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9-01 13:40:01 阅读:181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坚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一起欣赏。
哪怕是一向严谨的陈寿,在作《三国志》的时候,也用了“盖孙武之后也”的说法。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则引入《吴书》所言:“坚世仕吴,家於富春,葬於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
东吴人自己编的史书,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成功将孙氏渲染成了一个“坚世仕吴”的家族。于是在世人心目中,孙坚的祖上,是历代在吴地做官的。虽然影响力不大,也没多少名气,但他的出身却是有点“根正苗红”的地位的。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便指出:“不以文化见称的此等士族。”这番言论,其实颇有见地。且不论孙氏出身究竟如何,单以“坚世仕吴”来说,孙氏对外营造出的形象,便是既符合江东豪族规范,而又能吸引寒门加入的。
01、“坚世仕吴”的自相矛盾
“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
孙坚向吴氏求亲,随后遭到拒绝,然后吴夫人大义凛然,看出孙坚潜力,遂毅然委身于其夫。在这个故事中,孙坚求亲遭拒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因为当时的孙坚,完全不具备任何优势。吴氏一族在江东略有地位,自然看不上“泥腿子”出身的孙坚。
而吴夫人愿意下嫁的桥段,过于巧合,似乎是无数枭雄人物背后的翻版,其可信度不高。尤其是原文中的“轻狡”二字,更是体现出了孙坚当时“混不吝”的性格。仔细想来,当时有“轻狡”之名的可不止孙坚,吕布同样被陈寿冠以“轻狡反复”的评价。
除此之外,类似“轻狡”、“放荡”之类的词语,大多都是形容孙坚、吕布这样的勇武之人的。从当时的儒学发展来看,汉末年间的士族,是逐渐儒学化的。因此大多数士族出身的名士,都更加倾向于贤德之名。而与之对立的武人,因为更注重“实用”与“效率”,因此在行事方面难免粗猛无礼。
而面对这样“无礼”的孙坚,吴夫人的主观意愿显然没什么作用。她害怕孙坚的报复,只能委身下嫁于他。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孙坚求亲遭拒,怀恨在心,遂凭借自身勇武强夺吴夫人为妻。毕竟抢亲的例子,在乱世期间数不胜数。
最后,则是孙坚起家之后与士族产生的矛盾。
众所周知,凭借镇压黄巾军起义,不少军阀都趁机扬名立万。这其中,也包括孙坚。可孙坚凭借军功当了长沙太守之后,并没有荣归故里。相反的是,其处境愈发艰难,上司的刁难、同僚的排斥以及下属的漠视,都让孙坚的统治极不稳定。
上述种种,都能说明孙坚的出身不高。也正是因为根源上的矛盾,才让孙坚这个枭雄在起家过程中艰难重重。毕竟在当时那个社会,一个寒门之子想要冲破社会阶层的强大禁锢,是非常之艰难的。
那么,孙坚的真实身份,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不少典籍,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孙坚的祖上,明明白白是个瓜农,以种瓜为生的农户。
如《宋书·符瑞志》中说:“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
又如《太平御览》注引《幽明录》中记载:“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父也。少时家贫,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
虽说孙钟与孙坚的关系不是很明朗,但依旧能看出,孙坚的祖上就是瓜农出身。据考证,孙氏当年种瓜的地方,就在如今富阳场口镇的王洲。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有考古学家从这里发现了《富春瓜邱孙氏宗谱》。这份族谱,修订于清朝咸丰年间,可见孙氏一族尚有一脉在此,不曾断绝。
这么看来,江东孙氏瓜农的身份,算是大白于天下了。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