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11-01 08:30:01 阅读:36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朱植的故事。
朱元璋此人,头脑无比清醒,起事时与登基后的政策决然不同,就是佐证。
在义军中,他豪气万丈,提拔各路能人良将,凡事讲究个“义”字。登基以后,则选择立刻分封同姓诸侯王,把自己的儿子们分派到各地,占领疆土。
其实有时候,皇帝的一个行为你参不透全部真意,缓几个朝代,看看所谓的天下大势你就明白了。
就拿封地这事来说吧,有许多隐患是真的,诸侯割据,动摇中央权力,每百年就会发生一次。但还是不乏开国者愿意干这件事,为什么?他傻了?还是膨胀了?都不是。封王有封王独到的好,这好你愿意用巨大的风险去换。
比如说,儿子们把土地都占上了,其他异姓王还有机会分地吗?自然没有了。可有人说,我可以压根就不分封异姓王呀!是的,没错,那远方的土地谁来管理?节度使?安禄山也是节度使。于是你知道,王不王(wang 二声)的,只是个称谓,关键在于王的动词(wang 四声),管理权。有权就有隐患,给自己人,充其量篡位,给外人......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叫皇家氏族的好。
朱元璋在这点上,丧心病狂(这里是褒义词)。甭管有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先分封。两岁怎么办?那也封!
朱元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叫朱植,洪武十年二月十五日生人,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就被封了卫王,十四年后,改辽王。想想,两岁的王爷,人家可就是王了,清朝的五阿哥,成亲王时都二十好几了,手里还没有兵权。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魄力。
如果一切都按照最初的设定来,朱元璋寿终正寝,朱允炆平稳统治,明朝的巨轮规矩航行,朱植很可能成为明代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他的封地后来被迁到接近东北边境,民风影响,故经常练兵,手下实力也比较强悍。又因为地缘政治,极容易立功,故而摆在他眼前的是个好前程。
谁叫最后所有计划都被打乱了呢?
他想不到朱允炆会企图削藩,让王爷们频繁变动封地,更加没想到,燕王朱棣火气这么大,被拱急了直接跑回首都掀建文帝的房顶。
朱棣造反时,建文帝也挺怕的,他害怕反骨由点连成线,可就不好镇压了。刚才说,朱植封地接近东北,也同时接近北京,朱允炆于是叫朱植回都,目的既为了防止他给朱棣增援,也是为自己拉来队友。朱植很痛快,二话没说执行了。
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真为朱植着急,朱棣是日后的赢家,他可是站错队了!不知道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拜托!朱棣这都造反了,身为一个高大上的王爷,拥有维护皇权的觉悟,那叫本分好不好!如果入伙反军,那真成了投机者。
话虽如此,他还是吃了这个决定的亏的。
朱棣登基以后,对这个兄弟是怪罪的,偶尔还会埋怨他当初为什么不帮助自己?按照常理,朱棣想要反,势必会团结可以拉拢的力量,这样胜算才会更大,而辽王距离自己又很近,所以很可能受到过“邀请”。只不过,在经过一番利弊比较以后,朱植心中的小天平还是向“正统”倾斜了。而根据史料记载,他的倾斜似乎还有点......伤人:通过水路,回到南京。为什么是水路呢,因为走路陆会遇到朱棣,我说不过你,躲就对了。
根据记载,明永乐十年,朱棣降低了朱植的生活标准,削减他的护卫,只留下三百来人让他差遣。是不是冷遇一下,平时见面也是爱答不理,是蛮惨的。最终,辽王就在惨淡经营的王府中去世了,死时只有49岁左右。
其实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做错过选择的王爷,面对着如此强势的皇帝,他的结局很不错了。既没有被杀,也没有被虐待,仍旧保留最基本的体面,属于善终。而他后半生的所谓的“惨”,充其量是早年博弈需要承担的后果。面对这么大的动荡,他当初就已经想到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