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李世民会觉得这是耻辱?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8-23 10:40:01 阅读:89

文章导读:今天趣历史给大家带来渭水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唐太宗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里,武德九年(626)八月三十日的“渭水之盟”一幕,却是无比憋屈...

今天趣历史给大家带来渭水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唐太宗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里,武德九年(626)八月三十日的“渭水之盟”一幕,却是无比憋屈的时刻:是年七月起,东东突厥二十万大军破关南下,一路推进到距离大唐国都长安不远的渭水便桥畔(今陕西咸阳西南),等于“刀尖顶到大唐鼻尖子上”。登基才二十多天的唐太宗李世民,仅带六人六骑来到渭水边,与东突厥颉利可汗一番愤怒交涉,终于令东突厥大军撤退,是为“渭水之盟”。

作为中原王朝的“老对头”,东突厥在大唐立国早期,也是“很有想法”:从唐朝立国到“渭水之盟”的八年里,东突厥大军几乎年年入侵,八年里仅史料有记载的“东突厥入寇”事件,竟就有四十次之多。其范围更是遍布灵州、原州、并州、朔州、幽州等战略要地,几乎覆盖唐王朝从东到西的北部边境。而面对“以甲胄为常服”,装备精良且战力凶悍的东突厥大军,唐朝军队更是屡战屡败,甚至出现过全军覆没的耻辱战例。

而除了屡屡侵扰外,东突厥更是花尽心思,给初立国的大唐“卡脖子”:东突厥先后扶持了刘武周、梁师都、杨政道等傀儡政权,这些人各个盘踞战略要地,日常“挟东突厥自重”,打起仗来就积极带路,来回搅乱唐朝边陲。东突厥更是趁机浑水摸鱼,不停捞好处。甚至出使大唐的东突厥使臣也因此“多暴横”,处处在唐朝面前抖威风。

也因为“挨打”“被卡脖子”的次数太多,唐朝立国后,很多文武官员都对东突厥极为恐惧。“玄武门之变”前,大唐“合法太子”李建成就发表神论,认为大唐之所以挨东突厥打,主要是定都有问题,只要咱们把都城迁到中原地带,躲开了不就没事了?还有官员随声附和,主张干脆“迁都”的时候把关中平原的粮食物资统统烧光,青壮年统统迁走,东突厥抢不着,也就“不来了”。幸亏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竭力阻拦,才避免了一场历史惨祸。

做“秦王”时都能看得明白,“君临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当然更明白该怎么做。

所以,“渭水之盟”后的几年里,除了“玩命练兵”外,唐太宗也一直在缜密布局:大唐的国力民生百废待兴是事实,但对东突厥的仗不但要打,也必须以最高的效率打——太原等战略要地,早早就兴建了大量屯田,常年依附东突厥屠戮边民的梁师都,也终于被唐军剪灭。他昔日盘踞的夏州,变成了大唐北进的桥头堡。东突厥治下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甚至东突厥“柱石”突利可汗,也统统被大唐争取过来。对东突厥的“战略合围”,已然形成。然后,就有了贞观三年(629)十一月,那一场荡气回肠的出征:大唐六路大军十几万人,如呼啸利箭直扑北方草原。茫茫暴雪中,大唐战神李靖以三千精兵直扑定襄,一口气摧毁东突厥大军的“心脏”,而后又乘胜追击,在阴山拿下东突厥牙帐,俘虏十多万人。三年前还在渭水畔大放厥词的颉利可汗,也被他的亲叔叔捆了送到长安——曾经统治东北亚草原的东突厥汗国,就这样一战而亡!

正是这一仗,奠定了唐太宗“天可汗”的地位,也正是这一仗,吹响了唐王朝大国崛起的号角。更是这一仗,为中国历史上的“贞观盛世”,打出了和平的环境。今天令多少后人仰望的“盛唐时代”,也是以此为起点。所以当胜利消息传来时,唐太宗君臣彻夜欢宴,连“太上皇”李渊也亲自弹琵琶。虽然唐太宗自己说,当年李渊向突厥称臣的耻辱,可以一战洗雪。但他也一定明白:渭水之盟的“仇”,也报了。

抛开历史的恩怨,单看从“渭水之盟”到“夜袭阴山”的全程,唐王朝以其坚韧执着,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大国崛起的样板,更留下了沉甸甸的硬道理:强敌压境不可怕,蒙受耻辱也并非绝境,但一味的妥协求和,根本换不来和平,唯有正确的战略应对,扎扎实实的自强建设,才是王道!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