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7-23 09:13:45 阅读:82
今天趣历史就给大家带来太上皇与太上皇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君主退位后,就成了比皇帝说话还算数的太上皇帝,但事实上,退位皇帝并非人人皆称“太上皇帝”,绝大多数皇帝退位后变成了“太上皇”。
“太上皇”与“太上皇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相当大的区别,涉及担任者秉政掌权是否名正言顺的重大政治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称皇帝,建立了最初的皇帝制度。他将业已去世的父亲、原秦国庄襄王追尊为太上皇,是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也是第一位享有此尊称的逝者。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以“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为借口,传位给年仅五岁的皇太子拓拔宏,是为孝文帝。
当时,南北政权对峙,北魏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严峻,单单凭借太皇太后冯氏和五岁的小皇帝,不足以震慑天下,护佑臣民。于是满朝文武联合上奏孝文帝说:“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有了“帝”这个“资格证”,献文帝算是离位不离权,拥有了继续掌握皇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史书上说他“国之大事,咸以闻”。
北齐帝国武成帝高湛登基五年后的一天,“太史奏,天文有变,其占当有易王”。高湛信以为真,决定禅让皇位给皇太子高纬。此后高湛以太上皇帝身份继续统领北齐帝国,而高纬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唐睿宗李旦有幸在“武周革命”后第二次登上皇位,完全有赖于第三子李隆基的军事扶助。712年,唐睿宗李旦传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李旦决定把儿子“扶上马”后再“送一程”,故“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
对于父子俩的分工,《新唐书》简而言之曰:玄宗“听小事”,而睿宗“听大事”。睿宗也算是历史上一位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帝。
还有一些时候,出现了“太上皇帝”称号的错误运用,如赵佶、赵构、赵惇三位宋皇在退位后皆称“太上皇帝”,但从实际来看,他们都没有继续理政。因此,三人全都应为事实上的“太上皇”。
但误用“太上皇帝”称号是对退位皇帝进行精神安慰的表现,因而这一误称也得到普遍的理解与认可。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