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6-30 12:15:01 阅读:106
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刘备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关云长义薄云天,诸葛亮忠昭日月,这是我们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一代枭雄刘备眼里,任何人都不可以百分之百的信任——丁原董卓要不是太相信吕布,也不会一个身首异处,另一个被做成了油灯。
曹操跟荀彧分道扬镳,孙权跟张昭常闹别扭,属下太过强大,主公寝食难安,尾大不掉的道理,任何一位枭雄都门儿清。三国正史记载的两件事,也会让刘备心生警觉:诸葛亮关羽都不太听话,我该如何应对?
刘备脊背发凉,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疑,因为关羽和诸葛亮确实曾经想过违抗刘备的重要命令,这不能不让刘备心生疑虑:敢违抗我的命令,关羽诸葛亮是不是有了不臣之心?
诸葛亮为刘备集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刘备活着的时候,却很少让诸葛亮带兵,甚至也不让他当前敌参谋长:入川之战,刘备带的是军师中郎将庞统庞士元;汉中之战,刘备带的是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法孝直;诸葛亮当年的工作,就是主管后勤,也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所说的“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带着法正在前线厮杀,汉中之战足足打了一年,这时候诸葛亮做的一件事,会让刘备十分不满,而这件事并非小说虚构,而是记载于《三国志·卷四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中的:“杨洪字季休,为蜀部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从杨洪那近乎质问的反驳中,我们能看出诸葛亮当时对发不发兵、什么时候发兵、发多少兵都有些迟疑,所以才会去征求杨洪的意见。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本来可能是个优点,但是在心急如焚的刘备眼里,可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我跟曹阿瞒打成了一锅粥,望穿秋水等你发兵,你居然还跟别人私下商量,如果别人反对,你是不是就把我晾在汉中不管了——你有什么权力找人讨论我的命令?
读者诸君都知道,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跟庞统一起受封军师中郎将,取得成都之后,赵云晋升翊军将军(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很奇怪汉中之战空营计杀退曹操后,赵云并没有得到任何升赏),诸葛亮晋升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赵云负责在前线保护刘备,诸葛亮负责看守大本营,都受到了刘备的完全信任。
当时曹魏与西蜀处于战争状态,刘备的命令,应该在西蜀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且应该是立刻、马上照做,但是诸葛亮却犹豫了,而且这次犹豫,不但被杨洪很不客气地反驳,而且还被陈寿写进了《三国志》,要说刘备对此毫不知情,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刘备回到成都有没有批评诸葛亮,这一点史料中查不到,但有一点读者诸君都看到了:刘备称帝,诸葛亮成了不封侯、不开府的丞相。
丞相必封侯,这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定下的规矩,封侯与开府,是一个类似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诸葛亮不得封侯,也没有资格开府,就是没有专属自己的人马班子,属于“参谋不带长”。
大多数人都能背诵的《出师表》中有这么一句话:“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个“宫中”,指的是刘禅的人马班子,包括尚书令在内,都归皇帝直管(曹操不按常理出牌,总想管尚书令荀彧);这个府中,指的是外朝大臣,也指诸葛亮相府办事人员,包括跟魏延闹别扭的杨仪,就是相府长史,只听诸葛亮的命令——我们很奇怪,一个没有爵位的相府大秘,敢跟当时的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魏延叫板,他怎么有这个资格和底气?
如果诸葛亮给刘备上表,是不能提到“府中”的,因为他不是侯爵,也没有开府,就是刘备身边的高级办事员而已——有人说这就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惩戒和控制。
刘备在世,诸葛亮虽然名为丞相,但却不封侯不开府,而关羽虽然受封前将军、董督荆州事,等于实际上的荆州牧,但却一直是个亭侯——反观曹魏阵营,五子良将受封四方将军的时候,基本都是乡侯,张辽、张郃、徐晃还在四方将军任上晋封县侯。
关羽亭侯爵位一直不晋升,还连累张飞不得晋升,直到关羽牺牲刘备称帝,张飞才晋升西乡侯,刘备驾崩,诸葛亮才有了爵位掌了实权:“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读者诸君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很多爵位和官职,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封地属地可能还在敌人手里呢,比如赤壁之战后关羽受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但是襄阳一直在曹操手里,没有一天属于刘备,当然也不属于关羽。
关羽跟刘备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有读者说关羽张飞糜竺糜芳都可以算作刘备集团的创始人甚至股东,这一点笔者没办法否认,不知读者诸君如何置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关羽是有资格跟刘备吵架,并且还真吵过的:“(许田围猎时)羽劝备杀公(曹操),备不从。及在夏口,飘摇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
这个“怒”字,可以理解为“不外”,也可以理解成“不逊”,这就要看刘备怎么想了。
兵败被追,关羽发点牢骚,刘备能理解,但是襄樊之战前和战役之中关羽做的一些事,估计即使是换做曹操孙权,也是不能容忍的。
首先是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
关羽给群盗(小军阀)官职和官印,是否事先曾向刘备请示报告?这个答案是很明显的,因为史书说是“受羽印号”,而不是“受备印号”,是关羽之支党,而不是刘备之部属。
在襄樊之战前,关羽还做了一件令刘备十分不满意的事情,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曹魏或东吴,关羽的下场一定很不好,但是刘备很玄妙地保持了沉默。
关羽做的这件事,就是拒收刘备给他的封号和印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但是册封关羽的过程,出了岔子:“先主为汉中王,遣诗(费诗,字公举)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睿智的读者诸君肯定一经发现了:关羽“不肯与黄忠并列”是虚,不肯接受刘备将军印是实——作为手握重兵坐镇一方的重臣,不管主公加封什么官爵,都只能跪拜谢恩或程序化地辞谢,而不能勃然大怒表示拒绝接受,这是典型的不拿豆包当干粮!
费诗回去怎么跟刘备汇报的,这一点史料没有写,但肯定是汇报了,否则陈寿也不会写进《三国志》。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襄樊之战足足打了半年,刘备没派一兵一卒支援,也没提供一粒粮一根草,最后关羽队伍扩编太快,粮草难以为继,这才导致了一败涂地——如果关羽不是饿的没办法,也不会去抢孙权的粮草,并给了孙权出兵的借口或者导火索:“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三国志·卷五十四》”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了问题:刘备对诸葛亮控制使用,对关羽不闻不问不支持,这是不是因为刘备此时对诸葛亮和关羽已经产生了戒备之心?
当然,这种怀疑可能也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关羽牺牲,刘备不顾一切地起兵报仇,看起来并不薄情寡义;刘备病重弥留,将整个蜀汉集团托付给诸葛亮,并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要没有足够的信任,刘备是不可能说这番话的。
三国的魅力,也就在于除了有璨若星河的诸多名将,还有扑朔迷离的权谋斗争,笔者才疏学浅,一直闹不清楚诸葛亮和关羽在刘备的心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也闹不清刘备为什么不给诸葛亮封侯开府,更闹不清当时汉中之战已经获胜,襄樊之战打成胶着,刘备为何不派诸葛亮法正张飞赵云魏延中的一两位回援荆州?刘备的养子刘封和舅子糜芳,是在帮关羽,还是在监视牵制关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