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11-01 05:54:01 阅读:216
谯周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儒,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在蜀汉任官时期,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魏国三路伐蜀时,谯周劝刘禅投降。
谯周,字允南,是巴西人,乍一听是个外国人,实际上,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弱冠之年便已经饱读诗书,虽然少年丧父,满腹经论的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过就像事难十全十美一样,谯周的人生也有不完美之处,第一是父亲早逝,这是命运的安排,人力无法改变;第二是他生的模样不好看,脸是父母给的没法选择,这也是他无法改变的。
可是除了这两点,谯周还有一个不完美之处,那就是他的性子直,容易得罪人,这一点,不怪别人,是他自己的选择。不过,即使有这些不完美,也没有遮盖住谯周的优点,他有才华,而才华这东西是掩盖不住的,所以,他得到了诸葛亮的欣赏,并且让当时已经贵为丞相的诸葛亮对自己再三邀请,他这才从不出仕到进入朝堂。
关于谯周和诸葛亮,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那就是谯周在诸葛亮时期是个劝学从事,官不大,可他对诸葛亮的情谊却大着,在谯周心里,诸葛亮对他有知遇之情,这恩情重于泰山,所以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他不顾刘禅明令禁止大臣奔丧的旨意,为诸葛亮奔丧。忠义两难全时,谯周遵循内心旨意,为了当年的知遇之情而不顾一切。世人皆知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关系令人动容,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令人羡慕,可却很少有人道,其实诸葛亮的一生,除了刘备,还有一个谯周对其的感情,令人动容。
诸葛亮死后,后来蒋琬上位,谯周升任典学从事,这是一个没有实权却有声望的蜀国特有的职位,通俗点来说,就是著名学者,而且是著名学者之首,由此可见,在当时整个益州,谯周的文化水平之高,可以说是当代大儒了。
但凡是学者,必心忧天下,谯周更不例外,三国后期,蜀国最辉煌的时候已经过,往事不可追,而谯周俨然第二个诸葛亮一样为蜀国殚精竭虑,只可惜,他的君主不是刘备而是刘禅,所以也注定了他最后没有成为第二个诸葛亮。当年,刘禅好不容易熬过了被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人“支配”的时光,人到四十,立了太子之后终于能好好自由一下了,故而在政事上表现的散漫了一些。
而谯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赶紧劝谏刘禅,不忘先主叮嘱,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只可惜,谯周一番苦心,刘禅却毫不领情,反而戏谑的想着,既然谯周爱劝谏,干脆让他陪着自己日日聊天好了,于是谯周转任中散大夫。哎,刘禅以为谯周劝谏图的是个名声好听,想要的是官职,其实谯周哪里看的上这些?他要的是天下安好,他和当初辛辛苦苦打下蜀汉天下的刘备诸葛亮等等人一样,想要的是攻克中原,还于旧都啊!
谯周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力劝刘禅投降。公元263年,邓艾攻入绵竹,打败诸葛瞻。面对曹魏大军,成都城人心惶惶,逃的逃、躲的躲,已经形不成有效的阻击。当时朝廷上下有两种意见:一是投靠东吴,二是逃往南中七郡,投靠当时的南蛮。不得不说,这两条路都是瞎扯。
谯周就充分认识到这两条建议都不可取,反驳道:哪有天子去投靠别国的道理,那还是天子吗?况且曹魏强大、东吴弱小,倘若东吴再被灭,我们还不是一样要受辱;往南逃更是扯淡,诸葛丞相在的时候,他们都屡次反叛,现在走投无路再去投靠他们不是找死么。而且就算我们往南逃,曹魏大军肯定会往南追,到时候还是难免一战。
谯周的观点是对的,无论是投靠东吴还是南蛮,蜀汉被灭在所难免,不过是能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谯周劝刘禅投降,往难听了说是卖主求荣,苟且偷生;往好听了说是免于战火,就像陈寿说得那样“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陈寿虽然在偏袒谯周,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后人多诟病谯周不忠,但实际上他是忠的。不过他忠的不是蜀汉,而是自己。东汉以来,士族势力崛起,士族大夫们为了家族的昌盛绵延,就不得不在政治站队上多加考虑,甚至以不忠来换取家族利益,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投靠胡人的诸多士族,他们在保存家族利益和忠于主子之间选择前者,以求得在改朝换代期间家族不至于衰败。而谯周作为益州土著集团对蜀汉的忠诚度本来就不像诸葛亮他们那么高,劝主投降也就很好理解了。
益州的权力更迭史其实就是益州土著的斗争史。相比于益州势力,刘焉、刘璋的东州势力是外来集团,益州土著地主发动过抵抗,但被镇压;而后为了推翻刘璋集团、获得翻身,以张松为代表的益州势力帮助刘备夺取益州,但没想到的是,刘备的荆楚集团成为了蜀汉政权的核心,益州土著们仍然得不到重用,还是没有实现蜀人治蜀的目的。
在刘备、诸葛亮的时代,尚能压的住这些益州势力,但是诸葛亮死后,姜维连年征战,耗空国力,益州势力集团当然不能忍,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益州土著势力的代表人物谯周写了一篇极具争议性的文章——《仇国论》。在《仇国论》中,谯周极力反对姜维北伐,斥责姜维是不体恤百姓,劳民伤财,明知自己是以弱击强却冥顽不灵,认为当时的国策应该是修生养息,待时而动。正是因为这篇文章,谯周留下了千古骂名,被认为是他没有民族脊梁、丧失民族气节的证据。
谯周劝主投降的借口是保境安民,实质内核则是益州土著阶级的权利斗争。因此,后世褒其者认为他保全蜀中百姓,功德无量,比如陈寿;贬其者认为他没有气节,比如温庭筠、王夫之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