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朱元璋为什么会加入起义军反抗元朝?在此之前他经历过什么?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11-02 07:48:02 阅读:183

文章导读: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1351年,北方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等人揭竿起义,集结全国各地力量,组成红巾军,对贪污腐朽、横征暴敛的元朝正式下死战,轰轰烈烈的暴动革命火速席卷全国。到了后期,红巾......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1351年,北方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等人揭竿起义,集结全国各地力量,组成红巾军,对贪污腐朽、横征暴敛的元朝正式下死战,轰轰烈烈的暴动革命火速席卷全国。到了后期,红巾军逐渐衍生成多支军队,从四面八方直逼元都。

  《元史演义》:韩山童系栾城人,其祖父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谪徙永平,传至山童,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出世,河南及江淮间愚民,信为真言。颍州人刘福通,与其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复诡称山童系宋徽宗后裔,当为中国主,乃集众设誓,起乱京畿,地方官即饬兵搜捕,擒住山童,福通挈山童妻杨氏,及其子林儿,遁入河南,号召党羽,至数万人,均以红巾为号,称为红巾贼,横行河南。

  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带领的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强势攻克集庆路,后改名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称吴王;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拿下元都,建立大明王朝,史称明太祖。其实,很多人对于这个三代为农家庭出生的底层人士,凭一己之力,领导浩浩荡荡的起义军革命反元,直至开创大明王朝的壮举都深表疑惑:是什么让他一介平民有此胆识,命都不顾了也要去反元?

  是执掌大元的蒙古人骄奢淫逸,放纵贪官克扣银钱,欺压百姓,不反元已经没有出路?还是蒙古贵族肆无忌惮地吞占土地,致使百姓家破人亡,朱元璋难逃其害,不得不反?或是中原连年灾荒、黄河洪水泛滥,天灾人祸并行,民不聊生,已至绝路?都说祸不单行,我觉得,朱元璋会揭竿起义,是形势与天卦共逼上梁山。想知道其中缘由,那我们好好探究一番吧!

  生而为农的酸苦,为朱元璋起义一步一步作铺垫

  公元1328年,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个婴儿降生了,他便是我们大明王朝的开世鼻祖——朱元璋。其实那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家人只是草草给他取了个“朱重八”的随名,后又叫“朱国瑞”。当然,并不是他的父母不想给他取名字,而是在元代,若非官宦子弟和读书之人,底层贫民是不配拥有名字的,只能用父母的年龄相加或出生年月命名。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朱元璋的祖辈名字便可知晓。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云:大明太祖,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 父仁祖讳世珍,元世又徙居钟离之东乡,勤俭忠厚,人称长者。

  注明:朱元璋高祖名字: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

  面对朱元璋的降生,父亲朱五四的忧愁远大于惊喜,为啥?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底层农民谋生是非常艰难的。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可供全家吃食,只能租用地主的田地维持生计。每年丰收之际,除了上缴大量粮食以作赋税典当之外,还要给地主提供租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朱元璋出生前,朱五四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家七口只能靠一家小小的豆腐店和租来的丁点儿土地活命。这也意味着, 朱元璋的降临,将给这个本就贫苦的家庭带来一份额外的压力。除了拼命干活,保证基本的温饱外,朱五四别无他法。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云: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时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也。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

  都说出生不由己,这朱元璋生来便是农家子弟,便意味着他要同那千千万万家底层人士的孩子一样,一家人挤在破旧的茅草屋里过活,早早下地干活,放牛放羊谋生计。其实,朱元璋是很渴望念学塾识字的,但朱五四一介贫民,自然无力承担昂贵的学费。因此,朱元璋也只能老老实实地给地主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万幸的是,这朱元璋虽没有上学堂念书的运气,但他拥有一位能识得些许大字的母亲陈氏。说到这你可能会疑惑,这在古代,都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除了官宦人家的女儿能有幸接受私塾先生的教育之外,底层人士的孩子是没办法享受此种待遇的。那么,陈氏的学识从何而来?

  原来,朱元璋的母亲陈氏父亲陈大,是南宋三杰之一——陆秀夫身边的一位亲信,他打小便追随陆秀夫南征北战。在涯山大海战之后,陆秀夫战败,被逼上绝路,只能跳海自杀,陈大也追随着他跳海了。所幸陈大被一位渔夫救下了,回到老家盱眙,娶妻生子,生下了陈氏,并将她抚养长大,过着避世不出、与世无争的平稳生活。所以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是有一些学识的,这也为朱元璋后来登基为王、处理政务做铺垫。

  在现实生活的压迫摧残下,年仅朱元璋也同许多贫寒家庭的子女一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理想抱负。他此生唯一的梦想便是好好地活着,能吃饱饭,能穿暖衣,到了婚嫁的年龄,便娶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为妻,生儿育女,一辈子和和美美的过。其实,也不能说他胸无大志,但凡是生在那时的普通人,皆是如朱元璋这般,不求什么大富大贵,能一生平安无虞,便是菩萨保佑了。

  元末渐衰,天要元亡,不得不亡

  我们都知道,赋税制度贯穿古代王朝始终,并成为王室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纵观历朝历代,元朝赋税最为沉重:部属参见的“拜见钱”,论诉官司的“公事钱”,逢年过节的“追节钱”,无事白耍的“撒花钱”,例行公事的“常例钱”等等,不一而足。你说,这官吏制定的各种名目的赋税制度,不是变着法儿的吸百姓的血,剜他们的肉吗?

  《元史·食货志》:其取于内郡(北方)者,曰丁税,曰地税。”“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

  本来百姓的日子就难过,温饱都是问题,这些贪官污吏不仅没有丝毫体恤,还变本加厉地欺压民众,致使他们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沉重差役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让元帝国民心向背,无力再运转偌大的国家机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元帝国已如那坐等老死的骆驼,等待着压死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很快,这根致命稻草出现了。

  天灾横行之一:洪水泛滥

  元至正四年,黄河洪水泛滥,河堤崩溃,无数家园在顷刻之间被吞噬,河南山东一带的几十万人口一夜之间沦为难民。面对来势汹汹的天灾,远在庙堂之上的蒙古统治者想的不是尽快出台政策安抚流民,平息天灾;反而是在朝廷之上就要不要修复河堤一事争论不休,支持者与反对者两派分庭抗礼,丝毫不让 。

  《元史演义》:会黄河屡决,延及济南、河间,大为民害。脱脱召集群臣会议。大众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独工部郎中贾鲁,方授职都水监,探察河道,留意要害。至是便议称塞北疏南,使复故道,方可无虞。

  想来真是天大的笑话!你黄河都决堤了,几十万百姓都沦为流民了,火烧眉毛之际你竟然还能犹豫不决,争论要不要修河堤?难道说,要一直放任洪水泛滥,眼看着几十万流民沦为黄河书的囊中之物才肯罢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统治者做到此番地步,不亡都是天理难容。

  天灾横行之二:瘟疫与旱灾并行

  洪水决堤的同年,淮河沿岸地区也遭受了严重的瘟疫和旱灾。淮河一带无数靠天吃饭的平民饿死的、病死的不计其数,活着的只能拖家带口逃离此地;而年迈病残的、逃不走的只能上山挖野草、树根充饥,惨象横生。面对灾情,统治者终于下令赈灾,救济百姓。然而,他却忘了彼时的元帝国内部贪腐问题早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因此,赈灾的钱粮刚被运出元都,就已经被中书省的高级官员盘剥了大半。而后一路往州、县下发,层层搜刮,到了民众手中就只有丁点儿谷粒。杯水车薪,如何能平众怒?

  《元史演义》:归功贾鲁,亦是平允之论。至正十一年四月兴工,七月疏凿告竣,八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诸埽堤亦成,河复故道,南汇淮水,东流入海。贾鲁以河平入告,顺帝欢慰异常,即遣使报祭河伯,并召鲁还都。鲁至京入朝,由顺帝温言慰谕,面授鲁为集贤大学士。

  人祸即将出世

  面对凶猛的疫情,朱元璋也难逃其害,父母双亲、两位兄长接连饿死,连块儿埋葬的墓地都没有,只能用草席裹着他们的尸体到处求人施舍片地,安放逝去的亡者。为何地主生来可以锦衣玉食,享受荣华富贵?为何统治阶级高高在上,不肯怜悯底层人士丝毫?为何上苍要如此不公,自己一家老小埋头苦干,起早贪黑,却依旧没办法饱腹,反而饿死?朱元璋想不明白,也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但仇恨的种子在悄无声息中埋下,为日后揭竿起义反大元作铺垫。只不过当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此刻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便是好好地活下去。

  《皇陵碑》: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家破人亡的朱元璋为了保命,决定去家乡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但你以为他终于苦尽甘来了吗?不!

  《元史》: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出家当和尚的朱元璋在皇觉寺里一直从事着最卑微、最劳累的长工一活。白天,寺里的和尚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时候,朱元璋要点长明灯、打扫庭院,擦香炉;晚上,和尚们都熄灯睡觉的时候,他还要清洗地板、看守仓库。甚至,如此任劳任怨的他,还要承受寺里师兄们毫无理由的打骂。可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忍了,因为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奢望,只求能混口饭吃。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他懦弱,像一个软柿子一样任人拿捏。但今时不同往日。朱元璋本是底层人士出身,因家破人亡,被逼无奈才跑去寺里当和尚的。本就是寄人篱下,你叫他如何能不谨小慎微、埋头伏小呢?而且在那年头,能活着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眼前的各种磨难都算不得什么。但是,似乎老天有意锻炼朱元璋的心志,让他一步步走上梁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王者归来之复仇种子的第一滴血:First blood

  由于天灾人祸横行,朱元璋入寺的第十五天,皇觉寺的所有和尚都要出去化缘。说白了,就是去要饭。因为举目无亲,又是初来乍到,朱元璋便被指派到河南、淮西一带地区去化缘。其实,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是寺里的人在故意刁难他:淮河一带是饥荒重灾区,当地难民、饿殍遍地。民众自身温饱都是问题,又哪来多余的粮食可以接济你呢?这不是明摆着让朱元璋饿死吗?

  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一路奔波,风餐露宿。他一次又一次舔着脸去敲开别人的家门,去讨饭,却又一次次被驱赶、怒骂甚至是拳打脚踢。而其间经历的各种侮辱、酸楚,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尽管朱元璋深知,门的背后极大可能是白眼和冷嘲热讽,但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便不会放弃。都朝不保夕了,相对于保命,什么自尊什么荣辱,都不重要了,只要能活着就行。

  王者归来之复仇种子的双杀:Double kill

  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沿途一路观察山河走向,军队分布、风土人情,而后谨记于心。在往返淮西一带的三年时间里,他将经历的所有苦难咬碎,嚼烂吞进肚子里,以此内化成自己的心志;将沿途所见所闻深埋于心,以此扩充自己的视野。所以,当朱元璋三年后化缘归来,他已不再是当年初入寺庙那个苟命胆小的毛孩了。而此前的种种人生际遇,让他一夕之间成长,成了心灵强大的战士。

  试想,当你面对家破人亡、亲人离世的悲痛后,又接连迎来人生的又一低谷,平白忍受别人的唾骂和鄙夷、轻视和践踏之后,你依旧能坦然处之,临危不乱。那你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还有什么是能将你打倒的呢?

  王者归来之复仇种子的三杀:Triple kill

  公元1351年,忍无可忍的百姓终于揭竿起义,在韩山童和刘福通的带领下,起义军火速席卷全国,打了蒙古统治者一个措手不及。其实,蒙古人早该意识到他们会有今天的,为什么这么说?

  原来,自从蒙古人入主中原以来,他们就没有把中原的子民当作人来看,动辄打骂杀伤,甚至还将百姓划分三六九等,以此与他们的蒙古族人进行区别对待。他们自打统御中原起,似乎就一直处于旁观状态,始终没有融入内地,进行民族大融合,反而还纵容本族人欺辱中原人。我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只是把中原地区的百姓当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而非是自己统御之下的子民,故而随意欺压、肆意妄为。

  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被侮辱、被肆意玩弄的底层奴隶,即使地位再卑微,力量再弱小,一旦联合起来,也势必如那燎原之火,可以燃烧整片丛林。所以,当积郁的愤怒和不满已经到达上限,当生而为人的权力被剥夺,当苟活都成了一种奢望,百姓便不会再忍受,即便是一死,也要激烈的反抗。

  《元史演义》:颍州人刘福通奉韩山童子林儿为主,倡乱颍州。

  王者归来之复仇种子的四杀:Quadra kill

  短短一年时间里,全国的起义军就已经达到了数百万,这原是星星之火的红巾军,开始燎原了。饶是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也无法挽救大元的颓势。而此时的朱元璋在做什么呢?他还是在皇觉寺里做他的长工,重复那起早摸黑的日子,仿佛外界的打打杀杀都与他无关,此刻的朱元璋像极了一个把自己装进套子里的人,用自身伪装的盔甲保护自己。

  所以从种种迹象来看,此时的朱元璋似乎并没有追随起义军反元的心思。尽管蒙古人统治下的元帝国的种种不作为,导致无数家庭妻离子散,饿殍遍野;尽管朱元璋一家老小在阴暗的蒙古统治下成了贪腐朝政下的冤魂;尽管朱元璋与元帝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无数个同朱元璋一样的人都恨不得把蒙古人拉下台,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是,有起义就必定会有流血,有流血势必会有牺牲。作为一个抛弃自尊和脸面,只求好好活着的朱元璋比谁都要清楚这个道理。

  是,你可以说他贪生怕死,说他思想陈旧。可你要知道,他此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理想抱负,他唯一的愿望便是在这乱世之中好好地活着。再者,他本来就是一介草民,没有什么能力,若非情势所迫,他断然是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为风雨飘摇的大元帝国江山做牺牲,更不会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做奉献。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朱元璋不仅不怂,反而十分有自己的想法。他畏惧死,不过是因为他只想像个平凡人好好地活罢了。

  王者归来之复仇种子的五杀:Penta kill

  但可惜了,生在乱世,别说拥有什么反抗朝廷的雄伟抱负,就连一个简单的好好活着都是奢望。朱元璋本无意参加起义,但似乎有人并不允许他好好活着,那这人是谁呢?他们便是元朝的官吏。

  起义爆发后,后院起火的蒙古人立即派兵镇压。有镇压就会有武力冲突,有武力冲突就会有成败。而一旦元军吃了败仗,就会随意捉拿普通百姓滥竽充数,以此躲过上级的责罚。如果朱元璋不参与起义,就极有可能会被某位官吏随便捉去充当起义军,而后冠以张三李四的名字处理掉;但若是参加起义,那便没了回头路,横竖都是把头栓在裤腰带上过日子,真的是进退两难啊!所以,从官吏们这一举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是元朝的贪官们的步步紧逼,把朱元璋逐渐逼上了梁山。

  王者归来之复仇种子的反杀:Shut down

  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朱元璋接到了一封来自好友汤和的书信,大致意思是让朱元璋与他一同投身红巾军,推翻元帝国的统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是我们前面也说过,此时的朱元璋是十分惜命的,他还不想搅合进这混杂的局势中,惹一身腥。

  就在朱元璋进退维谷之际,有人暗中踢了他“一脚”,让他再无后顾之忧。原来,在朱元璋收到好友汤和的来信时,就已经被同门师友发现了,他们决定在第二天以朱元璋有异心为由去告发他。好在,同门一场,还是有人可怜这个早年丧父丧母的无辜人的。在被告发之前,朱元璋的一位师兄跑来告诉他此事,并让他早做定夺。

  这一次,朱元璋真的是被逼上绝路了。是继续留在皇觉寺坐以待毙?还是趁夜逃跑?亦或是参军造反?朱元璋混乱了,无论是哪条路,都是无比艰险,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那么,朱元璋是如何抉择的呢?

  我们都知道,古人十分信奉鬼神之说,常以算卦、祭祀的方式让上天替自己做裁夺。因此,不知所措的朱元璋找来一个名叫周德兴的道士给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发现,这上天都要他反元。既然退无可退,横竖都是一死,那便反吧!

  《元史》: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

  王者归来之复仇种子的胜利:Victory

  在汤和的帮衬下,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并追随军队一同南征北战,接连立下赫赫战功。1368年,元帝国宣告结束,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正式继位,史称明太祖。

  《元史演义》: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十日,明军入城,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及右丞相张康伯,平章政事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御史中丞满川,都路总管郭允中,皆死难。不没死事之臣。元亡,统计元自太祖开国,至顺帝北奔,共一百六十二年。自世祖混一中原,至顺帝亡国,只八十九年。

  小结:

  纵观朱元璋的投军起义一程,真的是现实版的被逼上梁山。不管是形势所逼,还是甘愿参军,底层的民众都没有选择权。而能让他们宁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与整个王朝为敌,归根结底,不过是他们生而为人的权利被残忍剥夺罢了。纵使是一死,也要搏一个活的机会,这是古代百姓的悲哀,更是他们难逃的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朱元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