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秀怀王朱见澍的封地在哪?他死后为何会被运回北京安葬?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29 21:48:01 阅读:119

文章导读:大家好,说起秀怀王朱见澍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一直奉行封建诸王的国策。虽然明代的亲王从开国初年的戍边大将,逐渐成为中后期的朝廷负担,但亲王必须之国,那是朝野上下的共识,...

大家好,说起秀怀王朱见澍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一直奉行封建诸王的国策。虽然明代的亲王从开国初年的戍边大将,逐渐成为中后期的朝廷负担,但亲王必须之国,那是朝野上下的共识,不容任何人来质疑和挑战。

自从永乐朝以后,亲王一旦之国,除了极个别的特例以外,基本就和皇帝死生不再相见。生不能回京,死也埋在封国。但是明朝却有这样一位亲王,死后居然千里迢迢又被运回了北京安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看一看秀王朱见澍这一生的故事。

秀王出生地:南宫

第一位在南宫降生的皇子

朱见澍(音[shù]),生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2月21日,生母淑妃高氏,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高氏是南京上元县人,宣德八年的时候就被指派去侍奉当时的皇太子朱祁镇。这一年高氏年仅8岁,这是妥妥的童养媳啊。但却直到天顺元年,在32岁的年纪才被册为淑妃,估计还是看在生了一个儿子朱见澍的份上。

景泰三年,皇帝是朱见澍的叔父朱祁钰。他自己的亲爹朱祁镇顶着一个太上皇帝的名号,却如同囚徒一般被软件在南宫之中,寸步难行。朱祁镇当然是咎由自取,谁让他三年前御驾亲征,在土木堡把大明帝国的精兵强将给一把输了个底朝天?

在给瓦剌人当了一年的人质以后,朱祁镇在景泰元年八月被放回了京师。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俩,现在的太上皇帝和今上皇帝,只是在东安门匆匆见了一面,这段感情终究是回不去了。东安门是明代皇城东门,今已不存,遗址位于于今北京市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所谓的南宫,由于其位于紫禁城东南,又称为东苑,原来的名字是洪庆宫,是当年朱祁镇的父亲宣宗朱瞻基做皇太孙时候的太孙宫。李自成入北京后,南宫被焚毁,其遗址位于今南池子大街缎库胡同内。

丙戌,太上皇帝驾还京。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被软禁于南宫的朱祁镇

虽然包括《明史》在内的史书,都将朱祁镇在南宫的这几年生活描写的暗无天日。但是这位太上皇帝在短短的六年里面就多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效率不可谓不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想来南宫的小日子过得还是挺舒适的。

景泰三年五月,朝中的风声突变。朱见澍的大哥皇太子朱见深,被降封为沂王。二哥朱见潾封荣王,四哥朱见淳封许王。而叔父景泰皇帝的独子朱见济则被册为皇太子。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皇位将在叔父的子孙后代中传承。而太上皇帝的儿子们,前途变得格外尴尬起来。身在南宫的朱见澍日后能否被封为亲王,还是未知之数。

时来运转,获封秀王

但是意外终究还是来临了,朱见济做了一年太子就不幸早逝。朱祁钰忙活了好几年,还是生不出儿子,反而在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病重之时,被哥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一举复辟成功。

亲爹重新登基,朱见澍自然是少不了好处。天顺元年(英宗复辟后,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三月,朱祁镇命夺门功臣太平侯张軏为正使,吏部尚书王翱为副使,册封6岁的朱见澍为秀王。

乃于天顺元年三月初六日,册立元子见濡为皇太子。及封第二子见潾为德王、第三子见澍为秀王、第四子见泽为崇王、第五子见浚为吉王。于戏!承祧主器得其人,则国本正而万邦以贞。胙土封守其世,则藩辅完而大统以定。天下之心,斯有所系。宗庙之计,永底于安。故兹诏告,咸使闻知。—《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六》

正在谋划夺门之变的朱祁镇

对于英宗的这道诏书,有必要略作解释。朱祁镇长子本名朱见深,次子本名朱见清,但是他老人家复辟之后,不知是太久没见这两个儿子的缘故(景泰年间朱祁镇住在南宫,朱见深和祖母孙太后一起住在清宁宫),还是有意让他们与景泰时代做切割,竟然将二人的名字分别改为朱见濡和朱见潾。诏书一出,天下哗然,只能解释为太子原名见深,现已改名见濡。

天顺丁丑,英宗睿皇帝为众所拥戴复辟,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复立上为皇太子。上初名见深,至是更名见濡。诏书失写其故,颁行天下,人皆惊相问曰:“此非向所立太子乎?何名之不同也。”盖上为天下人心归向久唉。—《明宪宗实录卷一》

而朱见澍伦序本是英宗第五子,但他三哥朱见湜和四哥朱见淳,分别在景泰二年八月和景泰三年十一月早夭。由于二人去世的时候均只有3岁,可以不计入伦序,故而朱见澍在诏书中才变成了第三子。

秀王,是一个很罕见的爵位。历史上只有宋孝宗的生父赵子偁曾被追封为秀王,出处可能是他去世的地点:秀州(今浙江嘉兴)。朱见澍的封国当然不在嘉兴(明代已改秀州为嘉兴),而是在河南汝宁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辖地大致为今河南驻马店大部及信阳部分地区)。

天顺三年四月(公元1459年),英宗命忠国公石亨为秀王行冠礼,宾赞者为吏部尚书王翱和翰林院学士李贤。虽说《大明会典》中称“太子皇孙年十二或十五始冠”,但像秀王这样九岁就行冠礼的也并不在少数。冠礼完成后,英宗即赐予秀王大量的庄田。

辛酉,赐东宫及诸王庄田。…以德胜门外伯颜庄、鹰坊庄,安定门外北庄赐秀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

成化六年,秀王很忙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朱祁镇去世,享年38岁,追尊为睿皇帝,庙号英宗。当月皇太子朱见深(为避免歧义,笔者仍称朱见濡为朱见深)继位,是为宪宗,改明年年号为成化。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二月,14岁的秀王朱见澍正式出阁,即离开皇宫,前往诸王馆居住,为之国做准备。

明代诸王馆位于今东城区帅府园东口协和医院的位置,清代为豫亲王多铎府邸。秀王岁禄一万石,但之国前每年岁支仅三千石、钞一万贯。拨给秀王府仪卫司校尉六百名,群牧所军士一千名。王府官员中,翰林院检讨刘诚和赵锐分别出任左、右长史。王府长史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级别是正五品。而翰林院检讨负责国史的校对和整理,级别是从七品。当然由于明代中后期亲王地位下降,到王府去做官成为进士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差使。三月十八日,秀王入府,文武百官早朝结束后全部要前往诸王馆行礼。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月,宪宗让舅公、太傅、会昌侯孙继宗为正使,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陈文为副使,册封中城兵马指挥黄昱的女儿黄氏为秀王妃。到了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19岁的秀王将正式之国,这一年,他很忙。

当年2月27日是清明节,按惯例要祭祀历代先帝的陵寝。这在往年,都是驸马的工作。秀王的姑父石璟、薛桓,姐夫周景、蔡震此前都是轮流前去祭陵。礼部指出由于陵寝较多(计太宗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和英宗裕陵),往年都是派两位驸马行礼,文武百官分开跟随。今年秀王一人前往,则百官当“随班行礼”。

丙子,清明节,上遣秀王见澍祭长陵、献陵、景陵、裕陵。礼部奏每年清明节,例遣驸马二员,文武百官分投行礼。今秀王诣陵,百官宜随班行礼。从之。—《明宪宗实录卷七十六》

七月,孝庄睿皇后神主将祔庙,秀王奉旨前往太庙祭告。孝庄睿皇后就是宪宗和秀王的嫡母,英宗的皇后钱氏。成化四年六月去世,现在大祥(指父、母丧后两周年)过后需要祔享太庙。

九月初一日,朱见澍再次前往天寿山,辞别历代先祖。此去之后,此生不复相见。九月初七日,秀王在奉天殿向兄长“陛辞”,随即离开北京前往汝宁府就藩。

就藩汝宁,素称贤王

对于这位秀王,王世贞所著的《弇山堂别集》对其的评价是“有贤声”。《明史》在其本传中讲了三个小故事,来说明秀王的贤德。第一个是说朱见澍在就藩途中怕打扰当地居民,下令连夜兼程赶路,尽量减少对地方上的影响。第二个是说汝宁的秀王府地方狭隘,有人提议把边上的文庙迁走,这样王府面积就能扩大。秀王觉得这样做不妥,并且文艺地表示:“居近学宫,时时闻弦颂声,顾不美乎!”第三个是王府两位长史刘诚和赵锐在讲解《尚书·西伯戡黎》这一篇时,对于究竟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境内的三黎国,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对此秀王非常有水平地对二人表示:“经义未有定论,不嫌往复。今若此,非先皇帝简二先生意也。”抬出先帝,轻松地摆平了不必要的争端。

从种种角度来看,秀王的“贤”是板上钉钉,无可置疑了。但是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朱见澍似乎也并非没有缺点。比如上文说到的王府地方狭隘,秀王固然没有同意将边上的文庙迁走,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向皇兄朱见深告状。结果就是当初负责监修秀王府的工部员外郎邵能吃了瓜落,被勒令停薪留职,前去汝宁戴罪立功,重新修葺王府。

此外秀王府典服副罗贵因公出差顺德府之时,骑马从中道驰入知府衙门索要人夫。当时的知府黎永明见他如此胆大妄为,“怒而笞之”。罗贵回王府之后将他的遭遇添油加醋向秀王禀报,而朱见澍也不问青红皂白就向朝廷告状。结果黎永明被抓入刑部大牢,最后降官二级。这位黎知府在当地官声很好,可惜就这样被诬陷贬官。

当永明下狱时,属县人争入京陈其德政,乞令还任,不从。—《明宪宗实录卷一百》

英年早逝,归葬北京

秀王的身子骨一直不怎么好,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七月,朱见澍向朝廷请求赐予药品,说明当时他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九月,宪宗急令御医前往汝宁府救治秀王。可惜远水难解近渴,当月二十二日,秀王朱见澍去世,年仅21岁,赐谥曰怀。史书对其的盖棺定论是“孝反温和,言动不苟”。

可能是从小吃了太多的苦,宪宗皇帝格外看重亲情。秀王死的时候只有21岁,想必在秀王妃也应该年龄相仿。而且朱见澍虽然没有儿子,但却留下了两个女儿。按照规定,秀王既然无子,秀国将被除封。宪宗怜悯弟媳母女孤苦无依,从宫中派出太监到汝宁府,将秀怀王的灵柩以及秀王宫眷迎回京城。

上念王乏嗣,不忍遐弃,遣中官奉迎灵柩归葬于京城之西山。—《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八》

亲王到了封国之后去世,再葬回京城的,秀王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人。此前太祖系亲王中,太祖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和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死后无嗣,都葬在了各自的封国平凉和安陆。而仁宗系亲王中,仁宗第九子梁王朱瞻垍死后无嗣,也葬在了封国安陆。

成化九年正月,秀怀王灵柩从汝宁抵达北京。宪宗下旨一切葬祭并辍朝礼仪,按照成化八年二月去世的忻王朱见治成例办理。朱见治是英宗第八子,尚未就藩就在京城去世,年仅15岁。半年后秀王去世,宪宗皇帝可能是半年之内连着失去两个弟弟,这才决定把朱见澍迁回京城安葬。而秀王妃黄氏也在当年五月去世,秀王仅剩的两个女儿一下子就成了孤儿。

庚申,以秀怀王灵柩至自汝宁。诏葬祭并辍朝礼仪,悉如忻穆王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十二》

秀王虽然已经去世,但他在汝宁的王府毕竟竣工未久,如果就此空置,未免太过浪费。因此宪宗考虑再三,决定将自己亲弟弟崇王朱见泽的封国改为汝宁府,王府就在秀王府的基础上就行增修。

工部奏崇王府第,已奏准因秀怀王旧府在河南汝宁府者增修之。近遣内官监右监丞高远、工部员外郎陈舒会勘,以为制度狭小,已奉旨更造。但王之国有期,欲于附近军卫有司多起夫匠,昼夜并工。奏上,上命别遣官一员驰驲以往,督工修完,不许迟误。于是特敕郎中项文泰便宜行事,仍戒毋得似前苟简迁就。—《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六》

而在北京,秀王的两个女儿被接进宫中抚养。等她们成年之后,一个被封为顺义郡主,一个被封为兴济郡主,两位郡主的夫君则是仪宾周钺和杨淳。实话实说,不管是宪宗皇帝也好,还是后来的孝宗皇帝也罢,对秀王的女儿女婿都是非常照顾的,称他们为没有名分的公主和驸马也并无不可。

弘治十四年,顺义郡主奏乞将钦赐庄田自行徵收子粒。作为秀王的女儿,虽然在汝宁府的田地都转赐给了崇王,但她们回北京以后,两朝皇帝也曾多次赐给她们庄田。对于郡主的要求,户部官员认为王府庄田子粒历来都是由有司收徵给用,不可随意更改。最终孝宗皇帝特旨允许了顺义郡主的请求。次年,郡主为儿子周凤求取一官半职,兵部官员认为不可,因为从来只有公主的儿子才会被授予锦衣卫虚职。但是孝宗认为秀王的女儿与其他郡主不同,还是给了周凤一个锦衣卫所镇抚的官职。此例一开,兴济郡主的儿子杨承基也得了相同的待遇。

甲子,秀怀王女顺义郡主为其子周凤乞官,兵部执不可。以王无后,郡主又尝育于宫中,与他郡主不同。特官凤为锦衣卫所镇抚,不为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至于周钺和杨淳二人,则在婚后承担起正旦节、清明节、冬至节以及万寿圣节祭祀景泰帝朱祁钰的职责。在二人成为仪宾之前,这都是驸马的活。

结语:秀怀王朱见澍的一生虽然并不长,却创下了好几个第一。他是明代第一个在紫禁城外出生的皇子。他也是明代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在封国去世之后,灵柩运回京城安葬的亲王。而朱见澍的两个女儿虽然幼失双亲,但在极重亲情的伯父朱见深的照顾下,她们的日子过得还是非常舒心的。而她们两人和孝宗皇帝朱祐樘年龄相仿,从小一起在宫中一起长大,这也能解释日后孝宗为何会多次特殊照顾两个堂妹。

秀王妃黄氏死后与朱见澍合葬,墓地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秀府村,从这个村名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必然和秀王有关系。而两位郡主的生母陈氏(两位陈氏)在成化十八年去世后,也葬在了秀府村,当地还曾出土一块《明宪宗祭祀秀怀王朱见澍圣旨碑》。

成化十八年岁次壬寅三月(己)巳朔三日辛未,皇帝遣司礼监太监韦泰谕祭于弟秀怀王之灵曰:惟王朕之同气,出封大藩。享爵未久,溘然谢世。所遗宫人陈氏、陈氏各育一女抚,养京师。俟其成立,礼为选婚。念二宫人()亡有康,锡以诰命,赠封夫人。谕告冥灵,朕圣意赐享。成化十八年()月初六日立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