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9-16 08:45:02 阅读:387
刘备为什么会对吕布落井下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刘备提醒曹操处死吕布,不单单是出于私仇,这里面大有讲究,其实在我们平日的工作中也会遇到类似场景。
关于吕布之死,说法还是比较多的。
在演义中,当吕布向曹操求饶、表示自己可以为曹操统御骑兵时,曹操征询刘备怎么看;后者点出丁原、董卓的名字,断绝了吕布的活路;
《三国志》里,曹操并没有问刘备,只是显得“有疑色”,即有些犹豫。此时的刘备在一旁察言观色、落井下石:“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于是,吕布卒。
《后汉书》中,在吕布的请求下,曹操原本准备下令给吕布松绑;但刘备及时阻止,并拿丁原、董卓的惨痛教训为例,一语惊醒曹操,也给了吕布致命一击。
而根据《献帝春秋》,曹操也是计划给吕布松绑,但主薄王必出言反对,曹操顺势作罢。
在笔者看来,无论各版本的文字如何描述,但基本方向是一定的:作为一个正常的政治家,曹操不大可能对吕布动心;坑死吕布的,是他自己。
对于自己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色对手,曹操并不会绝对的赶尽杀绝。
首先,曹操虽是三国最强大的诸侯,但他最大的武器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官方身份,是东汉朝廷的体制内官员,无论是早期的司空、行车骑将军,还是后期的丞相。也就是说,他在本质上虽然是干自己的私活,但公开来说是借朝廷的壳;他征讨各路诸侯,名义上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吊民伐罪”,帮助汉帝收拾不臣之徒。
这就注定了曹操不能滥杀。如何对待自己的对手,他必须综合考虑舆论、人心,占据道义优势,寻求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因此,曹操并不是绝对无法容纳自己曾经的对手,而是得视具体情况。比如以下几类人,他是极乐意拉拢的:
在一定小范围内干出过积极业绩、保境安民、风评较好,而且对于被中央朝廷政府收编并非特别抗拒的,比如张鲁。这样的人,曹操向来乐于收为己用。
对自己没什么现实与长远威胁、没有明显劣迹,但却代表着某些集团利益的。比如张绣,虽然他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却是凉州豪族集团重要代表,一旦他诚心归降,曹操不大可能反对,毕竟自己代表的可是伟光正的朝廷。
还有刘备,虽然在当时没什么权势,但他的名望让曹操不得不认真应对。当其前来投奔时,程昱基于“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的考虑,建议除之而后快,曹操却指出:“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这一表态可谓高屋建瓴、目光长远,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格局。当然了,后来刘备抓住了赤壁之战的机会咸鱼翻身,确实出乎曹操的预料。
但吕布是啥样的人?
一方面,他确实有能力,一个部将高顺就能让曹操吃不少亏;
但在另一方面,这可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更没啥士为知己者死的概念。首先见风使舵、杀害义父丁原;随后虽有诛杀国贼董卓之功,但本质上却是出于私利;被董卓旧部击败后,更是先后试图投靠袁术、袁绍、张杨;紧接着偷袭曹操、占据濮阳,依附刘备却又当白眼狼......
而且,吕布也不是什么集团的代表人物,他的部将大部分已将其抛弃,就更失去了被拉拢的价值。
总而言之,如果麾下有这样的人,在战场上的能力越强,对集体的破坏性越大。更可况,如果真如吕布所言,曹操把自己的骑兵交给其统帅,那等同于把核心竞争力交与他人之手,哪有丝毫抗风险能力?
所以说,吕布是把自己作死了。对此,刘备洞若观火;而他往吕布身上踩一脚,不仅仅是为了出口恶气,更是一种能加强曹操对自己好感的“套路”。
根据先秦法家韩非子的主张,帝王之术中有一项极为腹黑、但却有效的手段:挟智而问。简单点理解,就是故意拿自己非常了解、已经打定主意的事情去询问下属的看法,来试探对方的真实为人、是否是自己的支持者。
所以我们看史书时,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帝王经常会就一件事征询大臣们的意见,直到有人支持自己为止。其实他们不是真的想听取不同意见,要么是想辨明谁是自己人;要么是寻求支持者,把锅甩给别人。
现代企业中同样有这种情况:领导时常会拿一些看似简单明了的事项询问部下的看法。有些愣头青,搞不好在心里会嘲笑领导无知,殊不知人家只是想试探你的底细而已。说句不好听的,领导哪可能比你笨?
再回看刘备。在真实的历史上,无论曹操是否征询过他对如何处理吕布的看法,但在已经洞悉曹操心思的基础上,自己作为一个刚刚依附曹营的马仔,及时想领导之所想、言领导之想言,把弄死吕布、妒贤害能的帽子夺过来扣到自己头上,无疑会迅速加强曹领导对自己的好感,更何况吕布这人臭名昭著、曾猛捅自己刀子,弄他压根不会影响自己的口碑。
相反,假使刘备真的劝说曹操收留吕布,不仅坑不了曹操,反而会让其迅速提高对自己的警惕:你刘备吃过吕布的大亏,如今却想让我跳同样的坑,安的什么心?搞不好刘备就跟吕布同时殒命白门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