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

当前位置: > 历史频道 > 历史趣闻

叛军杀了隋炀帝为什么不杀萧皇后呢?

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12 09:03:02 阅读:80

文章导读:据《隋书·炀帝本纪》记载:“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监门直阁裴虔通,将作少监宇文智及,武勇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景,内史舍人元敏,符玺郎李覆、牛方裕,千牛左右李孝本、弟孝质,直长许...

据《隋书·炀帝本纪》记载:“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监门直阁裴虔通,将作少监宇文智及,武勇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景,内史舍人元敏,符玺郎李覆、牛方裕,千牛左右李孝本、弟孝质,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等,以骁果作乱,入犯宫闱。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

当北方动乱四起之际,隋炀帝杨广竟然打算不予治理,反而是逃到了江都,眼不见为净。但是,这场民情愤慨的起义可不是单单放任不管就能使其烟消云散的。

因此,选择逃避的杨广其实是在走向灭亡之路。然而,杨广最后却不是因为起义军而死,而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非凡人,平民百姓见局势不对可以躲起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可皇帝不一样,天子责任重大,逃避是不会被允许的,但杨广就是这样做了,因此导致其身旁的禁卫军,以及朝中的大臣们打算要发起叛乱将其推翻。

面对意志消沉的隋炀帝,叛军没用多久就反叛成功,因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段。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萧皇后可以从这次的反叛行动中幸存下来?

据《北史·卷一十四》记载: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文帝大善之。炀帝甚宠敬焉。及帝嗣位,立为皇后。帝每游幸,未尝不随从。

可见隋炀帝每每出行必将让萧皇后跟随,此次去江都躲避风头也是一样,但是为何作为皇后的萧皇后没有被叛军所杀,甚至还得到了其优待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她没有劝勉杨广,导致其灭亡。

萧皇后为人聪慧,常常为隋炀帝出谋划策。然而在这最后的时刻,她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是间接的帮了叛军。

据《北史·卷一十四》记载:及帝幸江都,臣下离贰,有宫人白后曰:“外闻人人欲反。”后曰:“任汝奏之。”宫人言于帝,帝大怒曰:“非汝宜言!”乃斩之。后宫人复白后曰:“宿卫者往往偶语谋反。”后曰:“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去已然,无可救也。何用言,徒令帝忧烦耳!”自是无复言者。

对于杨广的做法,原本萧皇后是应该在其身旁劝谏,但她不仅没有如此行事,甚至还任由其犯错。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杨广变得不听劝谏的原因。

据《北史·卷一十四》记载:时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措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焉。

由此可见萧皇后已经不太敢于直接的去劝谏杨广了。不过,最后她不管不顾的做法,则是间接的让叛军得以成功反叛。因此这也可能是叛军没有杀害她的原因之一。

第二,李世民想要以优待她作为自己的加分项。

要知道的是,经过了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对于世人的看法非常的看重,而萧皇后作为豪族之后,若是李世民能够以礼待之,必然能够得到民众的赞誉,因此留下一个年老毫无威胁的皇后,给自己带来好名声,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第三,李世民对其遭遇感到痛心。

待到萧皇后年纪高达八十一岁那年去世。之后,李世民以对待皇后的礼节将其厚葬,这对于一个亡君的皇后来说,也算是很好的结果了。

不过,李世民给萧皇后追谥的谥号是“愍”,这个字的意思为痛心的意思。给亡君之后这样的一个谥号,确实会让人对李世民所表达的含义产生猜测。或许只是字面上的含义吧,萧皇后为人聪慧,作为一名皇后来说,她确实足够的称职,只不过到最后却遇上了杨广,使得她不得不写出《述志赋》委婉的向夫君表达自己的劝诫之意。

如此女子却落得这般结局,想必李世民也是感到痛心,因此他才没有选择让萧皇后同杨广一起在江都了结生命,让萧皇后年老而死,也算是李世民的仁慈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