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东晋殷浩出山后为何沦为笑柄?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9-16 08:54:01 阅读:183

文章导读:东晋殷浩出山后为何沦为笑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西晋末期,司马氏政权被“八王之乱”折腾得只剩半条命,随后遭遇了“永嘉之乱”的羞辱,洛阳、长安连续被攻破,两任皇帝被俘虏,随后跑到江东苟延,剩下中原沃土生灵涂炭。  这里有......

  东晋殷浩出山后为何沦为笑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西晋末期,司马氏政权被“八王之乱”折腾得只剩半条命,随后遭遇了“永嘉之乱”的羞辱,洛阳、长安连续被攻破,两任皇帝被俘虏,随后跑到江东苟延,剩下中原沃土生灵涂炭。

  这里有个问题:晋朝虽然退守半壁江山,但中原的精英、技术大多都被带到了江南,实力照样强劲;反观北方,则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更迭频繁,而且时常出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为啥东晋就没有趁机收复中原?

  在任何时代,人都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东晋的江河日下,与其说是实力不济,不如说是人心不齐。关于他们的内耗,也许写上几万字都无法阐述完全;今天咱们就管窥一豹,从殷浩的离奇经历,来体会司马氏政权为何会如此悲催。

  在正式出山之前,殷浩是相当牛气哄哄的,仿佛连诸葛亮都得甘拜下风。

  殷浩,陈郡长平人,豫章太守殷羡之子。陈郡因大名鼎鼎的谢家而闻名当世,殷家虽然逊色得多,但也能跻身于世家之列。

  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最流行干啥?那自然是“清谈”,也就是不务实际、空谈老庄哲理,只务虚、不务实。一个文人如果精通这一行,很有机会声名鹊起、走上飞黄腾达的快车道。殷浩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史书对年轻殷浩的评价是“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即见识度量清明高远、精通玄理,年纪轻轻就享誉江南。同时,也许是参透了黄老之道的真谛,他还创造了一句名言:“官本臭腐,钱本粪土”,如此的超然脱俗、清新出尘,被江南士子奉为金玉良言。

  也许是为了维护自己藐视名利的“flag”,随后的殷浩屡屡拒绝朝廷的征召,任他职位再高、我自岿然不动。

  当时正是晋成帝司马衍在位,由于其本人年幼,权力由其外戚庾氏与豪门王氏联合执掌。期间,由于庾亮执法严峻,未能处理好与地方大员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苏峻、祖约的叛乱,后来经陶侃、温峤联手才奋力平定。经过此大乱后,为了稳定人心,朝廷征调一些世家大族、名士才子入朝参政,名声在外的殷浩就在此列。

  但是,殷浩的姿态相当高,压根就不给朝廷面子:

  位居权力中枢的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先后邀请殷浩,都被他拒绝;

  执掌大权的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也碰了一鼻子灰;后来加码到司徒左长史,同样吃闭门羹;

  另一位外戚——安西将军庾翼邀请殷浩当自己的司马,后来又提升到侍中、安西军司,但殷浩都称病予以拒绝。

  由于隐居荒山十多年、连续对朝廷执政官说不,殷浩的身价水涨船高,在当时文人圈子里,他俨然已与历史上的大贤并驾齐驱,被誉为当世的管仲、诸葛亮......

  鉴于外敌虎视眈眈、内部矛盾丛生,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殷浩这位当世大贤。不断有人前去拜访,苦苦哀求他出马拯救江东、安抚苍生。连庾翼都放下身段,亲自写信劝他不要学习古人、超脱世外,而应当入世力挽狂澜、缓解“江东社稷安危”。

  但殷浩仍旧不搭理。

  到了公元346年,庾氏兄弟陆续去世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执政,继续向世家挑选人才、找寻帮手。经卫将军褚裒的推荐,殷浩再次进入朝廷视野,被征召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然而,殷浩还是再三推辞。不得已,司马昱只好亲自写信邀请,他夸赞殷浩“沈识淹长,思综通练”,将其是否出山跟晋王朝的危亡挂钩:“足下去就,即时之废兴......”但即使这样,殷浩还是推三阻四,最终生生拖了四个月,才终于答应正式入仕。

  司马昱为啥如此看重殷浩?因为他本人也是清谈爱好者,对于业界的顶流自然推崇备至。

  不管怎么着,殷浩终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万众期待下重磅登场。那么,他的表现如何?真的配得上“管仲、诸葛亮”的美誉吗?

  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言难尽。

  殷浩的职场生涯,一开始就极具挑战性。当时的东晋朝廷面临着一个空前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少见的军事人物桓温。

  桓温其人,性格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是南朝少见的胆色俱备的帅才。公元345年8月,他已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公元346年11月,也就是殷浩入仕之后不久,桓温判断局势,果断擅自率军讨伐蜀地的成汉政权(上疏朝廷,但未等朝廷回复就带兵开拔)。下一年3月,他就攻进了成都,摧枯拉朽般覆灭了氐族李氏政权——这个割据政权,当初曾率先裂地称王,拉开了西晋崩盘的序幕。

  桓温灭蜀,创下了东晋立国以来的最显赫武功,从此越发威名大振,但也让东晋朝廷更为忌惮。司马昱比来选去,认为只有盛名在外、朝野推服的殷浩能够制住桓温,于是便把他引为心腹。而殷浩的风格偏偏是直来直去、针尖对麦芒,他与桓温一内一外、对立关系逐渐公开化。

  公元349年,中原后赵帝国的皇帝石虎病死,统治集团爆发内讧、冉闵诛杀石氏,北方陷入空前大乱。桓温大喜,认为这是光复中原的千载良机,便立刻上书朝廷、请求北伐。

  但东晋朝廷并不愿意看到桓温再立大功,以免越发不受掌控,于是从不作正面回复。同时,他们还提拔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兗、青五州诸军事,摆出一副“北伐大功舍我其谁”的架势。

  如此两次三番,本就瞧不起朝廷那波酸腐文人的桓温脾气发作,公元351年12月,他上书朝廷,声称“朝廷养寇,统为庸臣所误”,随后便以北伐为名、率领麾下五万大军顺流而下,但抵达武昌后就按兵不动。

  桓温这番动作耐人寻味,看似北伐,实际上是向朝廷传递“清君侧”的信号。而他所要清理的,自然是殷浩。

  当时的朝廷上下震骇,殷浩本人也急得团团转,甚至提出引咎辞职;好在吏部尚书王彪之(书圣王羲之同族堂弟)献上一计,司马昱亲自写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让尚有君臣之义的桓温上书谢罪、班师回镇。

  虽然侥幸过关,但殷浩哪咽得下这口气?他寻思着,怎么想个法子由自己北伐成功、以盖住桓温的风头?也许他心里想的是:你桓温能打仗,难道我就矮人一等?!主意已定,他甚至迫不及待地写好了表书,作势递交朝廷、请求北伐。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劝说殷浩认清定位、不可越俎代庖,其中就有担任右军将军的王羲之,但他们的真知灼见均被自我感觉良好的殷浩拒绝。

  公元252年,殷浩率领谢尚、荀羡等人挥师北伐,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个过程让人哭笑不得:

  原本,替冉魏政权镇守许昌的张遇已经向东晋投降;但当殷浩等人将要抵达许昌时,谢尚无法妥善安抚张遇,对方愤怒之下就地反叛,并派兵攻下洛阳、偷袭在仓垣的晋军,殷浩的行军计划遭受重挫;

  不过,随后羌族首领姚襄率众向谢尚投降,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并在随后一同进攻许昌。但一旁的前秦派出2万精兵帮助张遇,颍水之战,晋军脆败,战死者多达1.5万,谢尚本人在姚襄的保护下才逃出了生天;

  退守寿春的殷浩随后连续祭出蠢操作:

  他听说姚襄在历阳屯田练兵,担心其难以掌控,便想出了一个脑洞极大的解决方案:派刺客暗杀;然而,刺客临阵反水,不仅没对姚襄下手,还主动出卖了殷浩。

  堂堂东晋正统的宰辅,竟干出如此下三滥勾当,殷浩这次可谓尴尬到极致;但在姚襄派人前来忽悠一番后,他竟哈哈一笑,表态要跟对方重归旧好。

  也许在殷浩看来,年纪轻轻的姚襄很容易被忽悠;但他不知道,自己才是最幼稚的那位。不久后,他就因自己的“单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初,他曾暗地收买前秦的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以高官厚禄为诱饵,鼓励他们刺杀秦主苻健。但他哪里知道,对方其实是苻健的亲信,压根不可能反水。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设下陷阱:他们回信表示愿意当内应,邀请殷浩西进,到时双方里应外合,拿下洛阳、挺进关中易如反掌。殷浩大喜,连忙调集自己的7万大军向洛阳进发,并且还命令姚襄当自己的先锋军。

  让被自己刺杀未遂的人替自己打先锋,这是多大的心脏!结果,姚襄在行军途中突然倒戈,东晋大军淬不及防、溃不成军,装备辎重损失不计其数,殷浩仓皇逃窜。

  随后,听说姚襄留下部分军队驻扎山桑、其本人已返回淮南,气愤不已的殷浩决定讨回场子,于是便集结余部进攻山桑。结果他再次掉坑,姚襄突然来了个回马枪,前后夹击下,晋军再遭耻辱性一败。

  随后,赚得盆满钵满的姚襄得了便宜还卖乖,他派人前去健康,一边谢罪,一边控诉殷浩对自己的排挤、毒害,诉说自己是不得已自卫等等。

  到了这个地步,东晋朝廷只能让与姚襄关系亲近的谢尚前去替代殷浩。但常言道“趁你病、要你命”,殷浩的政敌们不会放过他,他们纷纷落井下石,痛骂殷浩祸国殃民、连累将士;其中自然以桓温骂得最狠,他上书朝廷,痛斥殷浩执政以来的种种罪过,强烈要求将其废为庶人。

  其他人骂骂殷浩,朝廷也许能装聋作哑;但看到桓温义正词严、得理不饶人的奏疏,司马昱也无计可施,只好弃卒保车、把殷浩赶出了朝廷。

  从此,桓温权倾内外,再也没人能与其争锋。没过多久,他亲自发动北伐,兵锋一度逼近长安城,给前秦带去了极大震撼;同时,他也稳步迈向心怀不轨的权臣之路。

  但殷浩的奇葩故事还未结束。

  被贬到新安郡东阳县的殷浩,看似宠辱不惊、淡定依然,继续研读自己最爱的老庄之道;但人们发现他经常突然发呆,拿起笔对着空气写出“咄咄怪事”四个大字。由此可见,他实在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步田地。

  实际上,桓温早就与殷浩相识,俩人年轻时名声不相上下,有点武侠中“北乔峰、南慕容”的架势。到了这个时候,桓温倒也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想起了这位老对手的好。虽然他瞧不起殷浩的执政能力,但对其的德行、名声还是比较认可的。

  没过多久,桓温对亲信郗超说:“殷浩有德行、善言辞,假如以前让他出任尚书令或仆射,足以成为百官的楷模;朝廷之前让他担任一方大员,实在是用错了方向啊。”于是他便写信给殷浩,邀请其回到朝廷当尚书令。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为啥在那时,看人最准、最知人善任的,反而是桓温这样的“逆臣”?

  收到信后,整日里自怨自艾的殷浩大喜过望,他立即回书一封,不仅欣然接受任命,还深切地感谢桓温既往不咎、虚怀若谷,自己一定会尽心效力之类。

  此时的殷浩,哪还有当初傲然说出“官本臭腐,钱本粪土”清高言论的影子?

  然而,当他把回信装进信函后,担心自己的措词存在不妥之处,于是便重新开封、细细检查。就这么又封又拆了十几回合,他才放心地把信寄给了桓温;不曾想怕啥来啥,他忙中出错,竟然把一个空信函寄了出去。

  桓温收到信函后,打开一看竟空无一物,以为殷浩这是在故意羞辱自己,自然是勃然大怒,从此断绝了启用殷浩的想法。

  两年后,忧惧交加的殷浩病死在了东阳县,一代名士,落得如此可悲可笑的下场。他的遭遇,是魏晋南北朝一些“名士”的真实映射:

  这些人精于哲学、德高望重,深受士大夫群体的推崇,掌握了南朝的核心资源;

  但那个时代,是个内忧外患层出不穷、豺狼虎豹横行天下的乱世,这些文人并不具备解决错综复杂困难的能力,如果把他们放在不合适的岗位,只能是既自取其辱、又祸国殃民。年纪轻轻的姚襄,就能把东晋宰辅殷浩玩得团团转,司马氏王朝为何会江河日下,原因不言自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古代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