原因在内:
首先,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中的丞相,其分量之重,无人能及。在此情形之下,诸葛亮根本不适合亲自冒险。万一出现什么变故,诸葛亮有所闪失,这对蜀汉集团来说,是不能承担的后果。其次,从当时局势来看,蜀汉集团不宜在妄动干戈。因为不久之前,刘备在夷陵之战遭受到了重创,蜀军精锐都损失殆尽了。如果诸葛亮再将剩下的兵力投入到西方的不毛之地,可能会造成蜀国其他地方的空虚。万一曹魏集团来袭,这对蜀国来说,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王连便建议诸葛亮此时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蜀国尽快的恢复国力。
最后,从王连的角度出发,他可能还有着忧患意识。此时的蜀汉集团,先后经历了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惨败,期间有不少优秀的将领,都折损在了其中。在蜀汉进入到后期之时,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却只有魏延、赵云等人,这显然是不够的。再加上诸葛亮喜欢事事亲为,所以王连这句劝谏,也是在暗示前者,可以单独派出一员或者数员将领前往,以此来锻炼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
正因如此,王连坚持原则的作风,在此时又体现了出来。“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可以看到,在王连的不断坚持之下,诸葛亮最终听取了他的劝谏,放弃了亲征南蛮。不过诸葛亮便观诸将,一时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将领代替自己南征,所以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两年之后,王连病逝。而且蜀汉集团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其国力也恢复的差不多了。在经过周密安排之后,诸葛亮还是选择了亲征南蛮,最终荡平了蜀国西南边境的叛乱。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