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14 12:48:01 阅读:136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唐德宗对于藩镇前后不同的态度,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德宗即位之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镇(驻守恒州,现在的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逝。
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去世之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孙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
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
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谋联手,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
德宗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关东,并亲自在长安设宴犒劳征讨兵马,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并在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逝之后,他的儿子李纳被打得大败,李惟岳被其部将王武俊杀死,只有田悦在魏州负隅顽抗。
成德镇的大将张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满。结果,形势发生逆转。
建中三年(782年)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与此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之后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东都告急。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之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发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
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现在的陕西乾县),成为唐朝继玄宗、代宗以后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
泾原兵马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称大秦(后改为汉)帝,年号应天。朱泚进围奉天,前线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军从河北撤军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
德宗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所谓:
“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
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连朱滔也予以宽大,许其投诚效顺。从此,开始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悦见到大赦令,取消了王号,上表谢罪。
二月,由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联络朱泚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现在的陕西汉中)避乱。
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为李晟在五月打败朱泚收复京师而重返长安,结束了颠沛流亡的生活。
贞元元年(785年)秋,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兵败自杀。
第二年四月,淮西将陈仙奇杀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陈仙奇为节度使。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陈仙奇,德宗又以吴少诚为节度使留后。
显然,德宗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后,特别是由于引发了“四王二帝”事件与“泾师之变”,他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转为姑息。
据说,德宗在离开京城的时候,曾打算逃亡成都,说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后,对自己能否重回京师感到绝望,对能否消灭叛乱的藩镇,以及长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
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的劝阻,他也许会真的远逃四川了。德宗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锐气大伤的状况,从他对待藩镇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德宗对待藩镇态度的转变,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大好形势和良好机遇,也转瞬即逝。藩镇割据专横,遂成积重难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