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8-24 17:20:01 阅读:147
仁宗当政时期的宋朝是什么模样?趣历史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宋朝人眼里,仁宗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远超被现代人推崇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这不是说说而已,有实力摆着呢!
仁宗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GDP在世界上的占有量达到了70%,国家税收货币岁入数是盛唐时的4.5倍。
文化发展更是到了鼎盛,唐宋八大家,宋人占六位,而这六位都出于仁宗当政时期。
到底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些奇葩行径?
01、北宋“强干弱枝”的国策是根本原因
赵匡胤夺取政权后,担心地方兵权对中央形成威慑,不仅削弱了地方的权力,还收了地方的精兵,甚至地方城防都不敢加固。
到仁宗时,江浙、荆淮、湖广等地处处无军,城垒不修。京西路的金州,在庆历三年时,全城仅有24个士兵。
如此薄弱的兵力之下,十几个拿起锄头就能造反,何况士兵出身的王伦还纠结了几十号人马。
02、官员论资排辈引发的不作为是直接原因
北宋用官采取的“论资排辈”制度,只要不犯错,提拔早晚都能惠及每个官员。
这种方法表面上看似公开公平,蛋糕均分,利益均沾,也避免了买官行贿。但是,却助长了苟且偷安、上下纵容的不作为风气的盛行。
对于地方官来说,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就成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03、仁宗的过度宽容是诱因
“不斗敌 ”是因为没有斗的强大资本,是不敢斗。但也不至于公然迎奉盗贼,甚至款待盗贼在规格上一个赛过一个。
这种不作为也太过头了,简直是旷世奇闻,难道就不怕朝廷对他们严惩。
其实,“不怕”就是因为没有严惩,官员们都摸透了仁宗宽容、优待士大夫的性格。
试想,盗贼攻城,如果在兵不强、器不利的情况下出城征讨,极有可能战败身亡。如果闭城“不斗敌”,在仁宗宽容仁厚的指导思想下,极有可能免于处罚。
于是,为了让盗贼快快出城,竟然出现了迎接入城、讨好宴请、礼送出境的丑态。
王伦事件结束后,朝廷有官员提出严惩不作为地方官的建议,但是在仁宗倡导的宽容理解氛围中被人敷衍过去,最后不了了之。
作为,有牺牲的危险;不作为,相安无事。有哪个地方官会把平叛盗贼当回事?会为地方的损失而痛心?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