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6-04 20:15:01 阅读:124
说到唐肃宗李亨,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十八日深夜,月明星稀,唐肃宗李亨孤独的躺在长安城大明宫长生殿内的御塌上,气若游丝。身边没有一个宦官宫女。他一生挚爱的张皇后刚刚就被他最宠幸的宦官李辅国抓走,不知去向。他扯着嗓子喊了半夜,没有一个人过来搭理他。想起十三天前死掉的父亲李隆基,他不禁悲从中来,五味杂陈的哭了。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初八,李亨出生于长安东宫之别殿, 此时李隆基刚被立为太子不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虽说联手干翻韦后和安乐,其实太平公主出力最多。而太平公主并非善茬,她之所以推李旦上位,一是自保,当时韦后和安乐已经准备拔掉李旦和太平公主这两颗钉子,她们只好先下手为强。二是想自己当女皇,步其母亲武则天后尘。因为武则天经常夸她最像自己,不仅长得像,而且有野心。
但是李隆基却成了她通向权力巅峰的绊脚石。李隆基已经27岁了,颇有太宗风采,不喜欢舞文弄墨,终日玩鹰走马,纠结一帮勇武少年狩猎打球。相对而言,李旦33岁的长子李成器却跟李治差不多,才气过人,潜心音律,好文不好武。太平公主想做武则天第二,首先就得培养一个傀儡皇帝,然后废掉自立。李旦已经五十多岁,跟晚年李治一样,无心也无力操持政务,李成器是太平最好的选择。所以太平公主经常跟李旦说,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立长不立贤。李成器宽和仁爱,颇有咱们父亲的风采,你不立长子而立三子,小心酿成当年太宗李世民和隐太子李建成骨肉相残的惨剧。
平心而论,太平公主的担忧不无道理。可惜李旦是李唐诸多皇帝在立储问题上少有的明白人(李渊李世民李隆基等英主都没做到这一点,李世民还被老人家批评为“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就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亲自下诏肯定了李隆基太子之位的合法性,让人们不要传播流言。此事他决心已定,不必再议。
太平公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是窥探李隆基所作所为,找李隆基犯错的把柄,“纤介必闻于上”,还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卧底。只要李隆基被抓住漏洞,那么即使李旦想保他也保不住。当年乾纲独断如李世民,想保李承乾都被长孙无忌否决了。因此李隆基每天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做错一件事,生怕说错一句话。
恰在此时,妃子杨氏怀胎十月,要生孩子了。生孩子本来不是事,只是生的不是时候。如果这个孩子出生,被太平公主知道,太平公主便会以李隆基沉迷女色不理朝政为由向李旦告状。于是李隆基就想打掉这个孩子,让亲信张说出去弄了些堕胎药,自己亲自弄个小炉子煎熬。煎着煎着困了,就在火炉边睡着了,梦到一个金甲天神从天而降,把药锅打翻了。李隆基一下惊醒了,果然看到药锅翻在地上。李隆基又煎了一锅,结果再次睡着了,金甲天神再次下凡把药锅打翻了。李隆基不信邪,又煎了一锅,这次瞪大两眼睛不睡觉,看看到底有啥古怪。却见药锅煎着煎着,好端端的又掉在了地上。
李隆基这下彻底服了,恰好张说也回来了,两人一商量,看来这孩子命不该绝,天意不可违,方才把孩子生下来,取名李嗣升。嗣是继承,升是上天。嗣升意即承奉上天旨意。李嗣升出生后,一直交给太子妃王氏抚养。很快李隆基干翻太平公主,封了李嗣升一大堆头衔,并派贺知章皇甫彬等当世名士教育他。李嗣升身为亲王,他的人生程序本来早已预设,便是看书写字,听歌跳舞,聚集一些帮闲,悠哉悠哉到老。只可惜人的命运啊,真是变幻莫测。
李隆基有个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是武则天侄孙女,性情乖巧,善于逢迎,工于心计,用骆宾王骂武则天话就是“狐媚偏能惑主”,也就是现在说的绿茶。武惠妃茶艺超群,集李隆基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还怂恿李隆基把同甘共苦的王皇后废了。由于武惠妃特殊身份,还有李隆基对后宫干政的恐惧,他被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等人整怕了,留下后遗症,坚决不立皇后,所以武惠妃其实就是实际上的皇后,虽然没有皇后头衔。
母以子贵。武惠妃既然有了皇后的地位,当然要给儿子寿王李瑁谋求太子的位子,于是联合李林甫设计让李隆基赐死了太子李瑛。李林甫和武惠妃弹冠相庆,以为大功告成,李瑁的太子之位铁定没跑了,结果两人都失算了。李林甫以善于揣摩李隆基心思著称,这次却没有摸清楚。李隆基最怕后宫干政,所以极力避免后权过重,有人以武则天为榜样,再出个女皇帝。古人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不管啥事,只要有人开了先河,就会有过江之鲫的效仿者。太平安乐韦后,都是武则天的效仿者,李隆基也怕武惠妃成为第四个效仿者。
所以让众人始料不及,李隆基竟然立了此时改名为李玙的第三子李嗣升,后改名李绍,再改名李亨。亨出自《易经》“元亨利贞”,意为顺利通达。
但是李亨的太子当的一点都不通达,相反坎坷无比。危险便来自宰相李林甫。大家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右相李林甫变着法给太子下套,想把太子干翻,许多人不明白他俩有啥深仇大恨,其实根子还在李隆基身上。唐朝太子们有个坏毛病,就是爱搞兵变。李渊有李世民,李世民有李承乾,李治有李贤(虽然是冤枉的),李显有李重俊,李旦有李隆基(虽然是反韦后),李隆基有李瑛(虽然也是冤枉的)。李隆基有这么多前车之鉴,因此对太子李亨猜忌防备也在情理之中。
李唐皇室都有很严重的心脑血管遗传疾病,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都有,五十岁以后便会加重,前述这几位没有一个活过六十的,都在50岁到55岁之间。李隆基五十岁以后也有这个毛病,头晕眼花,不能正常工作,不得不把国家大事交给别人打理。李渊交给儿子,结果被儿子夺了皇位,李治交给老婆,结果被老婆篡了江山。李隆基鉴于往事,觉得老婆儿子都不靠谱,所以只能重用权臣,内有宰相平衡阴阳,外有边将节度四方。
唐朝实行群相制度,宰相不是一个,而是好几个,互相制约。但是李林甫城府深手腕高,把别人都干趴下了,自己独掌朝纲,却对李隆基忠心耿耿,所以李隆基也就默许了他的飞扬跋扈。节度使也不是安禄山一个,也有好几个,互相制衡。这些节度使对李隆基也是忠心耿耿,安禄山就对李隆基说,别看我胖,肚子里只有一颗忠心,满腹忠肠。有人跟李隆基说,如果宰相或边将造反了怎么办?李隆基自信的说,不可能,大唐开国一百多年了,没遇过这种事。
因此不论李林甫还是杨国忠,还是安禄山,都对李亨保持了敌意。唯有如此,大家才能活得更久。李林甫和杨国忠越是构陷李亨,跟李亨势同水火,李隆基越高兴。但他也有底线,就是不废李亨。简言之,李亨经常处于“时刻被敲打,就是死不了”的不稳定状态中。这种日子整整过了十七年,期间李亨经历两次谋反大案的考验,休了两任太子妃,身心受到极大创伤。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十五年(756年)五月,叛军攻破潼关。六月十三日,李隆基带领少数妃嫔、随臣和禁军秘密逃出长安。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十四日下午走到马嵬驿,禁军发生了兵变。
对于马嵬驿之变幕后主使是谁,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便是在这个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非太子李亨莫属。李亨通过这次兵变一举摆脱李隆基辖制,自立为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其实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一样。许多人以果推因,认为李亨在背后策划了该事件。其实以当时李亨对禁军的影响力和他本人一贯的办事魄力,并不足以贪此天功。只能说因缘际会,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因为马嵬驿之变出力最多的禁军统领陈玄礼和大内统领高力士,两人都是李隆基死忠粉,一直陪伴到李隆基的最后岁月,即使李隆基成为太上皇被软禁,两人都不离不弃,李亨的死忠李辅国也说这两家伙冥顽不灵。如果两人勾结李亨作乱,就不可能有如此反常的选择。当然也有另一个可能,便是李亨的合作对象并非陈玄礼,而是禁军中一部分中下层军官,因为兵变之后有两千多禁军跟随李亨,脱离了陈玄礼掌控。
李亨在李辅国李泌(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那个李必)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辅佐下,跟叛军展开激烈战斗,终于收复长安。此时他对李隆基的感情可谓五味杂陈。正如当年李隆基生怕他发动兵变抢夺皇位一样,他也生怕李隆基发动兵变复辟皇位。所以他把李隆基从兴庆宫迁居到太极宫,屏蔽了李隆基和外界一切联络。李隆基终日郁郁寡欢,感受到了当年李亨当太子时的彷徨和恐慌。
李亨已经52岁了,身体每下愈况,他跟前任历代皇帝一样,已经不能处理政务,把国事全部交给张皇后和李辅国处理,也就是外戚和宦官。由于安禄山叛乱,他不相信任何外臣,尤其是武将,包括中兴梁柱郭子仪。张皇后狡黠刻薄,巧言令色;李辅国跋扈嚣张,擅权作福,两人狼狈为奸,但到后来分歧日大,渐行渐远,终于张皇后准备另立太子,图谋发动兵变,却被李辅国事先得知消息,先下手为强,就在李亨御塌前将其擒获。李亨眼睁睁看着张皇后被带走,宫人太监被遣散,毫无办法。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十九日凌晨,夜色如墨,李亨在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中死去,身边空无一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起了一件小事。自己当太子时,有一天陪李隆基吃饭,上来一条烤羊腿,李隆基就让李亨用刀子割来吃。李亨割完羊腿,手上全是油渍,顺手从旁边拿了一张烙饼,把手揩净,准备把饼扔掉。猛然间感觉后心凉飕飕的,顿悟这是李隆基用寒冰一样的眼神看着他。他没有惊慌,镇定自若的用更慢的速度把手擦的干干净净,然后把饼一口一口放到了嘴里。李隆基喜上眉梢,非常欣慰,跟他说,你做得很对,“福当如是爱惜”,浪费粮食,是要遭报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