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11-01 11:15:01 阅读:28
秦国为何国祚仅有十几年便迅速灭亡,如果扶苏继位能否挽救大秦?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秦国的灭亡,从主观上讲的确源于胡亥和赵高等人的“作死”,因此便有说法认为如果扶苏取代胡亥,将极可能扭转秦国的未来,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秦国灭亡的原因,二是扶苏的政治倾向,三是扶苏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内部问题与外部原因交困,秦国灭亡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
虽说秦国的灭亡于胡亥和赵高的胡作非为密不可分,但也同样存在其他的原因,秦国的灭亡其实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商鞅变法后遗症。在秦国崛起乃至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商鞅变法的作用不可估量,以“耕战”为主要思想的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将秦国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国家的战争潜力。然而这种变法却同样使得秦国极富侵略性,正如文官掌权的朝代极力避免战争一样,以战功为晋升渠道的秦国很难停止侵略扩张的步伐,这也是秦国统一天下后仍未停止征战的重要原因,而对于久经战乱、渴望和平的百姓来说,这无疑是灾难性的。然而要以另外一套制度取代秦国的现有制度,难度不亚于一次深彻变法,这则是秦国统一天下太过迅速的弊端,长期作战的国家未能迅速适应和平时期。
2、秦二世的胡作非为。且不论胡亥是否篡位(《赵正书》等记载胡亥是顺利继位),但他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至少犯下了四个致命错误:一是乱杀无辜,他不仅残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是将包括蒙恬、蒙毅、李斯、冯去疾、冯劫在内的大量朝廷重臣处死,严重动摇了秦国的统治根基。二是滥用民力,秦始皇时期虽然大工程不断,但在使用民力方面仍有所保留,然而胡亥继位后却比秦始皇更甚,且毫不吝惜民力,导致天下怨声载道。三是秦法变质,秦法的残暴正是从秦二世时开始的,尤其是李斯的《上书对二世》面世之后,秦法已经完全变质,彻底变成了一套压榨百姓的酷法。四是沉迷玩乐,为了贪图享乐,胡亥不仅任由赵高掌控朝政,且对于叛乱的消息更是毫不在乎,从而导致陈胜吴广的叛乱没有迅速被扑灭,反而呈现蔓延趋势。
3、秦国急速膨胀的恶果。历经数代帝王努力,秦始皇虽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天下一统,但这种迅速的膨胀却显然令秦国产生了“消化不良”的反应,直接问题就是秦国制度没能跟上。除了第一点问题外,在全面推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之后,秦国虽然实现了中央集权统治,但各地却只有郡守、郡尉、县令、县尉等高级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命,而基层统治仍以旧有贵族为主,这也是秦末局势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各地百姓杀死当地官员之后迅速参与叛乱,而没有根基的郡守、县令等却无力镇压。
4、秦国统治根基不稳。自周天子分封天下,各诸侯国已经历经了数百年的统治,可以说当时的百姓已经是只知诸侯王,而不知周天子,长期的分裂导致并未形成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汉朝以后才形成),各诸侯国之间可谓壁垒分明。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魏人、齐人、楚人等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至于新生的秦国,百姓的认同感极为有限,甚至会将秦国当作摧毁母国的刽子手,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遭遇大量叛乱和刺杀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情况在后世则很少出现。
5、文化层面难以融合。同样由于长期分裂,各诸侯国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可以说各诸侯国上至贵族、下至百姓,行立坐卧、衣食住行各不相同。齐国的齐鲁文化、楚国的楚文化、秦国的秦文化等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根本难以调和。秦始皇虽然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方式极力促进社会层面的统一,也曾通过设立博士制度尝试加速文化融合,从而获得贵族、士族和百姓对秦国的认同,但这种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是“焚书坑儒”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六国知识阶层对秦国根本毫无认同感,甚至对秦始皇使用中央集权制极为抵触。
6、六国贵族死灰复燃。其实从秦末动乱形势不难看出,除了最初造反的陈胜吴广和最终取得天下的刘邦等少数人之外,叛乱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六国后裔,且这些人能够迅速凝聚起庞大的实力。这源于秦国全面推行秦法和郡县制之后,六国贵族和知识阶层才是利益受侵害最为严重的,这自然令其难以接受。而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存在,六国贵族后裔在各国的号召力仍然极强,这也是秦国末期情况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秦国的迅速灭亡虽然有自身原因,但秦国作为一个终结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创新国家,面临的问题却是极为复杂的,而这些同样是秦国崩溃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后世凡是推动剧烈改革的国家都极为短命,典型的例子就是隋朝和民国。
从“焚书坑儒”事件,探寻扶苏的政治倾向
关于扶苏的政治倾向,史料中虽然并未记载,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完全可以从“焚书坑儒”事件中窥探一二,而这也是扶苏被贬往边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焚书坑儒”事件实际上可以分为“焚诗书、坑儒生”两个阶段,而此时的根源则在于东方列国文化与秦文化的剧烈冲突,从而造成的士族阶级对秦国统治模式的不认同。对于这种冲突,秦始皇最初采用了较为柔和的手段,一是率先尝试接受六国文化,这也是咸阳当时充斥着大量山东六国士人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设立“博士”制度,邀请六国士子前来任职,使其通过参与国事来换取六国知识阶层的理解,从而促进文化融合。
然而,六国知识分子对于秦始皇的好意却并不领情,一方面,秦始皇按照齐鲁文化封禅泰山时,遭遇到山东士子的嘲笑。另一方面,六国知识分子虽然有不少担任了“博士”职位,但他们在议事时却往往一言不发,反而私下对新政议论纷纷。
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余位官吏、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词。然而在这场宴会上,担任博士的齐人淳于越却再度抨击中央集权制,并要求秦始皇恢复分封制,淳于越的做法显然触及了秦始皇的底线,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最终放弃了怀柔政策,从而意图通过摧毁六国文化的方式,强行达到文化统一,这便是“焚书”事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央视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次年,术士侯生、卢生逃走,而两人不仅逃跑,更是在秦始皇下令对非议朝政的人处以重刑的情况下,再度非议朝政,秦始皇恼羞成怒之下下令将咸阳城中的术士400余人全部处死。
面对秦始皇的暴力手段,公子扶苏在此时向秦始皇进谏,言道,“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读书人都在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陛下一律用重法予以制裁,我担心天下将会因此不得安定”。结果,“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扶苏的劝谏,虽然同样是在为秦国考虑,希望秦始皇宽法治国,但却暴露出一个致命的问题,那便是他更倾向于儒家治国方略,而这才是秦始皇真正愤怒的原因,并最终导致了他被发配上郡,且极有可能因此失去了继承资格。
如果扶苏继承皇位,真的能够挽救秦国吗?
都说扶苏取代胡亥能够挽救秦国,真的是这样吗?我对此并不认同。我认为扶苏继位,非但不能全面解决秦国遇到的问题,甚至极有可能加速秦国的灭亡。我们可以尝试推导一下,扶苏继位后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1、宽法治国会赢得民心,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自古以来,“天下苦秦久矣”似乎成为了秦国灭亡的根本,而根源则在于残暴的秦法。的确,从扶苏的政治倾向来看,他继位之后的确可能采取宽法治国的思路,减少军事行动和大型工程,从而使得天下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此举的确一定程度上会赢得民心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士族阶级和知识分子对秦国的仇恨,以及百姓对秦国的不认同,灭国带来的仇恨等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化解。
2、军事转文治休养生息,但军方利益会严重受损。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商鞅变法”的后遗症,秦国虽然已经统一天下,但仍然极富侵略性,从而导致战争脚步很难停止。扶苏继位之后,极可能停止对外战争,并将重心转到文治方面,这的确会一定程度降低国家和百姓负担,从而缓解民间矛盾。但另一方面,由于秦国的晋升渠道主要来源于战功,此举不仅将严重损害军方利益,且在没有新的选拔制度诞生之前,导致晋升渠道断绝,从而引起新的矛盾。
3、重启分封制,旧贵族与新贵族矛盾激化。由于当时儒家仍然极为推崇分封制,甚至不惜因此得罪秦始皇,因此更加倾向于儒家治国方略的扶苏,极可能再度重启分封制,此举虽然有助于适当化解秦文化与六国文化的剧烈冲突,且一定程度赢得士人阶层的支持,但此举无疑是开了历史的倒车,不仅会再次造成分裂局面,且会导致新兴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矛盾激化,从而再度引起动荡。
4、各地叛乱仍会爆发,未来走向难以判断。从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导火索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但各地起义的主力却是六国旧贵族(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六国旧贵族与秦国这个新生国家的矛盾不会得到任何缓解,这一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秦始皇执政时期,各地叛乱几乎就没停止过,只是没有酿成巨祸而已。而在失去了秦始皇的强大威慑之后,各地动乱必然会更加剧烈,这几乎是必然。胡亥的残暴统治导致了陈胜吴广的出现,从而使各地叛乱迅速爆发;但由于前面几点的存在,扶苏的施政同样会激发叛乱,只是起义主力将再不是陈胜吴广这样的百姓,而会变成六国旧贵族,因此陈胜、吴广、刘邦的叛乱可能不会出现,但项梁等人的叛乱一定会爆发,至于历史未来的走向,将变得更加难以预料。
综上所述,即使扶苏继位,仍然无法帮助秦国解决所有难题,秦国灭亡的命运非但难以改写,甚至极有可能加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