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朱温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刘知俊为什么会背叛朱温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6-20 06:21:02 阅读:166

文章导读:很多人都不了解刘知俊和朱温,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王重师死后不久,朱温又想把刘知俊调离他所在的军区;刘知俊当时就告诉朱温,你刚用这样的手段整过王重师,现在又想这样整我吗?朱温说,我对你一直怎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知俊和朱温,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王重师死后不久,朱温又想把刘知俊调离他所在的军区;刘知俊当时就告诉朱温,你刚用这样的手段整过王重师,现在又想这样整我吗?

朱温说,我对你一直怎么样,你难道不知道吗?

刘知俊告诉朱温,如果是在王重师死前,你这样说,我也许会相信,问题是,你杀了王重师(全家),你还让我怎么相信你?想当年,你对王重师也很好啊。问题是,你说翻脸就翻脸。

没过多久,刘知俊就发动了叛乱。

刘知俊为什么会叛乱呢?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朱温杀王重师,让刘知俊一时有些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当他听到朱温又要把他从军区调离时。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刘知俊认为,在当时背景下,只要自己努力一下,就有可能让关中脱离朱温控制的。事实上,这才是刘知俊叛乱的主要原因。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通过简单的沙盘推演,大家就会发现,刘知俊叛乱只有死路一条。就算刘知俊愿意叛乱,他手下的将士,也不会追随他的。

到时,即使刘知俊敢宣布叛乱,恐怕都不用朱温派人去动手,他手下的将士就会把他解决了。

刘知俊选择叛乱后,一方面派兵封锁潼关,另一方面派人与李茂贞、李存勖联系。

与此同时,又派人游说长安城的将士,让他们把刘捍交给李茂贞处死,并且让李茂贞派军接管长安城。

到目前为止,整个关中已脱离了朱温的控制。

如果刘知俊进行得比较顺利,谁也不敢说,朱温不会失去关中。

几年前,丁会带着潞州投降了李克用,朱温折腾了两年时间也没有夺回潞州,相反最后还让李存勖在潞州战场打得大败了。

朱温死后,朱友谦带着河中投降了李存勖,朱温的儿子折腾了半天,也没有夺回河中地区。

再后来,魏博牙兵牙将带着魏博投降了李存勖,朱温的儿子折腾了半天,也无法改变整个河北尽归李存勖的事实,于是梁晋争霸战终于开始逆转了。

当时的刘知俊,是同州的最高军政长官。

同州这个地方对关中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两件事就可以了。

第一、朱温背叛黄巢时,就是同州的最高军政长官。

第二、同州的地理位置,大约就相当于关中的东大门。说得粗糙一点,也就相当于大名鼎鼎的函谷关一线;说得细致点,大约相当于大名鼎鼎的潼关一线。

现在,刘知俊割据同州、封锁潼关,与李茂贞、李存勖合作,谁敢说朱温一定能收复关中呢?

如果与刘知俊处境类似的军方大佬,也都趁势宣布要独立,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幽州的刘仁恭一系、淮南的杨行密一系再跟着行动起来,就更加不用说了。

问题是,任何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都有可能走偏了。

按理说,潼关天险并不是可以轻易攻克的。只要朱温军队屯兵于潼关之下,时间稍微久一点,整个战略局势,就会越来越不利于朱温。

首先,李茂贞对长安为中心的地区,就会实现比较充分的整合,到时朱温就算攻克了潼关,想夺取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也会感觉非常困难的。

其次,朱温在关中一线用兵时间太久了,山西的李存勖也会有充分的时间行动起来,到时朱温就更没有机会长久在关中用兵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刘知俊派兵封锁了潼关,而潼关竟然莫名其妙地就失守了。

在刘知俊叛乱前,刘知俊的弟弟、儿子都在关东。在刘知俊准备叛乱时,他们就开始向关中地区逃亡。从正常意义上,他们应该很快就会逃到关中的。但是很不幸,大约是因为最初是在朱温境内逃亡,所以不能走大道,于是阴差阳错的迷了路,等他们快进入关中时,朱温的大军也接近关中了。

如果仅此,大约还比较好办。问题是,刘知俊派到潼关外的众多侦察兵都被朱温大军俘虏了,并且投降了朱温大军。

随后的结果就是,刘知俊的弟弟、儿子逃到潼关,潼关守将把他们放了进去。

而后不久,投降朱温的侦察兵也到了潼关,潼关守军也把他们放了进去,而埋伏在后面的朱温大军,跟着那些侦察兵就杀进了潼关。

这种突然而至的变化,彻底打乱了刘知俊叛乱的时间表。

潼关失守得太快了,所以刘知俊只能经过简单抵抗,就撤出了同州;虽然李茂贞的军队已进入了长安城,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所以也无法充分整合长安为中心的地区,面对朱温大军的围攻,也只能经过简单抵抗就很快回了凤翔。更主要的是,战争打成这样,李存勖也不会淌这池浑水了。

虽然因为阴差阳错的原因,朱温迅速夺回了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但是,因为刘知俊是朱温手下的重要将领,而且率领众多军队投降李茂贞,所以朱温对关中的统治,已变得非常不牢靠了。

有一段时间,刘知俊在李茂贞的支持下大举夺取灵州,朱温派康怀贞去解灵州之围。结果灵州之围解了,但是康怀贞在撤军时,让刘知俊打得全军覆灭了。

康怀贞在朱温集团的地位,大约与刘知俊相当,也是独当一面的大哥级人物。从这件事,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刘知俊投降李茂贞后,对朱温在关中的统治威胁到底有多大。

刘知俊是五代时期,最有代表意义的军方大佬。

换而言之,他们手中的枪杆子,是绝不会轻易交出去的。所以,为了保住手中的枪杆子,刘知俊开始跟着时溥混,后来跟着朱温混,再后来跟着李茂贞混,再后来跟着王建混。

最后,王建感觉自己死后,刘知俊有可能失控,于是把他杀了。

刘知俊和谁有点像呢?和三国的吕布有点像吧。

如果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刘知俊始终没有产生吕布那样大的威力。换而言之,他一再被大哥逼得投敌,却从来没有真正反咬过大哥。

但是刘知俊无论投靠谁,也始终是以一股强大的力量存在着,而且让大哥都毫无安全感。否则,绝不可能到了哪个地方,也会被自己的大哥猜忌,最后只能选择率众造反。

在那种乱世之中,一个强人,通常是不会接受完全变成打工仔的事实,所以他左冲右突都想保持自己作为股东的地位。问题是,这种追求,随着各地中央集权的发展,越来越难以实现了。

当然了,任何一个统治者,在这种背景下,想实现中央集权,也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因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弟逼反,关键是,都有可能让自己损失惨重的。尤其是当手下的小弟接连叛乱时,整个军政集团突然崩了盘,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在朱温一系,类似的大佬,还有丁会、朱友谦等人;总而言之,感觉跟着朱温混有前途,就跟着朱温混;感觉跟着朱温混没有前途,就投靠朱温的敌人。

在李克用一系,这种大佬也有很多。

最经典的就是演义中如同战神的李存孝,跟着李克用混有前途,就跟着李克用混,跟着李克用混没有前途,就跟着别人混了。

再经典一些的就是李罕之,跟着李克用混有前途,就跟着李克用混,跟着李克用混没有前途,就跟着朱温混了。

最戏剧性的莫过于李继韬。李继韬是李嗣昭的儿子,李嗣昭死后,李存勖不想让李继韬继承他父亲的权力,李继韬就用武力迫使李存勖承认这个事实。随后,又投降了朱温一系。

我之所以说它非常戏剧性,是因为李继韬投降朱温一系时,梁帝国的灭亡其实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因为不久后,一场大决战,梁帝国就灭亡了。

当然了,李继韬的结局,我们可想而知。如果时光可以重回,李继韬还会这样选择吗?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会知道,在那种年代,削夺拥兵大佬的兵权,那是多么困难的事。

后来,后唐皇帝想削夺石敬瑭的兵权,石敬瑭直接就向契丹求援了。

此前李存勖想削夺镇、定的藩,镇定二藩,也都是纷纷向契丹寻找帮助。

至于再后来,郭威想削刘知远弟弟的藩,刘知远的弟弟就向契丹寻求保护,并且建立了五代十国的北汉。后来的柴世宗被吹了个神乎其神,接管了郭威的权力后,也不敢去平定北汉,因为平定北汉,无非是逼得北汉与契丹走得更近罢了。

但是,加强中央集权几乎是一种无法改变的潮流,所以加强中央集权后果通常很严重,因为轻则逼得手下大佬造反,重则自己让手下大佬火并掉,但是谁拥有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没有改变过继续打压拥兵大佬政策。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到了赵匡胤时代,终于可以杯酒释兵权了。在此前,赵匡胤敢这样玩,大家肯定能找出一百个理由背叛赵匡胤。

最简单而言,如果中央集权并没有巩固到一定阶段,赵匡胤敢削夺大家兵权,大佬们只要打着维护柴世宗孤儿寡母的旗号,就能把赵匡胤挤得没路可走;或是再拥戴一个能代表大家利益的大佬,也能把赵匡胤挤得没路走。

到时,千万不要说赵匡胤武功有多么牛,因为唐庄宗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比赵匡胤牛多了,但是手下大佬一怒,唐庄宗当时就啥招也没有了。

仅仅是因为一代接一代的努力,赵匡胤削藩的时机终于成熟了,所以大家难免会认为,一个金点子(想到杯酒释兵权的小花招),就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朱温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虽然弄得关中大乱,并且让自己对关中的统治变得更加不稳定(因为刘知俊投降李茂贞,增强了李茂贞的实力),但是总的来说朱温对关中的统治并没有失控。

而随后不久,因为朱温加强中央集权越来越明显,所以引发了更大的乱子。不久后,镇、定二州开始秘密与李存勖进行各种联合,试图抵抗朱温加强中央集权的步伐。朱温对此回以更强硬的打击,结果就是让镇定二州,彻底倒向了李存勖一边。

这一次,朱温栽的跟头就更大了。因为,朱温随后试图用军事手段再夺回镇、定二州的控制时,那是一败再败,最后在失败中,走完了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

这样一折腾,朱温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于是河北镇、定二州丢失。关键是,朱温因此一败再败,让谁也能感觉到,梁帝国已开始明显走下坡路了。

于是,朱温在临死前,对自己创建的帝国,有一种说不出的悲观。因为自己英雄一世,尚且如此,自己的儿子,接手自己的帝国后,会是什么结局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