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会员上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5 05:12:01 阅读:55
晋文公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说起春秋五霸,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熟悉的,春秋五霸之中,前两个霸主历来都被相提并论,历来都是英雄豪杰效仿的榜样,譬如三国孙权在很早的时候就对鲁肃说,想成就桓文之功,然后辅佐汉朝皇帝。这里的桓文之功,桓指的是齐桓公,文指的是晋文公。
不过,孙权的这点梦想没有实现,因为鲁肃很直接的告诉孙权: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诛除。顺便给他提出一个塌下策,也就是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计划。
言归正传,还是回到春秋时代,之所以桓文两人能够相提并论,歪史认为,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因为国内国君的猜忌而流亡外国,都是在外国的协助之下取得国君之位。在位期间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霸业。
抛开这一系列的相似,他们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两人在流亡的时间,在有机会称为国君之后,他们的处理方式大相径庭,齐桓公选择争分夺秒的回国继位,而晋文公没有第一时间回国,选择了继续流亡。
在对里克的使者这样回答:“先君在世的时候,我违命出逃;去世后我也没有尽孝,那还有脸回去当国君呢?”
对晋国局势不清楚
流亡在翟国的重耳接到里克的邀请,这一年是公元前651年,他已经流亡在外5年,这五年之中,因为晋献公的运作,朝堂力量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流亡在外的重耳不清楚晋国内部的力量,这个时候贸然回国,一向谨慎的他没有冒险的魄力。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逼死申生;夷吾、重耳两人流亡梁国、翟国。晋国自从曲沃代翼以后,两任国君连续剪除公室,公室力量大减,卿大夫力量上升。这时候的重耳压根没有自己的力量,回国的可能和他的两个弟弟一样的结果。
所以出于慎重起见,重耳放弃了君位。
对里克态度不信任
因为申生早就被立为太子,因此在卿大夫当中有了一大批的支持者。这其中,里克就是申生的忠实支持者,多次维护太子,但是依然未能劝阻一意孤行的晋献公。眼睁睁的看到申生被逼死。
这件事情刺激了里克,早就视申生为主的里克对骊姬等人充满仇视,所以等献公一死,和荀息商量迎立重耳,但是被讯息拒绝,结果里克接连弑杀而二君,逼死荀息。这时候他需要和人商量了,直接派人迎接重耳。
面对一个接连弑杀两个国君的大臣,任谁都没有胆子大剌剌的过去继位吧。除非不要命的家伙,重耳这时候的办法是正常的反应。毕竟,万一里克迎接回去还是不太满意,又一刀剁了呢。
缺乏有力的外援
齐桓公继位时候,当时待在莒国,虽然这个是一个小国家,但是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楚)、吴”。说明他们是有一定实力的,这是一方面,他们收留了小白,在他回国的时候给了非常大的支持。
齐国宗室并没有被削弱,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公孙无知之乱的时候,作为齐僖公的儿子,作为公子是有很高的号召力量的,他们不需要担心权臣图谋不轨。
而晋国呢,无论国政还是军事,都是依靠卿大夫,经历数代晋侯的治理,晋国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存在,身边的无论梁国还是翟国都是特别小的国家,没有办法给晋文公或者晋惠公支持,这就使得晋文公也不敢冒险,毕竟他的力量有限。
在重耳拒绝了里克之后,夷吾接到了邀请,一样他害怕里克加害他,所以投奔秦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夷吾回国,没多久处死里克,然后派人刺杀重耳,在翟国的重耳不得不再次流亡,精力卫国、宋国、抵达齐国。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尤其是国君之位,如果稍微晚了,别人捷足先登,那恐怕只有后悔的份,譬如,晋文公拒绝了里克的邀请,里克转而迎接夷吾回国登位,这就是晋惠公。或许,当晋惠公继位的消息传到重耳的耳朵中时候,恐怕肠子都悔青了,但是为时已晚。
当时的重耳在考虑什么东西?歪史认为,当时的重耳之所以婉言谢绝了里克的邀请,有好几个方面的因素干扰他的决定,因为有这一些才让他考虑了更多的可能,于是用场面话来回绝了里克,然后悻悻然的看着夷吾即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显示全部
收起