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6-05 00:15:01 阅读:126
说到李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李冶(yě),“唐代四大女诗人”之首,又称李季兰,或许很多人都不熟悉,可在诗坛众星璀璨的大唐,能以“女诗人”之名占得一席之位,可见此女并不简单。
《唐才子传》记载:
幼聪慧,及长姿容美艳,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如此盛赞,用当今的话来说便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
尽管在那个“橙红色”的时代里,民风开放,文人之风盛行,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可个性坦荡,极富才情的女子在一个崇尚“女德”的时代,终究是极易引人非议的,易安如此,多年前的季兰亦是如此。
高仲武说李冶:
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
不拘泥传统女德,一生浪漫不羁。她是为爱而战,愈挫愈勇的小道姑;也是才情万丈,下笔入神的女诗豪;或自由浪漫,或风流放荡,亦或特立独行,她又何曾在意过,当她怀着对生活的敬意,对爱情的向往,一路写下生香活色的诗句时,便已经实现了自我的解放。
季兰一生,虽处俗世之外,却几次三番以孤身入红尘,尽情尽性,不舍爱与自由。
幼有才气,意恐失行早年入道
季兰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生年不详,有记载的人生是从一首诗开始。
李家有女初长成,模样俊俏,聪慧伶俐,在当地人尽可知,据说季兰6岁便能作诗,兼通琴艺,小小年纪,便随着父亲多次参加名仕聚会,赢得不少赞誉。
才貌双全,只待成年许以才子,琴瑟和鸣的静好日子或许可期,殊不知,一场无比寻常的聚会,改变了这个才女的命运。
一个平常的晚上,夜色渐浓,明月当空,无比惬意,李父于庭院宴请友人,推杯换盏,笑语连连,热闹非凡。
六岁的季兰被父亲从院子里叫到酒桌上,指着花园里的蔷薇,让季兰作诗助兴,小季兰对此情形早已司空见惯,略思一阵,便缓缓吟出,结构规整,行文流畅,众人赞不绝口,可其父亲却暗暗皱下眉头。
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
花架还没搭好,蔷薇的枝叶却已经肆意纵横了,看似寻常,可“架却”二字又同“嫁却”,小小年纪却有待嫁情绪,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
就因为这两句诗,彻底改变了季兰的人生轨迹。父亲以修身养性为名,在她未成年的时候就将她送去了浙江湖州的玉真观中,当了一名女道士。
孤灯佛卷,清心拂尘,作为当时的国教,其繁荣可想而知,远离尘世枷锁,小季兰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天性不仅未被禁锢,反而愈发张扬。
少女婀娜,情窦初开心投诗僧
季兰所在玉真观地处偏僻,还算比较清静。她在道观中除了读经以外,就是作诗、习字、弹琴,观主见她天资很高,对她悉心栽培,使其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诣极深。
修道生活并未能制约住季兰的少女心性,她还是那般浪漫多情,坦荡自由。16岁时,李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肤若凝脂,巧笑倩兮,巧目盼兮,“美姿容,神情萧散”。
少女情愫,一引而发,二十岁的季兰遇见了诗僧皎然,他素衣袈裟,满腹经纶,季兰一见而钟情。
一个道姑,一个和尚,季兰没有想那么多,相思最难自抑,就像是爱情故事里一样,一个是清心寡欲的佛僧,一个是怀春的少女,季兰跟在皎然身旁,诗词酬答,一路挑逗。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信纸雪白,叠成双鲤的形状,季兰把心思藏在情书里。皎然看信,凡心萌动,可奈何已是陌路,一封回信,姗姗来迟: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一个少女怀春,一个远离凡尘;一个含春带笑投石问路,一个口中念道阿弥陀佛;一个是活泼的才女道姑,一个是得道的才子高僧。
两个人心态上的差异,让这段感情还没开始,便已结束。
这大概就是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吧。倘若在皎然还未完全凡心褪去之前,两人相遇,才子佳人,必定成为一段佳话。
季兰的诗里并没有反应出失恋的痛苦。热情的生命没有时间体会哀伤,她忙着作诗喝酒,会朋友,旅游,就像从来没有被拒绝过。
向往爱情,两番热恋无疾而终
季兰在文人圈子里名气渐盛,仰慕者甚多。
随着动乱全面爆发,越来越多的文人,从北方来到平静的江南,浙江形成一个诗人圈,季兰交际圈也逐渐扩大。
一次偶然,玉树临风,潇洒不羁的阎伯钧走进了李季兰的生活,情投意合,郎才女貌,很快两人便陷入热恋。
不久之后,一纸任令将阎伯钧派往外地做官,虽万般不舍,可也苦于无奈,只好作诗送别: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虽然此地分手,可千万别学汉代的阮肇,迷恋女色而不知返啊。李冶在诗里自称为“妾”,这样的诉求,显得有些卑微,李季兰纵然是貌美才高,矜持高雅,可在爱情面前,却也如常人一般患得患失。
踏入仕途,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后来的阎伯钧另娶他人。季兰在收到回信之后,已然心如死灰,寥落怅然: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得阎伯钧书》
越是不顺心,便越是憧憬,季兰对于爱情,有着自己的执着。
另一个男人闯入她的生活,此人名叫朱放,是一位淡泊明志的隐士,久而倾心,季兰每一次都用情极深: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相思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朱放随后也赴远地为官,一走了之。
人生八至,广交好友诗名远扬
或是几次失败的感情经历,中年后的季兰活得愈发通透,拿得起,放得下,一首《八至》,道尽人生二态: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明人钟惺《名媛诗归》评价这首诗: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
“至亲至疏夫妻”,满有饱经人事的感觉,堪称深刻至理,未经历爱情婚姻前,觉此句平实而有哲理,经历过爱情婚姻后,觉此句道尽人间悲凉。
世事无常,情路坎坷,季兰活得坦然,没有爱情,友情同样滋润人心。
《全唐诗》中就收录有大量她与诸友互相酬赠的诗作,他们中有和尚、官员、名士、诗人,多因与其谈诗论道而成为朋友的。得到过赠诗的人除了皎然、闫伯均、朱放,还有刘长卿、崔涣、韩揆、萧叔子......
但若是讲到知心密友,当数茶圣陆羽,季兰与他除了以诗相交外,更以心相交。
她晚年多病,孤居小岛,陆羽泛舟前去探望: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凋零凄凉,欲语泪垂,旧日情谊深切动人。
渐渐地,季兰的诗名越传越远,皇帝闻之,对这个才女便有了兴趣,于是派人前往观中,请季兰入宫觐见。
已近暮年的季兰接旨北上,皇帝见后,见季兰虽颇有姿色,惊为天人:
上方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自保献诗,欲加之罪命陨极刑
建中四年,即将开赴河南前线的泾原军经过长安时哗变,拥立赋闲的河北旧将朱泚称帝,唐德宗仓皇逃至奉天避难。李季兰失身贼廷,为了自保,被迫给朱沘献诗。
784年,朱泚败亡,德宗还朝,受任朱泚伪职的官员皆被诛杀,李季兰因为给朱沘献诗,也未能幸免。
对于反叛,皇帝总是没有丝毫的同情和容忍,牢狱漆黑,季兰一夜白头。
她终于明白,哪怕再怎样特立独行,还是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被父亲弃之道观,被所爱抛之不理,到了最后,那个时代也未曾对她有半分怜惜。
那年秋天,季兰死于极刑之下。
绝世才女,凄凉离世,让人唏嘘。
纵观季兰的一生,率性而为,何其勇敢。
她情感炙热,敢爱敢恨,对每段感情都认真对待,这没有错。
她惨遭抛弃,初心不改,不丧失爱与被爱的能力,这没有错。
她为求自保,委身献诗,于家于国没有半点不忠,这没有错。
或许,她本该是一个尘世之外的“仙子”(时把道姑称作仙子),可从她孤身坠入红尘开始,一切似乎成了定数。
可那又如何,季兰一生为了爱与自由,尽情尽兴,在生命最后一刻,也从来没有后悔过,或许她唯一的遗憾就是,她从未辜负过任何人,却鲜有人把她放在心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