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20 09:41:09 阅读:165
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份《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1976年2月21日,即在第一次访问4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公告》中,对尼克松的称呼是“先生”。
因为两年前的1974年8月9日,时任第37届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为“水门事件”而被迫辞职,由副总统福特继任了总统。
1976年,人民共和国多灾多难。八十三岁的毛主席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身体健康情况很不稳定。
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力所能及的工作,操劳国是。
这年他曾数次会见外宾,直至5月27日最后会见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
而邀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则是毛主席在上一年就亲自作出的决定。
1975年12月29日,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她的丈夫戴维应邀飞抵北京访问旅行。
戴维与朱莉,都是美国总统的后代。戴维的爷爷艾森豪威尔是第34任美国总统,1953年当选并于1957年蝉联。
朱莉与戴维带来了尼克松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笔信。遗憾的是,此刻周总理已生命垂危,无法同他们见面。
12月31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这一对年轻人。
见面后,毛主席关切地问道“总统先生的腿怎样了?我欢迎他到中国来”。
朱莉很感动,连忙答说“好多了。”
毛主席靠在沙发上微笑着说:“好好保养他的腿,他说过还要来爬长城呢。把我这话转告总统先生。”
朱莉的丈夫戴维接过话茬回答说:“尼克松先生患的是静脉炎。他现在已经不是总统了。”
毛主席则从容说道:“我习惯这样叫他。不就是两卷录音带吗?有什么了不起!”
戴维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关系到西方的政治。”
毛主席轻轻皱了皱眉说:“西方政治?那是假的。”
他再次转过头对朱莉说“马上给你爸爸写信,说我想念他。”
又说“我这句话可以登报。”
戴维接着说:“现在,在美国,反对我岳父的人很多。还有人强烈要求审判他。”
毛主席听了,目光有些锐利说:“好,我马上邀请他到中国来访问。”然后加重语气说:“马上。”又转向朱莉告诉她:“信里再加上一笔,说我等待你父亲再次来中国。”
当朱莉夫妇起身告辞,毛主席重复了他对尼克松的邀请。
他说,我等待着你们父亲的来访,并将手沉重地往沙发旁边一挥以示强调。
在同朱莉和戴维握手告别时,毛主席以长辈的口吻说出了希望:“你们是年轻的,再到中国来访问吧。10年以后它将是了不起的。”
据相关史料记载,1974年8月尼克松辞职后,在政坛弄得声名狼藉,带着落寞回到加利福尼亚居住。
可是没过几天,他就意外收到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电报。
周总理的电报表达了对尼克松始终如一的良好祝愿,同时,还希望尼克松再次访华。
两个月后,当尼克松因患静脉炎住院时,毛泽东主席亲自打来了越洋电话,通过翻译告诉尼克松:毛泽东认为尼克松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还说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欢迎尼克松来访。
两位中国伟人表达的态度,让下野归乡、心绪不佳的尼克松感到无比温暖。
尼克松得到盛情相邀,本想极早成行访华。但基辛格建议他说,如果辞职不满一年的前总统,在现任总统福特本人访华之前就再度访华的话,会让新政府很难堪。
尼克松觉得基辛格的话很有道理,便同意再等一段时间。
1975年12月1日,福特总统抵华,开始了为期4天的访问之行。12月2日下午,毛主席会见了福特一行。
据记载,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访华的《公告》后,不但轰动了美国,而且引起世界瞩目。
因为美国总统福特刚刚访问中国不到两个月,中国政府又邀请这位“不光彩”的前总统访华,使福特政府如坐针毡。
1976年是美国大选年,此时福特总统竞选活动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内的许多人认为,尼克松访华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但卸任后的尼克松已是平民身份,其行动谁也无可奈何。
而在尼克松看来,由于他在总统任内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而他辞职后美中尚未建交,他认为自己有理由再次访问中国,为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继续努力。
尼克松甚至给媒体写信说,“要想有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就必须在美中之间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建设性的关系。我相信在今天,这样一种关系比4年前更为重要了。我期待着再次会见中国领导人。”
尼克松担任总统时,为其前任约翰逊总统安排了一项待遇:出门旅行可以使用军用飞机,还配有通信设备和医护人员。他也指望自己的继任者福特总统给他同样的安排。
但是,情况并不如他所愿。他辞职后最后一次乘坐“空军一号”飞返加利福尼亚,白宫方面就有人要向他索取费用,这令他很不开心。
中国方面获悉后这些情况后,决定派中国的专机迎接尼克松来华。
这架中国刚买的波音707型新飞机,与尼克松就任总统时乘坐的波音707型“空军一号”是同一个机型。这使尼克松感到非常荣幸。
1976年2月20日,尼克松一行离开圣克利门蒂,乘车前往50英里外的拉克斯。此时,一架崭新的、中国民航波音707型专机正停在拉克斯机场。乘坐这架专机来迎接他的,还有是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官员。
18个小时后,飞机在北京时间晚上10点16分到达北京。
此时的尼克松,已失去了当年美国总统的显赫地位,但毛主席和中国政府仍给予他“总统的礼遇”。
他不仅在机场受到高规格迎接,连下榻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中国政府为他举行的国宴,一切都和4年前他作为总统来访时一模一样。
1976年2月23日上午,毛主席不顾重病缠身,在中南海住所亲切会见了尼克松。
毛主席步履艰难、言语有些含混不清,但精神集中,思想活跃。
见面后同尼克松互致了问候,便就广泛的国际问题进行了交谈。
尼克松对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十分钦佩。
他引用毛主席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来描述中美关系前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两人的愿望和决心。
他们两人就像老朋友重逢一样,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谈话。
据说,他同毛主席的会谈时间,仅比福特总统访华同毛主席的会谈少10分钟。
会谈期间,有时毛主席以为翻译没听懂他的话,就抓过笔记本写出自己的观点。
宾主将要告别时,毛主席缓慢地端起茶几上的青瓷茶杯举了举,示意尼克松也端起茶杯。
开始,尼克松并没看懂毛主席这举动的意思,愕然地望着青瓷茶杯。但他转瞬反应过来,随之也热情地端起了茶杯,认真地与毛主席碰了杯。
毛主席边干杯边风趣地说:“我们是几十年的隔海老冤家啦!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打不成交嘛!我们应该为冤家干一杯!”
说到此,毛主席耸耸肩,做出无可奈何的模样,又说;“不过不要紧,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酒,有水,以水代酒—–干杯!”
这突然的奇特碰杯,将会谈的气氛推到高潮,在场的人都报以开心的笑声。
当天下午,中国新华社发表消息说:
“毛泽东主席今天会见了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及其随行人员。会见时,毛主席和美国客人一一握手,对他们前来我国访问表示欢迎,并且同尼克松先生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请尼克松先生回国以后向福特总统转达他的问候。”
同时,新华社还发表了毛泽东同尼克松握手时的照片。
后来,尼克松在回忆录中也介绍了当时的情形:
“1976年我再次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了。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但是当他想回答时,就说不出来了。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看到他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难受。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尼克松描述:“在我们会晤结束时,工作人员把他扶起来,搀着他陪我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
在与尼克松回国半年后的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
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的1976年11月,美国举行大选。
对于这次大选结果,人们普遍认为,中途继任尼克松的在职总统福特享有种种有利条件,一定能赢得大选,但却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卡特。这或与毛泽东破格邀请美国“不光彩的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有关···。
而卡特政府则改变了福特政府的对华政策。
经过双方努力,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这应该是为尼克松第二次访华以及同毛泽东主席的会晤画上漂亮句号。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