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施琅晚年骄纵跋扈康熙却并没有治他的罪,这是为何?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6-29 06:54:01 阅读:127

文章导读: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间大清帝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历数凉国公蓝玉之...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间大清帝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历数凉国公蓝玉之罪,将其斩首后,剥皮囊草。因为蓝玉案,有1.5万人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其中不乏冯胜、傅友德、王弼等开国功臣。如果说蓝玉之死,是因为其“确实有罪”,但傅友德、王弼等人的死,足以证明:朱元璋在刻意诛杀功臣。和朱元璋相比,中国古代另一位著名的皇帝,并没有大开杀戒,此人就是康熙。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到南京明孝陵拜谒朱元璋,并且用“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来评价朱元璋。的确,明朝虽然被清朝所替,但康熙对朱元璋,却十分敬佩。康熙和朱元璋,二人都是雄才大略之君,都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也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盛世。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康熙始终不愿多杀一人,尤其不愿意诛杀功臣。

举个例子,朱元璋时期的两任宰相李善长和胡惟庸,最终都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而在康熙时期,最权倾朝野的“宰相”当属索额图和明珠,这两人不仅为康熙立下大功,且都是皇亲国戚,虽然二人最终都获罪,但康熙只是将他们囚禁,并没有杀他们。不仅仅是对待文官,对待武将方面,康熙亦如此。

康熙二十三年,台湾郑氏终于臣服于清朝,康熙收复台湾,举国欢庆。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最大的功臣,当属施琅。施琅,原本是明朝旧将,先后三次背叛旧主,最终被康熙所用。施琅率兵攻打台湾,逼台湾郑克塽(郑成功之孙)投降,为国家统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军功卓著,被康熙封为靖海侯。

施琅晚年,非常嚣张跋扈,多有“蓝玉”的风格。有大臣举报,所施琅在治理台湾期间,抢夺民田,贪污受贿等,康熙并没有将施琅问罪,而是对满朝大臣说:

自古以来,恃功骄傲,此理势之必然。

然后,康熙对施琅提出批评,让他“慎言慎行,避免授人以柄”。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康熙得知,施琅要把康熙赏赐给他的“御书”做成御碑,并且还要在家门口盖一个“御碑亭”。康熙立即派人通知施琅(注意,不是下旨,是派人通知,属于非官方,为保全施琅的面子),让施琅不要“于公所立碑,借端招摇”。施琅因此立即拆掉石碑,但颇为遗憾。

两年后,施琅回京,御史们纷纷写好了弹劾施琅的奏折,准备交给康熙。康熙对大臣们说:“施琅来到京城后,你们都不准弹劾!”康熙安排大臣们到宫门外迎接施琅,又安排侍卫扶着施琅跪拜自己,这是一种莫大的礼遇。施琅在路上,早就听到风声,担心康熙不信任自己。康熙安慰施琅说:

“朕思寇乱之际,尚用尔勿疑;况天下已平,反疑而勿遣邪?”

康熙的意思是说:当初派你攻打台湾,很多人都反对,我却不怀疑你;现在天下已定,我还怀疑你干嘛?施琅听闻后,非常感动,承认自己确实有诸多不法之举,并且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请求告老还乡,归还兵权,让康熙放心。康熙却拒绝了,康熙说:“将军用脑子,又不是用力气,你虽然年迈,朕还是信任你的!”施琅最终病逝在任上,得以善终。

在封建社会中,功臣立下大功之后,难免骄奢跋扈,甚至知法犯法,最后被诛杀者不计其数。康熙和施琅的例子,足以证明,康熙不想诛杀功臣。有学者称,康熙不杀功臣,这是康熙和朱元璋最大的区别。康熙虽然不是汉人,但他深谙孔孟之道,对“仁”字运用到极致。康熙不像他的孙子乾隆,满口的“仁”字,内心却十分严酷。康熙的谥号是“仁皇帝”,康熙的举动,对得起这个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