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6-15 10:54:02 阅读:183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唐朝宰相陈叔达是什么身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贞观六年十一月,李世民突然下旨,升遂州都督陈叔达为礼部尚书,陈叔达是陈朝宣帝的第十七子,后来投奔唐朝,被李渊任命为宰相(侍中)。李世民登基6年后,突然任命陈叔达为礼部尚书,礼部乃六部之首,陈叔达获此重用,惊讶之余,连忙入朝谢恩。
事情要从10天前说起,唐朝贞观六年十一月初二,北方游牧民族铁勒族的可汗契苾何力率领整个部落6000多户民众投奔唐朝,从此之后,契苾何力成为唐朝最著名的外族名将。对于契苾何力的投奔,李世民自然十分欣喜,打算封他为左领军将军,并且让将铁勒部落安置在甘州、凉州一带,成为大唐的国民。不仅如此,李世民还邀请契苾何力来长安,打算盛情款待一番。
按照常理,契苾何力是外族投奔而来,对唐朝统治西域有重大意义,接待仪式不可马虎。于是,李世民提前让礼部、吏部、兵部三个部门共同准备接待契苾何力,以礼部为首。但礼部尚书唐俭刚刚被调任民部尚书,李世民需要物色一个优秀的礼部尚书,于是他想到了陈叔达。为什么选陈叔达呢,因为李世民一会想找机会报答陈叔达,一直没找到机会。
陈叔达是一位命途坎坷之人,他出生陈朝皇族,陈朝后主陈叔宝是陈叔达的兄长。隋朝灭陈之时,陈叔达年仅11岁,随兄长归降隋朝,长大后在隋朝为官,但不受重用。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隋,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武德四年,李渊拜陈叔达为侍中(相当于宰相)。《旧唐书》评价陈叔达:
叔达明辩,善容止,每有敷奏,莫不属目。
即:陈叔达思维明辨有条理,每次他奏事,其他官员都十分瞩目。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夸奖他的前辈陈叔达:
“掌书王命,故一朝言语,焕成文章。”——《全唐文》
可见,陈叔达的才华的确出众。
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镇守长安,次子李世民则领兵四处征战,几年下来,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宋金刚,功劳甚高,李渊赏无可赏,只得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与此同时,李建成身居太子之位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便联合齐王李元吉向李渊进谗,李渊相信了他们的话,打算废黜秦王李世民。
正在此时,陈叔达劝说:
“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
陈叔达的意思是说:秦王李世民为唐朝立下大功,不能轻易废黜。况且他性格刚硬,若轻易贬斥,恐怕他受不了这个打击,会染下重病。
李渊觉得陈叔达之言有理,便没有怪罪李世民。事情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对陈叔达感激万分。
当年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被杀。事后,李世民的心腹将领尉迟恭手持兵器进入内宫,向李渊禀报“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李渊惊魂未定,这时陈叔达给了李渊一个台阶,陈叔达说:
“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陈叔达的意思有三点:
第一,李建成和李元吉本来就无功于天下,而且嫉妒李世民的功劳,多次谋害李世民,他们的死,是罪有应得。
第二,李世民诛杀逆贼,是大功一件。
第三,今日的李世民已经羽翼丰满,深得民心,你(李渊)不如把军国大事托付给他,以后就不会再次发生骨肉相残之事了。
可以说,在得知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渊肯定是震惊的,但陈叔达的这番话,给了李渊台阶下,李渊因此才立李世民为太子,将皇位提前禅让给李世民。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得以登基,那些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秦王府旧臣自然居首功,但在他们之外,陈叔达先避免了李渊废黜李世民,又建议李渊把皇位传给李世民,陈叔达也同样功不可没。
李世民登基后,本想立即重用陈叔达,没想到陈叔达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贞观元年,李世民加封陈叔达为光禄大夫,但很不巧,陈叔达性格耿直,在朝堂上和萧瑀公开辩论。萧瑀也是皇族出身(南梁明帝第七子),两人互不相让,头脑一热,二人竟然在朝堂上拳脚相向,打成一片,影响非常恶劣,李世民一怒之下将二人同时贬黜。
之后,李世民又要重用陈叔达,陈叔达的母亲病逝,陈叔达需要丁忧三年。
贞观三年,陈叔达丁忧期满,李世民授他为遂州都督,陈叔达又因为生病耽搁,未能前去赴任。
直到贞观六年,因为契苾何力投降唐朝,李世民终于找到机会升任陈叔达为礼部尚书。陈叔达入宫谢恩后,李世民告诉陈叔达:
“武德时,危难潜构,知公有谠言,今之此拜,有以相答。”
李世民的意思是说,6年前,我逢危难,你为我说好话,我一直想找机会报答你,如今升你为礼部尚书。
结果,陈叔达的回答很高明,陈叔达说:
“此不独为陛下,社稷计耳。”
我当时不是为了陛下你,只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已。
俗话说,马屁拍得好,生活无烦恼。陈叔达的话让李世民非常受用,后来陈叔达因涉及家族纠纷,被御史弹劾,李世民也没有怪罪陈叔达,陈叔达得以安度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