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6-29 19:57:01 阅读:148
还不知道:秦始皇打仗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打仗那么多年的时间,面对连年打仗,秦始皇为什么不缺粮食?
众所周知,战争打的是后勤,虽然有所特例,但往往后勤优者更容易获胜。根据史书记载,一个秦军每月口粮大约40斤,如果以王翦攻楚60万人为例,一共进行了2年时间,就需要大约30万吨的粮食。而且,秦始皇一统全国,一共持续了9年。姑且不谈如何运到前线,就说秦始皇如何做到不缺粮?
如果以今天的农业生产来看,固然不足为奇,但在战国时期每亩产量1.5石,大约180斤左右,3亩地才能够一个士兵的消耗,如果加上各种运输的损耗,所以秦始皇需要的粮食就更为惊人了。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却没有缺乏军粮的记载。当然,可能是司马迁没有记载,但从灭六国的战事顺利这一点来看,应该是秦始皇不缺军粮,否则战事就会变得紧张。
秦始皇时代,秦国连年负担如此沉重的军粮生产,可以推测,如果秦国没有一个空前发达的农业,根本就无法保障这种规模的战争。但史书上却没有秦国农业生产方面的过多记载,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史学家,直到1975年湖北挖出一座古墓,出土文物或解开真相!
1975年,考古专家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了一座秦朝古墓,墓主为秦代官吏“喜”。更大的惊喜是,在这一古墓之中,发现了1155枚秦代竹简,主要记载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等方面的内容,让人读之动容,其中部分内容还颠覆了历史。这就是“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内容就解答了秦始皇为何不缺军粮。
众所周知,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是“有法可依、执法甚严,秦法于吏于民都有绝对权威”,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秦法究竟如何细致,大家却说不出子丑寅卯。通过这一批秦简,足以能看到秦法的“恐怖”之处。
在《秦律十八种·仓律》中,对农业生产中的种子,就极为重视,所谓“县遗麦以为种用者,殽禾以臧(藏)之”,把不受欢迎的麦种与禾种立法同等重视。在古代社会,由于没有磨具,无法脱壳,所以麦子往往不受欢迎。
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亩一斗,黍、荅亩大半斗,叔(菽)亩半斗。利田畴(土地肥沃),其有不尽(到)此数者,可?(也)。其有本者,称议种之。
有了种子之后,如何种植呢?秦朝官府还有专门的种植指导,告诉你每亩种植多少水稻、麦子、小豆等。显然,从这一点可以看到,秦朝官方应该做过种植实验,找到了一条相对最佳的科学播种总结。
这一点就很恐怖了,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上,因为承秦制的汉朝可能做到了,但后世的隋唐宋元明清都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
领了种子之后,就面临种植问题,秦朝还有一项优惠政策,足以让后世农民羡慕嫉妒恨,《秦律十八种·厩苑律》记载:
(假)铁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勿责。
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民向官府借用了铁制农具,如果是使用过程中损坏的,那么只要书面说明一下,不用赔偿更不会受到责难。显然,这是秦国官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只要农民认真干活,即便损坏了国家农具,也不用一分钱赔偿,后世有王朝能做到这一点?
另外,从“秦公一号大墓”陪葬品中可以看到,有大批铁制农具,说明了铁制品还是有一定的价值,但秦国却敢于借给农民使用,也说明了对农业的重视。(当时铁制品缺少硬度和强度,所以不适合制作兵器)
种植了之后,秦朝官府还要负责管理,不能松懈,在《秦律十八种·田律》中也有记载:
雨为〈澍〉,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澍〉稼、诱(秀)粟及豤(垦)田?毋(无)稼者顷数。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早〈旱〉及暴风雨、水潦、?(螽)?、?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
这段话比较难懂,说白了就是:下及时雨和谷物抽穗,要书面报告上级;庄稼生长期发生雨水,要报告降雨量和受益田亩数量等。至于遭到旱灾、水灾、虫灾之类,就更要及时报告了。总之,秦朝官方都在积极参与农业管理,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的详细动态,而非简单的了解。
另外,在耕牛重视和粮食的储存使用上,秦朝和历朝历代差不多,这就不多说了。有趣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农业生产管理的一方面,《秦律十八种·田律》中有很多不准随意砍伐树木,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等“环保”规定,如果秦国人知道大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要保护大环境的话,那么秦国农业思想的先进就更让人惊讶了。
总而言之,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是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农民使用最先进的方法、使用最先进的工具种植,而且国家对耕作的管理,竟然能够具体到如此程度,足以让人惊叹。正因如此,或许才有秦始皇不缺军粮供应。
显然,从农业生产来看,在战国七雄之中,如果秦国不能一统全国的话,那么其他国家就更做不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