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6-05 15:00:01 阅读:81
你真的了解狄青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一代名将狄青抑郁而终,年仅49岁。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没有死在战场上马革裹尸,也没有得享高寿寿终正寝,而是在盛年积郁而终,听到这个消息每每感触。大宋待武将何其薄也,这位将军竟然死在了庙堂诸君子的口诛笔伐之下。
狄青十六岁代兄受过,开始了军旅生涯,狄青是以发配充军的名义到军队来的,所以脸上有刺字,别人以脸上刺字为耻,想方设法的要弄掉,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就是,而狄青却认为这是激励大家的象征。从这一点上看,狄青是不在乎面子这些虚的东西。
狄青从军开始就在西北地区,正好是西夏建国发展的时候。狄青一生的转折点是从韩琦、范仲淹到来开始改变的,韩琦当时颇为赏识狄青,重用他,不过后来韩琦也对其口诛笔伐。范仲淹更是教狄青读书识字,提高文化素质,狄青也从一个只懂得冲锋陷阵的武将变成了懂得兵法的将军,这也是他日后显贵的重要原因。范仲淹为大宋培育了一个好苗子,在宋朝重文轻武的环境下,文臣如此重视武将,非常罕见,这是狄青的幸事,更是大宋的幸事。
当初元昊称帝时,大宋和他发生了三次大战,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一次比一次惨。大宋男儿虽然斗志昂扬,可惜没有料敌先机,中了元昊的圈套。虽然元昊是少数民族,不过党项族是从鲜卑族脱离出来的,汉化程度比当时的辽还要高,元昊本人的心机颇深。韩琦和范仲淹当时的主张也不一样,韩琦主张攻,而范仲淹主张守,其实范仲淹的想法是逼得元昊自己就范,然后采取羁縻政策,这也是汉族政权对待少数民族政权的常用伎俩。
三次大战失败后,宋朝采取了守势,按照范仲淹的策略在走,不过宋仁宗还是主张要使用武力支持的。西北地区当时的最高指挥官夏竦在官场上和同僚斗的时候,手段高明,不落痕迹就搬倒了政敌,可是到了战场上就消极怠工了,这可真是窝里斗横,对外就歇菜。狄青在当时不属于领导层,都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
狄青在西北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狄青也因为在西北的战功赫赫而显贵起来,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宋仁宗召见他时,想去除他脸上的刺字,狄青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狄青一生军功的辉煌时刻不是在西北而是在广西,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报告请战,第二天入见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得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当时侬智高回师重新占据邕州,狄青联合孙沔、余靖的部队进驻宾州。
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而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还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说:“号令不一,是部队失败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将领到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来袁用等三十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军门斩首。孙沔、余靖相视惊愕,而众将领则吓得两腿战栗。北宋长时间以来都是文臣带兵的,纯武将的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军纪的严明也让人眼前一新,正是这样才能打胜仗,这也是文臣很能明白的一个道理。
这之后狄青利用敌人不清楚自己的情况的优势,取得了昆仑关大捷。部下在一堆死尸里发现了一个身穿金色龙袍的人,有人说这就是侬智高,可是这有个问题,因为当时宋军没人认识侬智高,本来狄青可以依据这报功,不过狄青认为这是不确定的,极大程度是侬智高的金蝉脱壳的计谋,所以没同意,没有报击毙匪首。镇压起义击毙匪首和不击毙差别还是很大的,功劳也会打折扣的,狄青不居功,这对于一个出身行伍的军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回朝之后狄青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官拜枢密使,枢密使是西府长官,和东府的宰相同级同品,号称枢相。这是大宋成立近百年来第一个武将为枢密使的,按照惯例枢密使往往还会入东府成为宰相,晏殊就是从枢密使成为宰相的。之前的曹彬和潘美这些人都不是职业武将,而狄青是职业武将,狄青荣升枢密使,对于官场而言无疑是个大地震。从这个时候开始,满朝官员对于狄青都投来了不友好的目光。
狄青的下属焦用犯了罪被韩琦抓了,狄青认为韩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于是去求情。说到焦用作战勇猛,是大好男儿,谁知韩琦听了以后,很不屑的说到“区区武夫算什么好男儿,只有东华门外以状元名唱出者才是好男儿。”紧接着就把焦用处决了,这明着是说焦用,实际就是在说狄青,谁不知道他狄青也是行伍出身,没有功名。韩琦这件事做得很不地道,当众羞辱当朝一品,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当时文人对于武将的看法,赫赫战功竟然比不过几篇诗赋。
狄青当上枢密使以后弹劾他的文章就没断过,什么狗头上长犄角都能算到他头上。狄青也倒霉,他家在一次大雨中被淹了,他跑到大相国寺暂避,当时那里有很多老百姓,狄青居住在佛殿,这在他看来没啥,自己本来就是枢密使,总不能和平民百姓挤在一起吧,可是老百姓很快就被文官的舆论给带跑偏了,这一下子舆论都开始谴责他了。
仁宗本来想保狄青,说狄青是忠臣,结果大臣们直接来了句难道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这一下子狄青成为了王朝的不稳定因素,会谋反。最后以“为国家消未萌之患”将狄青贬谪了,罢免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这其实对于文臣来说没啥,几起几落太正常不过了,连权相吕夷简当初也被这样贬谪过。可狄青是武将,他想不开,他认为自己没有犯大错,为什么要贬谪。狄青还跑到中书省去找首相文彦博问原因,文彦博说:“没什么原因,因为朝廷怀疑你。”这一句话彻底打击了狄青。
文彦博这个人当宰相的时间在北宋几乎是最长的,能和他比的没几位,他主张对狄青不仅仅是罢官贬职这么简单,他要做的是痛打落水狗。所以狄青到了陈州以后,文彦博老派使者来询问,吓唬狄青,狄青被弄的精神崩溃了。狄青也不是文盲,他很清楚战国时期的白起,也是战功赫赫,最后死在了范雎的手段下,狄青觉得自己也会步白起的后尘。
在陈州待了不到一年,狄青嘴上生了毒疮,没多久就抑郁而终,一代名将死的如此窝囊,死后仁宗追谥为武襄,赠中书令,这也是对他一生的肯定。仁宗本想重用他,可惜祖宗的家法让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此后大宋规定武将止步枢密副使,不可任枢密使,最高的军事机关却排斥了武将,这也造成了宋朝的武力再也上不去,虽然很富庶,可惜军事实力不足。
因为五代是武人天下,赵匡胤本人也是武人,因此他开始限制武人,武将和文臣见面,及时官阶一样,也是武将先行礼,皇帝是不用担心自己的皇位被武将夺走了,可天下自此不安,可悲的是自宋朝开始重文轻武成为王朝的一个共识,即使是马上得天下的清朝亦是如此。
狄青在北宋缺将的时候涌现出来,立下赫赫战功,面对千军万马毫不畏惧,可面对文臣的口诛笔伐却无计可施,也不怪他,大宋的言官是连官家都害怕的存在。只能感叹狄将军生不逢时,狄青字汉臣,这个字就像他的忠心一样,一生一世都是汉臣。面对他真的是无尽的感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