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没有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了)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8-21 09:10:01 阅读:203

文章导读:很多人都不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一起欣赏。
公元前21世纪,启建夏王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家天下”社会。
既然是“家天下”,权力自然就能旁落外...

很多人都不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一起欣赏。

公元前21世纪,启建夏王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家天下”社会。

既然是“家天下”,权力自然就能旁落外家、外姓。夏商两代,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没有定制。家族之中的男人们,不少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君位争夺就不可避免,血腥的争斗频繁上演,必然给王朝带来危害,有名的商代“九世之乱”,根源就是兄弟、叔侄之间激烈的王位争夺。

从西部黄土高原起家的周人,善于总结历代政治得失,攻灭商王朝后,经过周人的认真分析,认为商王朝的那套王位继承制度,非改不可。以周公旦为代表的周王室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

西周王朝的王位传承,基本上代代平稳,没有出现大的争斗,“嫡长子继承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西周王朝立国二百余年,从周王室到地方诸侯,基本上都坚定地贯彻着“嫡长子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楚平王夺取准儿媳秦嬴,强纳为妃,生下幼子公子珍,十分地疼爱。在幼子出生后,楚平王对原太子建,怎么看都不顺眼。奸臣趁机挑拨离间,楚平王毫不犹豫地派人前去处死太子建,指定公子珍为接班人。

观念转变,选贤任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种限制人才的壁垒逐渐被打破,诸子百家也大造舆论。

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嫡庶贵贱与否,有时不再是国君选择接班人的唯一标准。他们希望通过选择有才之子,作为接班人,使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有雄才大略的庶子,往往也不甘心居屈人下,希望通过取代嫡系,建功立业。

春秋末期,赵氏成为晋国六卿中的强者。赵简子接过父祖基业,苦心经营,使家族事业持续壮大。当时晋国朝政完全被韩、赵、魏、中行氏、范氏、智氏等六卿掌控,而这六卿之间,也存着矛盾,相互勾心斗角,连横合纵。

这种环境下,六卿都不敢掉以轻心,赵简子日渐衰老,接班人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他通过长达数年的考验,发现庶子赵襄子才能出众,于是赵简子义无反顾地废掉原太子伯鲁,改立襄子为继承人。赵襄子与强大的智伯斗智斗勇,将其战胜,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揭开战国时代的序幕。

“嫡长子继承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时间推进到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同样再次面临新的历史时期,旧的社会秩序被破坏,新的制度逐渐生成。人们不再囿于僵硬的规范,勇于打破任何条框。

嫡庶的身份,虽说还是天然形成的,但究竟谁能成为下一代君王,成为了不能提前确定答案的命题。

小宗夺位、国君喜好也好,选贤任能也罢,都是统治者向“嫡长子继承制”说不,是在向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发出挑战。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