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29 17:39:02 阅读:101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演义刘备,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的次数越多,越会觉得刘备不是仁德的主公,而是个虚伪的君主。就连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本来是为了塑造刘备“忠厚长者”的形象,结果写偏了,读起来更像是“伪君子”。
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把刘备塑造得那么虚伪呢?这并不完全是《三国演义》的“锅”。自陈寿写完《三国志》以来,三国故事经历了历朝历代的不断丰富和演进,人物形象逐渐固定。到《三国演义》成书前,主要人物形象就已经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认知了。《三国演义》是集三国故事之大成,并非全新创造了三国的世界。
而在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偏安的南宋,将与自己处境类似的蜀汉当作三国的正统和主线,这为后来的三国故事奠定了基调。蜀汉作为正统的话,刘备的形象自然要比较正面,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同时还需要解决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蜀汉政权的正统性,要把蜀汉塑造成“天命所归”的形象。
这就意味着刘备这个形象必然要摆脱传统的英雄设定,你是个积极进取的英雄,那就意味着你想要“夺权”,想要“夺权”就不是“天命所归”。“天命所归”一定是要别人主动给你,别人主动投奔你,别人主动送给你。所以,刘备是个相对弱势的主角,所有剧情都是靠别人来牵引,像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不断推着他走。
这种弱势的形象与刘备本来的诸侯位置产生了比较大的不和谐感。于是,读者就会对刘备产生不信任感,进而解读出三国故事作者没有想到的情况。例如,三国故事中为了表现刘备的友情,将刘备伐吴的原因归结为“为关羽报仇”,这是符合刘备自身弱势形象的设定的。可是,大众在理解过程中,认为“为关羽报仇”站不住脚,更可能是为了夺回荆州,进而产生了刘备比较虚伪的判断。可是,历史上,刘备并没有表示过攻击孙权完全是为关羽报仇。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刘备自身英雄形象比较复杂,难以整个塞进故事或者小说中,因此作者将其易于被大众接受的特质表现出来,这同样导致了读者理解起来的困难。同理的还有《水浒传》的宋江,宋江本来是个英雄人物,梁山泊的管理必须有一些“厚黑”之法的。《水浒传》同样将宋江的形象简化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去猜测那些“厚黑”的管理,同样会产生宋江比较虚伪的结论。
历史上的刘备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虽然经历基本相同,但是在人物设定上的较大不同为读者带来了巨大的解读空间。用历史上刘备的英雄形象解释《三国演义》中的“忠厚长者”形象,得出刘备虚伪的结论也就合情合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